标题 | 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探析 |
范文 | 陈红英+孙雁 摘要: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通过道德榜样及其德育的双重作用共同实现的。本文认为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目标激励、行为规范与创新等方面促进个体的德性发展,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和道德榜样在道德品质上同化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示范教育 ?价值导向 ?目标激励 ?行为规范 道德示范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道德榜样,利用榜样的影响与作用,达到教育或教化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道德示范教育作为德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方式,不仅承载着弘扬社会先进价值精神、培育优良社会风尚等社会价值,而且对于促进个体德性的发展方面也意义重大。 1.价值导向 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步伐加快,扩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也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扩大,使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由于新的道德基础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整个思想道德领域正经历着嬗变与重组的震荡,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关于自身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是大学生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和动力所在。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于脱离父母和家庭的“心理断乳期”。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开始关心社会发展。然而他们的心理状态还没有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是非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在价值观重构的历史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在价值判断和现实需要之间摇摆不定,进而造成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迷惘。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主流呈现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不少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宏观背景,如果没有一种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没有先进的人物和典型事迹来占领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就会导致社会上的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 在人们逐渐迷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道德示范教育更突显出其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道德示范教育的价值引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道德榜样的价值导向。对于大学生来说,道德榜样本身就是先进价值的体现,其所具有的优秀品质、高尚精神、先进事迹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主流特征,让大学生在日渐狂热的拜金主义和物质唯上的思想狂潮中,看到了积极、正义、光明和勇气。人总是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于“人一方面本来具有向善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力求克服某种人性的弱点,因而往往把道德榜样作为自己在道德上得以提升的参照和目标”①,道德榜样通过其行为及崇高品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大学生对高尚道德行为的追求,树立通过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二是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导向。在道德示范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发挥着引导作用。美国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指出:“可以确定的是教师会带着一顶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②” 2.目标激励 在道德示范教育中,道德榜样作为先进价值的化身和代表,既是学习者的参照物,也是学习者前进的目标。道德榜样作为学习者的目标,其激励作用主要源自于榜样的先进性与崇高性两大特质。 先进性是道德榜样的核心要求和根本特征。心理学研究证明,除却生存、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始需求,人还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层次需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未来自我的样子,希望优秀、向往成功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道德榜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契合了学习者向善向上的心理需求,学习效仿道德榜样能够使自我也拥有榜样的先进性。此外,道德示范教育把道德榜样这一学习者所期盼的“未来自我”形象、真实、立体地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学习者对道德榜样的学习容易触动其内心情感,使学习者对学习对象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也易于唤起其完善自我、优化自我、自我实现的心理愿望。因此,对学习者而言,道德示范教育是一种更容易获得进步和自我实现的捷径,易于学习并能迅速产生效果,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道德榜样的激励价值还体现在其崇高性上,道德榜样作为人类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代表,他们身上所承载着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品质,寄托着人们的道德理想和人生梦想。对于学习者来说,榜样是其想达到而未达到的目标、想实现而未实现的理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学习者与道德榜样在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正是激发学习者积极进取的重要动力。榜样内含的崇高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所展现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会使大学生产生“心向往之”的强烈愿望,进而激发大学生不断地向榜样的目标迈进。尤为重要的是,道德榜样身上所具有的美德也并不是生来俱之,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己严格要求,努力锻炼出来的,这也成为鼓舞人们有信心锻炼自身、完善品德的精神动力。 3.行为规范与创新 道德示范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体现在受教育者把道德榜样的精神品质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行为。“行”是一个人内在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言,“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他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力行”比“致知”更重要,“笃行”才是检验道德认识、道德修养成败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多数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而习得的。“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人们都有模仿从众、见贤思齐的心理,大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力较强,在道德示范教育中,教育者通过道德榜样这一价值载体给学习者提供参照,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自主接受道德榜样的优秀品质和行为规范,使榜样效仿成为学习者的自觉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榜样的行为可以给学习者传递明确的信息,如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社会提倡的,哪些行为是社会反对的。人们一旦将榜样确定为学习标杆,就会主动仿效榜样的言行规范和行为方式,促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接近或符合道德榜样所代表的时代规范。 当然,大学生并不只是简单地模仿道德榜样的具体行为,他们在道德榜样的影响下会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对人的思想发展的要求,吸取寓于道德榜样行为之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改正自己落后于社会的行为和意识,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注释: ①廖小平.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J].道德与文明,2007(2). ②麦金泰尔.教师角色[M].丁怡,马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66.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0. [2]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孙国瑞.德育科学方法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