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研究
范文 杨锐荣
摘要: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缺失的问题,为此大学教育必须对该问题认真加以对待。本文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首先简述了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其次梳理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培养模式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模式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同时也对我国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法律意识的提升,使他们牢固树立法治思维,通过自身的法治理念和实际行动,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深入。在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历史条件下,政府、社会、高校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深入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1.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包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以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和法治观念等。在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依法治国的里程碑,我国将步入法治化轨道。大学生能否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关系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必须引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个层面的高度重视。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深入,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支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积极推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其次,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和“多发期”,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治国理政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将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法律意识的提升,使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建设者,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大学生步入市场经济大潮之后,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需要。
2.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
一是法律观念落后。很多大学生仍然存在“权大于法”的观念。针对“打赢官司靠什么”的有关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认为要想打赢官司必须得靠关系,30%认为应当有理有据,20%认为应当找一个好律师。由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个别大学生存在“目无法纪”的问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比如一名在校大学生为了展示个性,竟然将自己的不雅视频上传到网络以获取关注,并以“艺术”的名义进行宣扬,最终受到法律制裁。再比如一些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强,上当受骗后不会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大学生法律观念的落后以及法律意识的薄弱。
二是法律知识匮乏。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不少大学生存在“实用主义”的思想,重视专业课,对法律基础课投入精力不足,造成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比如,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违法”与“犯罪”界限不够清楚,甚至有很多大学生把二者等同起来。
三是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受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甚至个别人存在“知法犯法”心理,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康树华教授曾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凸显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
3.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是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思想深厚,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权力至上”、“民不告官”的思想倾向,这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法律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也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所以,高校必须认真弘扬现代文化,特别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先进的文化思想成为大学生意识主流。
二是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以及整体法治环境的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法律意识的差异,这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反腐工作,但当前滥用权力、以权压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也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一定影响。
三是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部分高校还没有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缺位和不到位现象,这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重要因素。比如,目前一些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还存在着“重传授、轻意识”的问题,以灌输知识点为主,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缺乏深入的研究。
四是自身因素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期和心理过度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此外,当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存在一定的“自我意识”,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影响下缺乏对法律的认知,遇事通常都从自身主观意识出发,没有法律观念,缺乏用法、守法意识。
4.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的策略
社会、政府、高校和家庭等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健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高度重视法制教育。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将法制教育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设置。比如高校应该主动适应“依法治国”新要求,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开,单独将“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并学分与学位进行挂钩,提升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要加强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在师资方面给予更大的投入,为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创造条件。同时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共同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要大力加强法律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法律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奠定人才基础。
二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通过法治环境影响、引导和塑造大学生,使他们的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对于高校来说,要将校园环境建设与法治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法律文化。比如高校在管理过程中也要严格照章办事,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展法律方面的座谈会、研讨会以及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对“依法治国”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依法治国”的实践中。
三是健全法律培养体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重要工作,而且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要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比如国家着眼于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既要加强立法,又要加强执法、司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特别是各类媒体应当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宣传和引导,特别是要对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宣传,使大学生受到触动;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阵地,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四是强化学生法律修养。大学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集体宣讲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地法律宣传和指导,实现法律宣传、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自身的法律修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相关法律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以法律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收看法律宣传片等方式,加强法律知识的互动与交流,使大学生养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习惯。大学生也要主动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提升自身的法律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当前仍然存在着法律意识缺失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他们法律观念比较落后、法律知识比较匮乏以及违法犯罪比例不断上升的现状,社会、政府、高校等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措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