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行政论理视野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范文 吕潇湘
摘要: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折射出的政府公信力缺失问题被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由于冲突事件的主体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因此更能突显出政府行政过程中出现的“官本位”思想、官员职责不清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行政执行人员意识形态的落后、政府行政合法性困境和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要提高公信力的措施应于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进行,不断提高行政执行人员素质建设,完善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伦理监督机制,早日摆脱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缺失的窘境。
关键词:行政伦理 公信力 依法行政 伦理监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这都切实促进了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政府个别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仍然存在着失德、失信、失职等现象,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因此大打折扣。特别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性增长趋势,政府公信力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大众面前,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已刻不容缓。
一、“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
(一)“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概述
“无直接利益冲突”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于2006年最早提出,这一现象被发现于他们在粤、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社会矛盾调查的过程中,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在某社会冲突事件中,大多数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参与其中只为发泄自己的某种情绪。
在所谓“法不责众”意识的影响下,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中,大部分参与者都抱着可以逃避责任和惩罚的心理参与到事件中来,以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为目的。张康之教授在研究中指出“一般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都间接或直接与政府有关,但最后的矛头都是指向政府的”。从近些年来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有些事件的导火索与政府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其实质是当前社会分化与社会转型等社会矛盾的反映。在政府处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负责人并未能准确把握事态进展态势,对于事件定性有观念性的错误, 导致信息公布不及时,政府与公众信息的不对称致使信息失联,激化了社会矛盾。在这种条件之下,深藏在群众内心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政府的腐败现象、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憎恨,使他们把责任的矛头全部指向了政府。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的地方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从大量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政府行为失范造成了负面舆论,进而在群众中产生大规模反应从而导致了群体性冲突事件,事件的发生看似是偶然的,实质则是群众对于政府失范行为长期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是政府公信力缺失与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而导致政府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是部分行政执行人员行政伦理意识的失范。
行政执行人员的“官本位”意识是导致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体性因素。在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中,有的行政管理人员忽视了事件的严重性,没有及时对群众做出回复,甚至冷漠处理,导致群众的不满和抗议,这折射出行政执行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
行政执行人员的“经济人”本性是导致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社会性因素。在现实社会之中,许多政府机构事实上默认了自身特殊经济利益的存在,由于对于权力的实际把控,通过争夺管理、收费、审批处罚等方式谋取部门利益,没有把自己放在公共权力掌握者、公共利益维护者的位置上处理问题,反以追求政府部门的自身利益为目标,忽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地方政府信用缺失是导致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直接性因素。在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信用缺失也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性原因。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信用缺失,这也是行政执行中伦理失范的表现,导致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从而加剧了社会公众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立。
二、伦理视域内的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观念的滞后
迄今为止,官僚主义之风在我国基层政府之中依然盛行,服务型政府理念和民主法治的思想并没有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思维模式直接导致了行政过程中出现“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极易忽视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政府公职人员在程式化的工作之中不断做着重复的、形式化的工作,渐渐失去了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处理问题时措施不够及时有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政府人员工作上的“能力不足”,群众的合理要求往往无从申诉,进而导致对于政府满意度和信任度的下降,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人民群众不仅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还应是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者,群众享有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以及自身事务的权利,长久以来这样的权利一直被削弱甚至忽略,直到民主化程度已大大提升的今天,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依然保留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见解,公民的主体地位未能被公平合理地对待,政府官员的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归根结底这都是长期以来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造成的官僚文化传统对现代政府官员形成的深刻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群众很难建立起对于政府的好感和信任,地方政府很难树立自身公信力。
(二)依法行政不完善,公共政策公信力差
部分政府工作行政不作为,权责不明,导致政府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差,缺乏公正与公平意识,也是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因素。目前,地方政府多以经济处罚代替法律制裁,有法不依,不能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使自己的行政权,而是通过“突击检查”等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方式进行社会治理,这样的方式也许短期内成效显著,但长远来看,由于政府行政的不规范会让社会公众感到无所适从,损害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政府执法犯法,侵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引发公众舆论对政府行政的不满,阻碍了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三)行政执行的伦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伦理监督机制的缺失,使行政执行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不能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执行任务,行政执行达不到实质目标,是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主观因素。由于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道德失范现象,而行政执行人员也受到这些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行政执行人员缺乏法制意识、伦理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
三、重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提高行政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意识,提高行政执行人员的公信力
行政执行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执行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与行政执行效果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行政执行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就会提高执法水平,确保相关法律制度真正落实到位,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如果行政执行人员缺失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行政执行的实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实达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为了确保行政执行的实际效果,需要完善内外部控制途径,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对行政执行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和完善行政伦理规范建设,来提升行政执行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
行政伦理规范对行政执行人员所起的作用是内在的规范和约束,对提升行政执行人员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执行人员是行政执行的主体,行政伦理规范对行政执行人员起到一种相应的规范约束作用,也是约束行政执行人员行政执行行为的准则。
(二)贯彻依法行政,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信力
政府能否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与维护公共政策的公信力是衡量地方政府公信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地方政府应当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要求,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始终把权放在法之后,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特权理性看待,尊重并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做到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
公共政策过程总体上包括四个具体环节,即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终结、政策评估。“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于政策执行的环节,同时与政策制定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策制定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若是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执行阻力降到最低,应当把利益协调问题放在首位。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理应做到民主化、公开化和科学化,但是要将这样的思想落实在行政实践之中,还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
(三)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提高政府监管公信力
完善行政执行的伦理监督机制,需要完善行政伦理的舆论监督。完善好行政伦理的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监督力量,对行政执行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因为舆论监督对行政执行人员的行政行为可以起到规范的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这样的作用下,可以使行政执行人员的公仆意识得到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利于行政执行达到相应的目标。同时使公共权力得到合理的行使,在行政伦理的舆论监督下,减少了公共权力被滥用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徐文.从众与群众:群体力量的异化与回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2]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性视角下的公共行政概念——20世纪后期公共行政研究视角的转变[J].东南学术, 2013(3).
[3] 张乾友.公共行政研究中伦理思考的兴起[J].道德与文明,2013(2).
[4] 姚锐敏.困境与出路: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 2013(1).
[5] 张耀峰,肖人彬.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论演化模型与仿真[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5(2).
[6] 廖炼忠.方法论视角下的行政伦理制度化[J].思想战线, 2015(1).
[7] 许建新.寻找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公共伦理视角——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背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4(6). 技术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