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浙江样本与我国未来发展的新蓝图 |
范文 | 2015年上半年,浙江省GDP增长8.3%,取得了经济运行基本面好、转型升级态势好、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好的“三好”成绩单,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六成,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在发展“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也早走一步,成为全国的信息经济高地,特别是“四张清单一张网”“四换三名”“特色小镇”等成为浙江改革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和标志。 “四张清单一张网”助浙江当好改革排头兵 “以虎口夺食的气魄,担当起深化改革的使命。”这是省委书记夏宝龙对浙江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过去30多年的改革成功实践,让浙江成为中国改革经验最丰富、改革动力最强劲的省份之一。在新常态下,浙江提出力争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一批改革经验和做法要成为全国样板。 打造简政放权“浙版”样本。全国首推“四张清单一张网”。围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省份”的目标,浙江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2014年,推出全国首张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四张清单一张网”又于今年诞生,被称为“浙版”简政放权样本,包括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以及浙江政务服务网。2015年6月,浙江成立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由省长李强、常务副省长袁家军+8位省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6位委厅局一把手组成“豪华阵容”。7月,浙江省审计厅通过跟踪审计浙江简政放权工作情况发现:2014年以来,浙江省级部门行政权力精简幅度超六成,建立了555个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344天缩短到35天。 “国字号”改革试点好戏连台,“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率先突破。2014年12月,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开辟全新贸易格局,首列“义新欧”——义乌至西班牙马德里的国际集装箱班列贯通中欧;2014年3月,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民间金融的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出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2014年初,舟山探索建立舟山自由港区,负面清单外项目零审批、零收费;2014年3月,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先行先试改革事项,成为全国县域多领域改革的探路者。毫无疑问,浙江已成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不仅动力十足,而且亮点频现。在诸暨,民资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破冰”,民办医院学校迎来政策春天;在海宁,要素配置流向“高大上”,亩产效益“论英雄”,破解土地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在全省全面推广;在德清,城乡一体化大步推进,新“户改”让农民变市民,新“土改”让“死产”变“活权”,新“金改”激发“活权”生“活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全面取消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 “三改一拆”“四换三名”齐发力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浙江碰到的困难与挑战也要早于全国,转型升级的步子也早于全国,并且日益成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领跑者。面对成长的“烦恼”、调整的“阵痛”、转型的“沟坎”,浙江在全国率先打出了浙商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产业培育等组合拳,形成了以环境倒逼、要素倒逼、创新驱动和改革引领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新格局,使其在转型升级的跑道上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越来越好。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造“四换三名”工程。互联网+的背景下,“机器换人”在全国方兴未艾。其实,早在2012年,时任浙江省省长夏宝龙在2012年底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机器换人”的新概念。2013年,浙江正式提出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即:“腾笼换鸟”,实质是产业选择创新,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机器换人”,实质是产业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减员增效,切实提升劳动生产率;“空间换地”,实质是要素配置方式创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单位亩产;“电商换市”,实质是商业模式创新,把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大省”融合起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培育“名企名家名品”,就是花大力气培育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用优势龙头企业支撑浙江制造。为此,浙江省还设立200亿元的产业基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将基金规模扩大到1000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互联网+,打造全国信息经济先行区。面对信息时代新浪潮的到来,浙江率先提出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把信息产业锁定为第一支柱产业,打造全国信息经济先行区,力争在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和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金融创新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率先突破。2014年上半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信息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省长李强2014年11月19日在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信息经济战略,努力使浙江成为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进入2015年以来,浙江提出了打造互联网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成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中心、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等“七大中心”。目前,浙江已获工信部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 “五水共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生态理念。作为一个要素奇缺的资源小省,如何在“七山两水一分田”上走出一条山青水碧、民富省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浙江一直求索的难题。10年前,在浙江安吉县余村,习近平首次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给予充分肯定。10年来,浙江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建设”,从“美丽浙江”到“两美浙江”,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县城”,从实施“8ll”环境整治行动到循环经济“99l行动计划”,体现了浙江对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高度重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尤其是浙江以环境治理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根据浙江“水乡”水情和公众亲水诉求,出台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的措施,这是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治水办法。他坦言,“浙江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但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产业。”他只要到基层调研,几乎必提“治水”、必提生态环境治理。 发展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当好新型城镇化示范者 浙江培育小城市和打造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早在1998年,浙江就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率先出台了城市化发展纲要,并于2012年出台《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纲要》,2012年和2014年两次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培育43个小城市,创出八大模式。小城市的培育是浙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特色。2015年9月19日,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暨浙江小城市培育成果发布会在杭州召开,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会长蒋正华发贺信认为,“浙江模式”堪为全国榜样,值得学习借鉴。2010年,浙江率先在全国作出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战略决策,首批选择27个中心镇,2014年小城市培育试点增至43个。几年来,通过推行强镇扩权、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式,赋予经济强镇以现代小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涌现大量典型。主要有八大模式,包括“古镇新城”“产城融合”“民资建城”“小县大城”“建管并重”“生态主导”“以人为本”“均衡发展”。 培育100个特色小镇,打造孕育新经济载体。“特色小镇”是浙江省长李强的一个“创意”,2014年10月17日在有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之称的云栖小镇举行的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首次提及,强调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2015年6月,省政府征集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最终确定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6月24日,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提出未来三年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2015年9月6日,中央财办主任刘鹤在考察浙江特色小镇后肯定: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经济规律,注重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这是浙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精神的又一次体现。(摘自《领导决策信息》2015年10月,第39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