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医学内科学教学中科研能力的培养
范文 李大鹏+卢冠男+姜薇+孙宏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本科生内科学教学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要途径,内科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通过对内科学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着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本科 内科学教学 科研能力
医学教育是指依照社会需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卫生医药人才的教育活动,狭义指高校中的医学教育。目前国际上认为医学教育是一个人的终身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基本医学教育,即高校教育,主要是医学基础教育;第二,毕业后教育,即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需要在所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这种培训多在医院中进行,可使所学知识及技能朝某一专业方向发展;第三,继续医学教育,即在高校毕业后,为跟上医学学科的发展,继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及新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医生职业生涯中可伴随终身。可见,单纯依靠本科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及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要重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完成高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接轨,满足就业及考验深造的不同需求。内科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是几乎所有临床医学学科的基础,故有医学之母之称。其内容涵盖了多种疾病的定义、病理病因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之一,也是临床从医者需要精学的专业课。在内科学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理念和科研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利于今后工作或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继续深造。
一、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里既阐述了对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将本科生与研究生区分开来,本科生要求的是“初步能力”,而研究生通常需要针对某一课题或研究领域做专门的深入研究。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疾病规律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迫切需要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医学院校必须将科研活动作为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要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条件与机会。
二、内科学教学中科研能力的培养
医学本科教学中内科学都由医院内科医生承担授课,医生身兼双职,既忙于临床工作又要进行授课,难免精力不足,其讲授也多局限于教材和大纲中规定的基本内容,多忽视了学生科研思维及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差等问题,我们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并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了科学的改革方案,着力于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一)规范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验课是对理论授课的巩固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验课学时,在保证基本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应用型实验和自主设计型实验,允许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法并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另外,除了实验大纲中的基础实验内容,内科学的实验教学大部分需要深入医院中各个专科,以临床见习为主。故需要结合目前内科教学中涉及的常见病的实际情况,以分析临床实际病例为主要手段,充分消化及吸收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带学生临床见习过程中,应根据当前临床医学发展趋势,讲授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或新诊疗技术,同时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内科系统疾病的诊疗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即应用于医学教育,是一种基于案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较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我们将PBL应用到内科教学中,首先,教师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授课内容给出若干个病例,这些病例是不完整的,需要学生自己补全。例如,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例的一部分,如患者的主述和初步的体格检查,而如何确诊这个患者,需要做什么样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验,确诊后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如何进行后续的治疗,甚至治疗后的预后分析、家庭护理及人文关怀,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在理论课中已经讲授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自己查资料解决老师提出的病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熟悉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检验医学、医学影像学、诊断学、药理学甚至护理学的相关知识都会有所涉及,这对其他学科也是一个很好地复习巩固过程。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将这些学科融会贯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病例,这也无形中将内科学教学推动为全科医学的学习。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固然会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也会有诸多收获,例如,学生可以获得临床医生的工作体验,也可以体验到身为医生救死扶伤的成就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讲座及教师科研项目
学校及医院经常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我们常鼓励学生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同时以临床医学院为单位,由具有资深科研经验的高校教师或临床医生给学生做学术讲座,使学生了解内科学学科发展动态及医学科研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另外,高校教师常身兼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科研在高校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教师通常都具有高学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协助教师完成部分的实验内容,这对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快速有效地途径。以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为例,其具有校级以上科研课题的教师,每年都接收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完成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目前已有多名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并获得学校奖励。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能更快地熟悉科研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包括文献检索、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整理分析及论文写作等,还有一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申请并完成校级大学生课题,初步体验了科研研究的乐趣和成果。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过程中,我们模仿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需求制定招收学生的标准,学生通过面试与教师双向选择确定自己的科研导师。我们通常选择大三的学生,他们已经系统学习过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在毕业前有充分的时间熟悉科研流程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学、科研与临床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让大学生在掌握内科学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将内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获得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将教师由传授型转化为指导型,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和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和探索型。首先,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明确教师基本职责。临床医生临床诊疗任务繁重,担任内科学教学任务精力有限,教学内容设计不完善,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对此,内科学教研室要规范课程设置,规定临床教师授课严格按照大纲指导进行,对于大纲中的自主设计实验及PBL教学内容要切实贯彻实施,教研室主任定期组织听查课,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定期进行临床教师培训,灌输新型教育理念,重视本科教学中的科研能力培养;鼓励临床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其次,在课堂授课中,多引入适宜的临床案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指导学生将内科学知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授课方面,教师要经常通过查阅文献等途径获取最新的前沿诊疗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一直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议题。内科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在内科学教学中改进课程设置、引入PBL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医学科研课题,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当然这些改良的教学方法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教学相长,优化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波,赵婷,彭怡然,等.新时期医学生科研素质的现状调研及培养途径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24-26.
[2] 王建枝,刘声远,张业平,等.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和科研技能培养的探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4):703-704.
[3] 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