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数据下进口预包装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
范文 吕国荣+郭善慧
摘要:依据国务院食品监管三定方案和新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食品的监管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本文以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数据及进境标签系统信息数据为基础,深入剖析进口预包装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水平的举措和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 进口 预包装食品
中图分类号:F7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食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口食品行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我国近五年进口食品规模年均增长21%,进口食品品种和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5年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数据显示我国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逐年增多,进口不合格食品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台湾地区不合格批次最多,约占不合格批次的15%,其次为美国和法国,分别占10%和7%,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也是进口不合格食品的主要来源。
一、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2010-2015年我国进口食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有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标签不合格和证书不合格。
(一) 进口预包装食品中文标签不符合要求
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进口预包装食品未加贴中文标签,另一种是中文标签标示不规范。其具体情况有:食品名称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配料清单不全;致敏成分故意不标注;净含量不准确;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不标注或不详细;生产日期不标注或任意篡改;营养标签表格样式不准确、营养成分含量单位使用不规范,具体情况有:5个主要营养素没有采取适当的形式使其醒目、无营养成分表或缺少基本项目等。此外,还有些食品包装提供虚假保健信息,文字符号故意放大或缩小,误导消费者购买等情况时有发生。尤其保健品类食品标签内容不全、缺项严重、宣传疗效、有误导或欺骗性内容、不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审批即投放市场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进口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不符合我国食品卫生安全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品种、范围和限量都有严格要求,须符合GB2760-2014要求。而进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了非食品用添加剂;二是使用我国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三是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或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
(三)有毒有害物质检出
基于不合格进境食品数据通报分析,近年来微生物污染成为进口食品不合格主要原因,每年占不合格食品批次均高于20%。其次是进口食品中检出重金属超标、禁用药物或农兽药残留超标。
二、 影响我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一)进口食品监管机制不完善
2010-2015年检出进境不合格食品中,因证书不合格、货证不符、品质缺陷或非法进口等原因被拒之国门之外的占比超过10%,而这类产品均被做整改、退运或销毁处理,但仍有部分不法商人通过走私等非正规途径将未经检验检疫的食品输入我国市场,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安全隐患。
依据新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食品须经过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国内市场,而在流通领域的食品则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监管,由于监管部门的转移甚至是脱节,造成了监管力度削弱,监管主体间协作机制的不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进口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尚未完全建成也让进口监管处于被动。此外,随着跨境电商、海淘等贸易方式的兴起,给进口食品安全带来新挑战,若出现问题食品,也很难实现召回。
(二)进口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仅约20%,除了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现出较高的保护水平外,其他食品质量标准有相当一部分低于CAC等国际标准,适用性差。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滞后,更新慢,标准内容覆盖面窄,甚至有些食品安全标准相互矛盾;不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不同,尤其是食品添加的使用种类、使用范围和使用限量存在差异,污染物的限量、营养标签的标示要求也不同,各种标准的不接轨催生了进口不合格食品的出现。
(三)进口食品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进口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尚未建成,不能实现检验检疫信息共享,而现行的两部法规《进出口食品化妆品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实施细则》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中的快速反应措施不详细,如监督监管的周期、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和法律责任等均需做出详细的规定。
三、提升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强化进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一是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管理,如进口植物油、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产品品,企业须提供该产品符合我国食品安全的检测报告;二是要建立食品安全员制度,加强食品安全员培训,最大限度控制和减轻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三是要建立企业法人约谈制度,要求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四是要强化事前监管,要严格落实进口食品收货人、进口食品生产商和出口商的备案制度,定期排查进口商备案系统及时掌握我国进口商备案情况,同时要严格按照《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对水产品、肉类、乳制品、燕窝等少数进口食品境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注册方可进口。
(二)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创新监管模式
一是建立进口食品企业分类管理制度,落实企业信用采集工作,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二是依据进口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输出的食品进行差异化监管,对来自疫区、高风险产地或有被质检总局通报和不良历史记录的进口食品采取重点监测措施。三是运用进口食品监控数据、风险预警系统信息及进出口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进口食品《负面清单》,建立进口食品监管信息网络平台与ECIQ系统数据的对接并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共享。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一是参照CAC食品标准的制定原则以及CAC的标准,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制定和修改。同时运用CAC有关的标准和国际规则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逐步形成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二是要加快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更新速度。我国的食品标准制修订经常滞后于其技术的发展,因此建议通过立法来明确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时间以解决标准制修订滞后的问题。三是要加大对卫生部门整合和制订食品安全标准的投入,对现行的食品标准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对不适用的标准根据情况进行废除,合并或修订。
(四)强化与消费者的风险意识交流
检验检疫部门应定期在官方网站公示问题产品名单,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其次应通过媒体、主流网站以简明易懂的形式指导消费者选购合格进口食品。同时应建立消费者投诉维权平台和渠道,鼓励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后,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相关情况,以便监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和监测,推动进口食品社会共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秋辉,王承明.食品标准与法规[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2] 徐榕梓.进口食品来袭,安全无忧[J].中国对外贸易,2014(8):64- 65.
[3] 唐晓纯,张慧媛,刘晓鸥.欧盟食品标签风险管理概况及其最新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5):386-390.
[4] 刘先德.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简介[J].世界农业,2006(2):42-44
[5] 黄灿.欧盟、国际食品法典和中国食品标签标准比较研究(Ⅰ)[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4,22(1):5-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