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集中居住的同单位离退职工居家养老探析 |
范文 | 蒋国龙 摘要: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题之一。大力推进立足家庭、依托社区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综合解决老龄化问题现实而有效的良策。作者结合本单位的现状和多年从事离退休工作的经验,认为集中居住的同单位离退休职工已经初步具备了“居家养老”的可能,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同单位 离退休职工 集中居住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扫描 2016年9月19日晚上,北京五棵松附近一小区一名80岁左右的独居老人被发现死在家中,多名邻居证实老人被发现时尸体已经发出异味。事发小区多位住户称,老人生前是导弹研究专家,有一儿一女。周围邻居发现近两天老人家白天晚上都亮着,觉得异常,辗转联系到了老人儿女。老人的儿女用梯子上楼发现老人已经身亡多时,目前警方已排除刑事案件嫌疑。80岁的导弹专家没人管?这是谁的责任?社会的?单位的?个人的?子女的?无独有偶,9月下旬,我院也发生过一起近80岁孤寡老太独自外出,跌倒在桃园护坡下不幸去世的事情。联想到前几年我院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家中出现短暂性休克跌倒在地,幸亏子女下班及时发现送医院就诊才没有酿成大祸。这一件件、一桩桩事情,防不胜防,频频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让老同志得到应有的关爱照顾,让他们体面地老有所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根据国际惯用标准,如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 以上,那么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5.5%,并且每年以3%的速率递增,在10~20年以后,中国将到达老龄化高峰期。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国家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和经济压力,将会对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因此目前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服务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今现有福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和由子女赡养的养老服务模式,已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能找到一个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服务并存的新模式,从而探索出一种能够满足老年人绝大多数需求的新形式。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居家养老”应运而生。 二、什么是“居家养老” 一直以来,我国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非常重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国国情并学习国际经验,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明确提出了“居家养老”的模式,这是对我国现有养老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符合国际潮流,目前我国多种养老模式也正朝向这方面发展。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 因此,“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为住家的老年人提供衣食起居、家政、医疗保健、心理咨询以及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社区服务品质,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与完善,也是拓展我国社区服务,从而建立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和机构养老的特点和优势,符合中国当前的养老现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院能不能首开先河,倡导具有农科院社区特色的“居家养老”的模式呢? 三、为什么提倡居家养老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不少老人都不愿入住养老院。 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尚未改变,绝大多数老年人习惯了独居和空巢生活,他们的子女也不愿意把老人送到社会机构养老,片面认为老人到养老院养老是子女不孝、不尽责的表现。由此,造成一些盈利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入住对象以失能老人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我院离退休职工900多名,其中80岁以上的孤寡、空巢老人约50名,真正入住养老院颐养天年的屈指可数,有据可查的仅仅2人。居家养老仍然是离退休老人的第一选择。 (二)双高期老人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龄期、高发病期的“双高期”老同志日益增多,尤其是高龄“空巢”家庭、高龄独居等情况非常突出。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电、气、电话、网络等服务项目已经推向了社会,维修、缴费等项目给离退休职工带来了明显不便。同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买菜、做饭、看病、取药等日常生活也遇到了困难。一方面观念老化,不愿意入住养老院;一方面年纪大了,衣食住行样样力不从心,既希望住在自己家里,又希望一日三餐能有人送上可口的饭菜,寂寞无聊的时候有人能陪着说说话聊聊天,并且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来做好洗衣、打扫等家政服务。老年人的这一需求,可促使管理机构尽快完善居家养老的条件。 (三)具备必要的条件 本人从事离退休工作多年,对本院的情况和离退休职工的现状非常了解,认为依托福利分房、离退休职工集中居住的单位已经基本具备了“三位一体”居家养老的条件。 对单位而言,双管齐下:一是院党委和行政十分重视离退休工作,专门成立了离退休职工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竭诚为老同志做好服务工作,让老同志生活幸福,安享晚年。二是我们院隶属于钟灵街社区,居委会有专门的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对离退休职工个人而言,养老金、医疗有保障,1998年前参加工作的离退休职工绝大部分居住在院内家属区。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他们中一般退休职工月薪有6000元左右,研究员等已经达到了10000元左右。他们享受了房改购房待遇,人人居有其屋,为他们居家养老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的收入完全可以支付的起居家服务相关的费用。 四、居家养老可以提供哪些便利服务 (一)日常生活服务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年龄大或疾病等多方面的原因,衣食起居等难以独立完成,而子女因工作或居住较远不能对老人进行日常照顾,因此需要有专人来进行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这就是日常生活服务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有上门做饭或送饭、打扫居室卫生、清洗衣物被褥、洗澡理发、购物以及陪同去医院看病等服务内容。这种服务形式的好处就是老年人仍然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而得到专业服务,同时也与自己的子女、亲戚朋友保持正常的联系,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医疗保健服务 老年人是各类疾病的高发群体,因此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定期定点体检,建立老年同志健康档案,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定期上门问诊,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让老年同志有一个健康稳定的良好心态。 (三)精神生活服务 步入老年的同志,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老年人的子女以及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在精神生活方面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寂寞,促进他们的心智健康。这方面主要有以下服务内容:经常陪老人说话聊天,让他们了解国家、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为老年人组织各类社交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等。 四、如何推行居家养老模式 (一)共同管理 离退休管理机构和钟灵街社区居委会共同参与,统一管理。可以避免职能交叉,内容重复,更好捋顺关系。现状是,离退休管理机构有阅览室、棋牌室、老年大学等,居委会同样也有这些项目,协同管理后,可以精简高效,充分利用已有的场所拓宽活动内容。 (二)建好队伍 做好“居家养老”工作,前提是必须有一支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老年工作干部队伍,也是发展老年事业的组织保证。一是要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中青年干部,进行老年心理学、护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作风正、业务精、具有专业技术过硬的老年工作管理队伍。二是选聘经过护理、家政等有关专业培训的人员,充实服务队伍。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逐步建立扩大社会志愿者的服务队伍。我院每年进编五六十人,他们年轻有朝气,可以在团委的号召下,专人定时提供一些便利服务。四是聘请一批德高望重且身体素质好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他们了解老年人心态以及容易与老人沟通的优势,来自己管理自己、服务自己。 (三)循序渐进 万事开头难。要做好这项工作,摸底排查是少不了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离退休职工的需求。对子女不在身边、身体欠佳、年龄偏大的人群重点关注。将这部分群体作为居家养老的试点对象。等步入正轨,再逐步放开,只要有需求,都可以纳入居家养老的范畴。 在社区范围内,推行打造“互联网+民生”居家养老新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在现有“居家养老”平台的基础上,定制如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或智能终端,联合超市、家政、物流等各类服务商家,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购物、家政服务、手机看护、电子围栏、健康监测等生活和健康服务,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是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养老,它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满足了老年人心理对“家”的需要,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许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2- 14 [2] 钱军程.中国健康老龄化政策方略之我见[J].老龄科学研究,2016,4(6): 3- 8 [3] 贾康.中国超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J].经济,2016(1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