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转型 |
范文 | 叶雪洁+王晓蕾+余贵成 摘要:“建设创新城市,支撑转型发展”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落实“四个全面”的重要战略部署。如何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动力,以“1235”发展战略为统领,为资源型城市的“调转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创新 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City Is Analysed—— A Case Study of Huainan City Ye Xuejie1,Wang Xiaolei 2,Yu GuiCheng 3 (1.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hui Hefei, 230026; 2. The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of Huainan CIty, Anhui Huainan, 232001; 3.Shou Coun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Huainan City, AnhuiShou County,232200) Abstract:“Construct an innovative city and support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is an important tacticdeploymen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Four Comprehensives”for the coal resources- based cities (Huainan). How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driven by innovation which plays as the core and make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ve city as the goal, and further to develop the overall innovative reform as the driving force with“1235”development strategy as a guide, is a realistic subject in front of u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allrou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of building a well- off society and the “adjustment, transition and promotion”of the resources- based cities. Key words:R esource- based Cities Innovation Transition 淮南是成熟型資源型城市,也是全国首批科技兴市试点市,省首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市。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动力,以“1235”发展战略为统领,按照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创新的思路,争当“调转促”排头兵,勇做“双创”领头羊,着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科技创新政策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创新型城市建设“1+3”配套政策》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文件,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六大科技工程”。全市企业共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申请项目883个,经税务部门核准加计扣除额约20亿元,企业应享受减免所得税优惠2.3亿元,实际减免所得税额9458万元。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11年的21家增加到2015年的81家;国家、省和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由2011年的3家增加到81家(含寿县3家);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7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2家;进入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2家;进入全省100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4家,在创业板成功上市1家,正在重点培育3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 2.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科技资金直接投入1.7亿元,带动全市应用技术研发投入由2010年的6.0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04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重由1.01%上升到2.03%,其中,2014年R&D经费投入占比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89%),在全省的位次亦由第16位上升到第5位。2015年启动了亿元规模的天使投资基金,全力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发展。 3.技术合同交易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数为1488件,合同成交总金额17.6亿元,其中技术交易总额15.2亿元。2015年度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数227份,合同成交总金额4.87亿元,在全省排名第5。 (三)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扩大 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2011年的1956件和870件,增加到2015年的3305件和241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337件和52件,增加到1062件和483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3.97件,在全省的排位由第8位上升到第6位;荣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专利金奖2项。 全市共取得各项科技成果2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9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在2015年度全省首次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淮南市创新潜力、创新实力、综合能力分别居全省第5、第7和第7位。 (四)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 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42个,其中新建137个,包括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创新平台51个,市级创新平台78个;新建创新平台数占总数的96.5%;备案众创空间6家。 (五)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不断显现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农业领域发明专利50多项;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43家;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8个(其中省级2个);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推广43项;“农业科技110”工程共引进动植物新品种64个,推广农业新技术31项。国家级淮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获准建设,国家级毛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潘集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六)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全市建有“院士工作站”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1133研发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培育出“研发创新团队”31个,面向国内外选聘“创新团队带头人”31名、“带头人助理”120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建有20家“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在2013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中,淮南市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平均值达2.37,超过全省平均值的38.6%。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负重前行 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7亿元,位居全省末位,约相当于位居全省倒数第二名黄山市(42.5亿元)的二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由2011年1.19%,下降到2015年的0.6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1年的99.5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98.4亿元,直至2016年的3月份才首次实现两年来的由负转正。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2015年底,淮南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14.9%。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1.0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952亿元)的比重为1.16%;全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有91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市专利申请的比重为36.9%。 (三)科技政策兑现不能及时到位 “十二五”期间,淮南市科技专项经费一直处于较低的增长状态,预算不足,政策兑现不能及时到位。如2014年度科技政策兑现资金直至2016年4月22日才到位;2013年度尚有906.24万元的科技政策兑现资金缺口。2016年,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预算安排3000万元,但需要兑现的政策资金近5000万元;因资金缺口,2016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无法按计划如期下达。 (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裹足不前 “十二五”期间,淮南市仅新增高新区的淮南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先前建设的淮南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截至2013年市财政共投入1130万元,建设孵化面积3000平方米,共培育孵化企业30家,孵化出山河药辅和万泰电子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因工作需要,市政府将该孵化器划给了商检,使得淮南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个省级科技孵化器已名存实亡。 (五)如期完成目标考核任务难度加大 受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和寿县划入两大因素影响,淮南市未来如期完成主要科技创新考核指标的前景不容乐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R&D经费投入和专利申请与授权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在全省的位次排名将会后移;如果再加上农业大县寿县的划入等影响因素, 上述指标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被稀释。 三、对策与建议 (一)扎实开展创新发展驱动工程 强化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按照《淮南市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按年度细化分解到各县区、各部门,并以政府文件下达贯彻执行。建议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煤化工园区等各类园区设立专(兼)职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科技局),明确专人负责科技创新相关事务,强力推进园区科技创新工作。 (二)加快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一是加速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认定为抓手,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类创新平台等载体,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二是积极探索科技和金融结合。充分发挥市天使投资基金等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三)全力实施产业创新工程 一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尽快出台《促进淮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亿元。二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到2020年,年授权发明专利达3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2件。 (四)大力推进区域创新工程 一是大力推进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和淮南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做好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医药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江淮云、智慧谷、新能源中心、中移动数据中心和大气科学研究院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一是加速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尽快出台《淮南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及绩效考核办法》,大力推进“1+3+8”科技孵化器建设工程,積极做好新建淮南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在原瑞敏江科技园的基础上)工作,支持社会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二是加快构建开放性创新创业平台。尽快出台《淮南市众创空间备案实施细则》,积极利用好各园区的闲置厂房和商务楼宇,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