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课堂“个性化知识”习得的价值与策略 |
范文 | 曹立云 【摘要】个性化知识的习得,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并不是那么看重,因为有些个性化知识的习得代表与标准答案不同,而传统课堂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出于过于“死板”。因此,学生的“个性化知识”的习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才会有自己的习得,但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从宏观上去把控。 【关键词】语文;个性化知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与他的教龄可以说是成反比的,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课堂当作电影院,每年每天放哪部“电影”都可以清楚地计划好。正因如此,一旦有学生在课堂中发现了新鲜的东西,是无视还是珍惜,就成了对教师素养的一个考验。 一、为参考,从“心”而论 当我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向学生提问:“文章中哪个画面让你觉得最有趣?”这是为了引出小萧红在园子做的事情而预设的一个问题。预设的回答应该是将小萧红在园子各种有趣好玩的行为,处处道来,并从中感受这是一个给予她年幼时快乐与自由的园子。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我的预料。 在教学前,我看了教参,看了备课,看过其他老师教学实录,可以说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存在任何的困难,而一个孩子的回答却难倒了我:“我找的是文章5—10小节。”她找的是祖父与“我”的对话,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第一个反应是她是错误的,因为这与教参上面写的不一样,这与我的预设答案不一样。可是,也就是在这几秒钟的时间里,我犹豫了下,“你能说说看你为什么觉得这画面有趣呢?”“因为‘我的话听着很幼稚,爷爷还笑‘我。”当我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这个也是学生眼里的有趣。我就趁热打铁,“你能同你的同桌来分角色朗读,并演一演吗?”事实证明她的想法是正确的,当她与同桌声情并茂地将这段对话表演出来,获得全班掌声与欢笑的时候,我知道了她是理解了我的问题,她也理解了有趣、自由的意义。我突然意识到我刚才的想法是那么的不严谨,有学生思考的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这不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吗?这不正是课堂还给学生的体现吗?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吗? 作为一个教师,我没有预设如此之多的情况,我只关注了所谓的参考内容,教学的内容只是关注着如何进入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如何进行自己的教学步骤,如何让这部分内容更好地教给学生,而恰恰最重要的课堂主体——学生,被忽视了,但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得出与教师教学目标相同的结果时,不应该感到快乐与满足吗?因此,参考,更应该从心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出发。 二、渡难题,入“情”入理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有一段很难理解的排比句,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当我提问:“从‘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原本这题的答案是一一对应的,叹息的是生活的贫苦,哭泣的是师父的离世,倾诉的是内心的苦难,呐喊的是对未来的向往。而且这些内容对于他们这个年纪的学生来说,别说答到点上,能说出些接近自己生活体验的答案我都认为是不错的回答了。 但是,学生们却一个个起来发言。从自己的身边看到的,到新闻里听到的,再到自己家庭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的生活的不易时,我知道他们正在尝试着去感受这段内容。因此,我就让大家去回顾阿炳的生活经历,去慢慢地体会,“如果是你,你觉得你在‘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当学生说到叹息的是内心的苦难,伤心的是自己的遭遇,倾诉的是世界的不公,呐喊的是对生命的渴望等等答案时,我竟不知如何称赞他们,他们的想法完全没有问题,他们的思想更是紧贴文章。这时,他们的这些“个性化知识”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因为他们走入了文章,走入了阿炳,走入了这份情感中。 孩子们如果被文章束缚住了,肯定是因为老师被文章禁锢住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我们老师往往会不自觉主宰课堂,主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形成了所谓的“注入式课堂”。然而学生的能力往往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就在这些细节处,学生思维的宽广、神奇就会凸显出来,他们的这些美丽的“个性化知识”如果你不去珍惜不去领会,往往你课堂会失去生机,但是,学生在张开想象翅膀的同时,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很多想法和思考是由他们不完整的认知结构导致的。作为教师,如果不去解决这些问题,无视他们的思考,不仅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对学生掌握文本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还有可能对其价值观构建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丰富知识的内涵 随着时代变迁,教学中的知识的侧重点也应该因时而变,也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身边处处有语文。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和谐社会全面构建中,那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能把生活领入课堂,让孩子们能感受到身边的事情,让他们不再站得那么高,去领会山峰顶上的美景,而更多关注脚下现有的生活经验,相信他们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 文艺理论中有个概念是预期读者,也就是说每一个作家写作之前其实内心是有一群预期读者的,他会把自己想象成读者,想象读者更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样他写的文章才会被大众欢迎,这样才容易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作者。教师也一样,往往在关注学生时,仅仅抓学生的现有知识,却忘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的,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基础、学习经验、思维特点,更要学会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预设他们独有的“个性化知识”习得。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的生成引导向正轨,更要为学生有良好生成与个性理解创设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开明的、民主的教学环境,不仅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开阔,而且也会使得教学过程充满新鲜感和精彩瞬间。 (四)掌握学生的需求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价值观。我们教师必须清楚意识到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差别,要承认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差异性,更要尊重他们的思考结果。我们可以妙用学生的错,因势利导;巧用学生的疑,化解难点;善用学生的问,乘胜追思;活用学生的画,因人施教;顺用学生的趣,趁热打铁,将学生的理解有效纳入教学的范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那些“个性化知识”的习得更加规范。 (五)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一个物理空间,但是课堂里的学生与老师则更多地处于想象的空間里,思考文章,有时身临其境,有时与文中人物进行“交流”,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因为有一个个充满灵动的回答,更有那充满思维花火的思考。课堂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容了很多细节,而教学思路在其中的作用就像是一张地图,指引我们向那未知的远方探索,而学生的“个性化知识”习得更像是路上的那些风景,是你一路上意外的收获,有荆棘,有美好。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课堂这块土地上行走之中获得这样或那样的感悟远远大于到达目的地时的喜悦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