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效用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范文 邓涵丹+毛伟
摘要:从“效用主义”的架构来解释伦理,就是在人们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和关系的视角下思考何为调查对象的最佳利益。在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下,社工需遵循社工伦理的原则,在实际调研中,当面临调查对象的挑战以及如何回应弱势人群的需求、追求调查对象的最佳利益时,“效用”成为解决社工实务中伦理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务 效用主义 伦理困境 效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在西方传统中的伦理(Ethics)一词,源于希腊语Ethos或Ethichos,意为风俗习惯、品性或者气质,它与道德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同时又有区别,通常,伦理多指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的道理,道德则多指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社会工作伦理是职业伦理的一种,社会工作伦理(social work ethics)是“引导社工在实务上表现合乎伦理的专业标准”。(Levy,1976)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伦理困境,处理这些问题除了需要社工(以下简称“社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强大的内心能量,还要在伦理守则标准下进行服务。在社工服务中,面对专业、调查对象、机构、同事和社工自我利益、信仰、价值冲突时,如何进行专业服务已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了。
因此,笔者以“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为视角,将接触过的青少年及劳工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和处理难题进行有效性分析和探讨。
一、效用主义及伦理困境
效用主义的思想源于西方古典功利主义,并对功利主义在更完备的意义上作了完善和发展。效用主义强调行动的后果要带给整体社会最大的快乐(或最小的痛苦),其拥护者关心社会中的无家可归、失业者、贫民等弱势群体,如何提供一些服务给这些人,不但能使他们更快乐,也会让其他人减少不快乐。这就是所谓创造的大众福祉(general welfare)。效用主义的核心道德是应鼓励能增加大众福祉与大众快乐的行为。
社工在选择效用的时候是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做出“看似合理”却不一定正确的选择?伦理的困境伴随着社工服务的始终,这就要求社工在服务中更加谨慎以及合理地做出伦理的抉择。
二、青少年社工实务中心灵团体的效用分析
个体心灵是一个人的指挥系统,负责生命的一切。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曾经经历的苦难、挫折、失败等等会积压于内心。效用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快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社工角度设计了一个心灵团体小组,希望调查对象体验式地参与,焕发内心的正面能量。
青少年心灵支持团体,是一种旨在社会工作服务被服务对象接受的专业化操作形式。它需要社工运用专业服务理念,实现在活动中的服务对象能够觉察到内心的感受,并在活动中领悟关爱、协作、感恩的精神。
在团体设计过程中通过心灵破冰、回忆童年的方式,引导调查对象进入工作坊环境,觉察内心的感受。然而,在触动能量结、追求快乐效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伦理困境:(1)调查对象事先是否被告知可能在实务过程中会有伤痛回忆的经历?调查对象是否自觉同意参加?(2)对于调查对象能否承受多大的伤痛,是否有事先的评估?(3)能量结的触动是否是必须的唯一的进行伤痛恢复的工作手法?是否是对调查对象伤害最小的一种方式?(4)社工是否具备使调查对象伤痛恢复的足够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三、问题青少年社工实务中的效用分析
流动儿童缺乏亲情关怀的问题很突出。针对城市“城中村”流动儿童聚集和居住,父母忙于生计的问题,经调研,社工在对这些孩子开展社会教育时不仅仅从活动形式上进行服务,更需要一种有效的心灵服务,为此,笔者参与过的Y机构经过专业研发和多次实验,鼓励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勇敢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发掘每个人的潜能。 面对青少年群体,其中的伦理困境有:(1)对于问题青少年群体,单次的心灵团体工作效用重要还是青少年长远的福利效用重要?尤其是在资源分配有限的情况下,实施怎么样的社工实务才能达到调查对象的最大效用?(2)短暂的心灵团体工作的效果真正达到了吗?调查对象是否会因为社工服务的撤回而出现“倒退”的现象?
案例一:早恋少女重返课堂
W市青少年小黄(化名),女,15岁,初中三年级。因读书期间喜欢班上一名男同学,向同学表示希望能进一步交往。班主任老师知道此事后,对这位主动表达对异性爱慕之意的女孩在班上进行通报批评。小黄因心里难受,在班上直接和老师顶撞。班主任表示不接受老师批评并安心读书准备中考,就在家复习,不用到学校上课。小黄母亲表示焦急无助万分,向社工求助。社工通过开展心灵团体,由全班同学、班主任老师、学校领导共同参与,拉近小黄和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团体最后一期,小黄与班主任紧紧拥抱在一起,互诉心中的歉意,表达彼此的接纳,在学校校长、德育主任的见证下,全班同學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小黄重新回到课堂。
这个案例是整个调研群体之一,通过三步骤进行效用分析:
1.效能运用
实务的项目设计注重于术(技巧)的层面的实际运用,但在社工的每一环节设计背后,在此需要从道(价值观)的层面进行探讨。活动破冰与热身,是为了建立互动轻松的环境,其效用是激发调查对象之间快乐与快乐相碰撞,使之在特定的场域实现快乐。
2.效能实施
从活动设计来看,社工在服务中为一群失足青少年讲述各种启发故事,达到破冰目的,鼓励服刑人员全情投入活动,为团队、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机会,去赢得人生的嘉许。社工通过一步步将成员引入活动环节,打开心扉,感受团队合作、成长中学会付出的力量。
3.效能回馈
在心灵团体中,设计以“生命礼赞”的最高礼仪为在场每一个调查对象做回馈时,在特殊的场域以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向调查对象传递生命重要的能量。通过心灵链接的方式,或许是语言的引导,或许是行为的感召,是可以通过人和人的心灵能量去影响调查对象内心的心灵的。
四、劳工社工实务中的效用分析
基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特点:基本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缺乏支持系统,在环境和制度下受到压迫,极度缺乏自信心等,劳工NGO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权益保护展开活动,其中法律权益保障是重点。社工会着力重点解决法律维权的效用问题,各种方案设计的偏向十分明显。
案例二:职业病患者维权的偏激手段
D市劳动用工环境一直很差,调查对象A在工厂工作时由于接触制鞋粘合剂导致白血病,需花费巨额医疗费用,病发后,在程序上需要先认定职业病才能获得相应的法律赔偿。对象A向社工机构咨询如何申请职业病鉴定的程序,在机构的协助下提交了鉴定申请书,D市职业病鉴定机构却迟迟不给予回复。对象A担心工厂会动用当地资源阻挠鉴定结果或者进程。这日,调查对象向社工表述“想抗个煤气罐到职业病鉴定机构以恐吓办事人员,反正得了这个病也是死路一条,我什么都不怕”,社工应该怎么做呢?
社工经过评估,首要的是遵守生命至上的原则,其次是追求行动的效果及效率,第三是保证调查对象的利益,第四是引起最少、最短时间或最容易扭转的伤害,还要尊重调查对象自觉,经社工的劝阻,调查对象A最终选择了扛着一个空的煤气罐去询问鉴定结果的行动,事后3天内结果就判定下来了。这其中伦理的争议很明显,但是社工很清楚,这对于调查对象来说是一个很绝妙的主意,并且综合效用最大,确实能够给调查对象注入力量。
五、效用与伦理:实务与理念的对话
运用团体或个案工作的服务手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西方心理学的精华熔于一炉,为参与活動的成年人营造心灵休憩的时间和空间,发掘自我潜能,改善和人相处的方式,营造和谐相处氛围。从效用主义上看,其效果主要表现为(1)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氛围,让参与者更有自信去面对生活;(2)唤起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与感恩情怀,发掘每个人的自我感召能力和组织能力;(3)社工专业的心灵语言,让参与者得到心灵的纾缓与放松;(4)能够让参与者在生活中营造爱心、感恩、诚信、当责、理解、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
而针对劳工社会工作,应采取恰当的激励和有意识的引导,社工实务中伦理的选择有其根本的原则:(1)保护人类的生命,优先于其他任何义务;(2)社工应当做出培育人们自主、独立和自由的伦理抉择;(3)社工应当做出助长对所有人的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道路、提高所有人生命质量的实践抉择;(4)社工应当做出与他自愿接受的规则和法规一致的实践抉择;(5)当个人基本福祉的权利与法律、规定以及民间组织中的规则相冲突时,个人基本福祉的权利可优先考虑;(6)保密和尊重隐私权优先于“说出实情”的义务。
总之,伦理困境及抉择问题几乎会伴随社工实务的始终,无论面对何种情形,在把握伦理抉择的基本原则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可以将调查对象的基本福祉及群体的最大化福祉作为一个准则,在统合效用主义视角下,综合做出最优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英)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87.
[2]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2,244- 245.
[3] 沈黎.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困境与伦理抉择——基于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质性研究[J].社会工作,2012(02).
[4] 闫涛.信任与双重关系——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中的专业界限[D].复旦大学,20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