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范文 赵倩+刘平雷+高欣
摘要:在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引出我国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结合产学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介绍了河海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规范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对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学研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通过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变,切实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实现类型结构的转变,切实从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1]。因此,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着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协调链接起来,是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纽带。本文介绍了河海大学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举措。
1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器,是科技创新的倍增器,是文化传承的推进器,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主要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人才,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使现代企业提高了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约90%的社会需求是从事生产实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的专业学位人才。为此,国家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大幅度增加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快速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2010年批准新增13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硕士专业类别达到39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然而,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形成了研究型、专业型、教学型和协作型等多模式并存的格局。美国作为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2006年,美国授予硕士学位有626893人,其中专业硕士学位高达399331人,占硕士学位总人数的63.7%。在培养模式方面,着重强调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培养单位要求研究生要严格经历入学考核、课程修习、学术研究、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授予学位等标准化的流程。研究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和参加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与导师建立指导关系,同时还要与研究小组的其他老师与学生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因而,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多体现了实践性。
2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荷兰学者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最早使用三螺旋模型来解释知识经济时代中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基于三螺旋理论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部三螺旋,以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为外部三螺旋的双三螺旋模型是产学研的重要理论创新。知识链主要包含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管理知识、工程原理和前沿知识等;能力链由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构成;素质链由身心素质、职业素养、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等构成;科学链(大学)、生产链(企业)和行政链(政府)则分别代表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主体。
河海大学基于双三螺旋模型,坚持“重理论,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行政链、科学链和生产链三螺旋组成的空间中完成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在课程学习阶段,以科学链为主导,行政链、科学链和生产链紧密合作,根据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综合化、职业化的知识基础;在实践环节阶段,以生产链为主导,行政链给予政策支持,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依托企业的具体技术与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和学习研究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在学位论文阶段,生产链和科学链共同作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密切协作,围绕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位论文。在行政链、科学链和生产链相互交替、相互作用构建形成的环境链中,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相互促进,扩展延伸,达到知识、能力、素质螺旋式上升、持续性发展的培养目的。
2.2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由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更新设计理念,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河海大学系统重构适应现代水利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由校内导师和资深的行业、领域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加大相关领域特色课程、品牌课程、应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力度;课程内容上强调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同时增设1~2学分的相关领域前沿发展讲座;课程结构上体现模块化设计理念,注重学科交叉,突显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形成以综合素质课为载体,专业课为核心,注重提升理论基础、政治素养、科学文化和工作能力的课程结构;课程编排上循序渐进,加深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形式上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讲座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上建立课程设置的常态监控体系,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反映行业需求,同时安排校内教师到相关行业去挂职锻炼或定期学习,通过参与工程环节,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运用到课堂上以提升教學效果。
2.3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2.3.1合作共赢的实践平台
基于双三螺旋模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理论契合了应用型人才的时代需求,因此,为了建立和完善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螺旋式上升,河海大学与行业重点单位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195家,遍布全国22个省(市)。培养模式主要有为紧密结合水利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需要,与水利、交通、电力等行业合作的“学校+行业”模式;为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设备条件和资金保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合作的“学校+企业”模式;为依托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宏观指导优势,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推动与财政支持,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宣传及教育资源配置,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学校+政府”模式。以上三种合作培养模式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需求,形成合作共赢的实践平台。
2.3.2顶岗实践的培养机制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顶岗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将前往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即结合所学专业在基地单位和基地导师安排的相关部门的技术岗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科研实践或工程实践。研究生通过顶岗实践可以掌握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积累工作经验,具备独立进行分析与集成、生产与开发的能力,胜任工程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参加工作后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实现平滑过渡奠定基础;合作单位通过研究生顶岗实践期间的表现,可以考察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选拔优秀人才,为单位发展谋求人力上的补充,调动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3双导师协同指导模式
“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的双导师指导模式是校企联合培养的必然产物,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全过程把关,指导研究生选课,制订学习计划,为研究生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基地导师为主,负责落实研究生顶岗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技术研究方向,指导和掌握研究生的实践、学习等情况。同时,双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共同负责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工作,参加所指导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会,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研讨和學术交流活动。
2.4规范运行管理机制
2.4.1保障机制
教师和研究生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核心要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保障研究生实践质量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循环滚动培训或挂职锻炼的方式,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和素养,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校外导师纳入学校导师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完善基地导师遴选、聘任、考核、培训等机制,定期开展导师培训。研究生院连同各学院共同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并抓好基地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基地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结合具体的培养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奖助贷”体系,从财政拨款和学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在“顶岗实践”期间,基地单位也会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补助,保证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2.4.2考评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更直观地呈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质量,研究生院培养与质量监控办公室具体负责质量监控,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培养环节进行督导,针对性地制订、完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课程学习阶段的质量监控主要包括督导专家随堂听课、学生反馈、试卷抽查等,考试成绩是最直接的评价标准。顶岗实践阶段的考评由学校和基地单位共同组织,考核内容包括工程认知、实践专题研究、工程案例比较、职业素质和发展潜力、实践交流能力五个方面,考核方式为研究生答辩、基地考核、学校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3 结论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调动了政府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促使大学不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河海大学重点以双三螺旋模型为指导,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服务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升培养质量,不断探索产学研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姚纬明,束龙仓,等.产学研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工科研究生教育篇[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7):16- 22.
[3]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西北工业大学,20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