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
范文 翟丽

【摘 要】 为了全面了解阜新市阜蒙县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情况,阜新市开展了“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综合成效评价工作。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作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论述了项目建设取得的综合效益,总结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以期为今后阜新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综合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尤其是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土地整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项目区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公顷,预算总投资762.43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村、红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个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为三村集体所有,只有红帽子村境内有小部分农用地权属为国有,总面积为812.9751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北纬41°3′45′′—42°6′41′′,东经121°16′17′′—121°18′10′′。
项目区东至东红帽子村东部山脚下,南至东红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红帽子村中部村屯北侧,北至道力板村与好四家子村交界处。
项目区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项目区内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沟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径流的沟道,不适宜开发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滩涂土地零星分散,开发困难较大,不能集中连片,不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故本项目无新增耕地。
项目区总面积为812.9751hm2,除去不动工的果园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內陆滩涂4.3218hm2、 村庄61.8781hm2以及红帽子村和东红帽子村内三处有条件建设区所占用的耕地面积14.3633hm2,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hm2。建设规模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43%。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距南部6.0km处有东西向101线通过,红帽子乡—大五家子镇乡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斜贯红帽子乡全境,并与101线相连,长约21.0km,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要干线。
项目区内现状:项目区内由田间道及生产路纵横交织成路网,覆盖了几乎所有区内地块,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交通运输和生产运输的问题,其道路通达率可达98%,可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交通要求。区内有主要田间道9条,为素土道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泥泞难行的不便现象发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标准,使道路平整,路面硬化,以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需求。项目区中部村屯北侧有一天然河道,属承泄天然降雨洪水的季节性河流,平时无水流。在河道临近村屯位置,由于多年冲刷,产生了弧形弯道,夏季上游大面积降雨径流汇集该河道,短时间内大量洪水集结而下,对河岸弯道处造成了严重冲刷,并威胁着岸上耕地和临近村庄的安全。根据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强烈愿望和专家现场踏勘的意见,在此河道处修筑挡水石笼坝。另外,由水利部门设计的机电井灌溉工程正在实施,设计灌溉面积213.33hm2(3200亩),打沉圈井64眼,但经红帽子镇说明其设计除目前已打井地块1886亩外,剩余耕地中不再打井,故其余面积计入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目前已打井20眼,暂解项目区局部地块干旱问题的燃眉之急,对于项目区大量的旱地地块的灌溉,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项目区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备潜水泵及配套设备158套,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158套,维塑软管28440米,橡胶软管2370米;修建过水路面7处,总长300米。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宽田间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宽田间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宽田间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宽田间道900米(水泥路面)。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笼坝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标志牌1座。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通过项目的实施,配套完善的灌溉设施,采用地面输水软管输水,结合大田灌溉的方式灌溉旱作物。建沉圈井158眼,配备输水灌溉软管、水泵和柴油发电机组等158套,修建过水路面7处共计300米。并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将现有516.3166公顷旱地规划为水浇地481.4049公顷及旱田34.9117公顷,灌溉面积占总耕地的93.24%。通过以上措施,使耕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粮食产出品质及产量,增加了农业收入。
田间道路达到布局合理,适应耕作和田间管理的要求,道路等级满足生产生活要求。通过项目的实施,修整田间道(砂石路面)9212米:其中3米宽1863米,4米宽7349米;修整田间道(水泥路面)2387米:其中3米宽900米,4米宽1487米。完善了项目区内交通状况,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及村庄的安全,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整理后,项目区耕地能够得到灌溉,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耕地产量相应提高,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本项目建设主要改善的也是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源状况,使原来的旱田变为相对高产、稳产的水浇地,粮食产量得到了相应的保证,因此其耕地自然质量指数和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提高一个等级为14等。
本项目农田防护工程不涉及植树造林,只在东红帽子村北河道内修筑石笼坝270米,以阻挡夏季洪水对河岸南侧农田及村庄的侵害,有效的保护了耕地及村民财产安全,使项目的意义落到实处,给村民带来了实惠。
五、综合效益分析
本项目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措施的实施,使整个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生产要素配置合理,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 经济效益分析
整理前项目区旱地为516.3166公顷,整理后项目区耕地面积为516.3166公顷,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到169.70万元。
可见,项目区整理后,灌溉系统完善,旱涝保收。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有效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地力,产出效益明显提高,推进全县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达到高产稳产;在项目区内打农用井,配节水措施,修建农桥、涵洞,整修田间道路等,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邊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1) 生态效益分析
①保护土地,提高土壤质量
通过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水浇地,水肥流失减少,土壤退化现象也可以得到控制,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减少了农业污染。
②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该项目实施后,形成规模化的农业耕作,既涵养水源又提高经济效益;提高项目区内部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地区小气候,生态环境将逐渐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区内种植防护林,水土流失得以治理。
③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御灾能力
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区内的排水沟道形成网格化,使项目区内的排水能顺畅,渍涝灾害将得到控制。
(2)生态与环境影响指标评价
本项目的实施,并为改变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工程完工后项目区内耕地、林地、草地等面积均未发生变化,故此,各项指标系数保持不变,本工程也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项目区内,阜蒙县基本完成高标建设任务,提高了耕地质量,对于当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项目区内地处干旱地带,目前已打井20眼,暂解项目区局部地块干旱问题的燃眉之急,但对于项目区大量的旱地地块的灌溉,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结束语
加强工程后期管护,严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护主体,责任明晰,充分调动群众对于管护工作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后,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鼓励种植绿肥,在项目区内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合理的耕作制度,推广良种良法、农田节水、土壤有机质提升等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项目的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科技的进步。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