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崔贤朕 【摘 要】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场所。阅读疗法作为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推广的举措之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作用。本文就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 阅读疗法 高校 图书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8.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古人云:“开卷有益”,指的是读好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催人奋进,近代以来,许多研究发现,阅读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可以辅助治疗很多疾病,促使人们身心健康平衡。阅读疗法,是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医学的交叉学科。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文献情报中心,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讨论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首先应该将阅读疗法的两层含义理解清楚。这两层含义,一是阅读保健,把阅读作为正常人一种养生的方法,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二是阅读的治疗作用,对于生理疾病的治疗,要认识到阅读更大程度上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手段。 二、阅读疗法的产生及发展 1.阅读疗法的产生 阅读具有能够辅助治疗和保健的作用并不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在古代埃及,掌管文献的图书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我国古代同样对阅读的辅助治疗和保健作用有相关描述和认识。比如,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中国古人还创造了一种文体——“箴”,以告诫规劝为主。《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更是在“铭箴”篇中说:“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斯文之兴,盛于三代。”清代的文人张潮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书本草”一词,“草”意为治疗疾病的药材,可以看出,“书本草”一词的意思非常接近于“阅读疗法”。 近现代,美国学者最先开始把阅读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进行研究和临床实践。一般认为,美国人Samuel Mc.Chord Crothers于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文学门诊”一文并创造了一个词:bibliography,这标志着阅读疗法的正规化、系统化研究在西方兴起。 2.我国阅读疗法的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阅读疗法的国内就见诸报道。到了九十年代初,开始对有关“阅读疗法”的概念的引进。1991年,陈信春发表《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认为“开出针对某些病症的书目供患者借阅文献,对忧郁症、心理变态症等疾病能起到治疗作用,因此,图书馆应将文献治疗列为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可以说是我国最在引入阅读疗法同义概念的文章。1994年,南京大学沈固朝教授发表了《图书,也能治病》,标志着我国学者开始对阅读疗法进行系统研究,而后,他更是在《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一文中,呼吁國内学者关注阅读疗法这一新领域,借鉴国外的实践和研究,正视国内的巨大需求,以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认真钻研,在这个新领域中做出成绩。1999年,浙江大学黄菊屏老师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疗法的建议》中,认为在高校图书馆中开展阅读疗法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提出开辟图书疗法阅览室等建议。 在理论研究方面,王波先生对于阅读疗法的本土化研究贡献突出,他在《图书疗法在中国》一文中,挖掘了我国古代乃至近代关于图书疗法的历史,用情志相胜理论来解释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为我国阅读疗法的本土研究开始进行理论构建。在2008年,他的学术专著《阅读疗法》出版,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阅读疗法研究体系,认为发生学、心理学、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三、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的必要性 1.大学生需要阅读疗法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严重者甚至会演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损个人的身心健康。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文化层次较高,本身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时,更多人愿意选择从书中寻找解决办法。常见的心理障碍或是困扰,学生可以在馆藏图书中找到成因、案例并自我寻求解决方法。由此可见,阅读疗法在排除大学生心理困扰方面起着心理医生、老师、同学、父母等无法代替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成熟,虽然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因人力不足、学生排斥等原因,心理咨询工作尚没有到达预期的功效。因此,在高校中,需要一种可行性更强、普及性更广、效果更好、各种心理问题都能顾及的方式方法。据调查,部分在校大学生即使在日常遇到困惑,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意向并不明显,有35.82%的学生直接表示不愿意去找心理咨询师,29.85%的学生认为只有心理问题严重(患有心理疾病)的时候才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高校图书馆需要阅读疗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以其庞大的信息资源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对传统图书馆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个性化的获取方式,大大节省了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时间,大学生的注意力慢慢远离图书馆,图书阅读率和读者到馆率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在校大学生每周几乎不去图书馆的比例高达37.31%。另外,据相关报道,“2014年北大图书馆书籍借阅总数62万本,为近10年最低。阅读内容也不容乐观:许多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显示,通俗类读物最受大学生欢迎、高居排行榜前三。”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模式,再度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并且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进行阅读。这样一种新的引导阅读的方法是图书馆提升自身价值、更新服务理念、拓展教育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图书馆在“全民阅读”大环境下开展阅读推广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措施 1.大力宣传阅读疗法 要在高校图书馆中推广这一阅读的新形式,首先需要面向全校师生对阅读疗法进行宣传和介绍,让师生对此有科学的认识。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主页等学生易于接触的新媒体渠道,也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的布告栏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得学生对此有较为明确的了解,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门槛低、易于实现、可有效保护隐私的一種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也是一种增加个人修养、陶冶情操的休闲方式,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 2.建立阅读疗法研究小组 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可由图书馆员、心理咨询人员、辅导员和大学生助理组成,图书馆员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责任相关部门切实合作,寻求培训,再结合馆藏书目切实做好具体工作,并与学生辅导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征求学生助理当好工作助手,指导其在读者群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 3.建立图书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合作机制 由于图书馆在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人力有限,必须整合校内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学生工作处等人力资源,形成系统,发挥整体优势。心理咨询中心有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可以有效指导阅读疗法的开展,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处与学生的接触最广泛,对学生的了解最深入,因此在阅读疗法的宣传上有很大的优势。各方积极配合,相互合作,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更科学、更有效。 4.培养高素质的阅读治疗人员队伍 在阅读治疗的过程中,图书咨询馆员的素质及其服务质量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阅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正向引导,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推广,更需要“他山之石”的理论知识进行配合。学科馆员制度下,图书馆员从来不缺少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指导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负责这一块服务的馆员,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并取得学生的信任。提高特定馆员的综合素质需要通过鼓励馆员自学、外派学习、请专家前来指导培训等多种手段来实现,高校图书馆为学生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重要实现前提。 五、结束语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毫无疑问,阅读疗法对每个人的健康和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相关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全民阅读大环境的推动,高校图书馆对阅读疗法这一新的生长点具有客观需求。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有助于图书馆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教育手段,切实服务学生,解决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等问题,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2] 宫梅玲,丛中,王日江,等.医学生心理困扰解决方式的调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3):53-55. [3] 宫梅玲,丛中.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2):95- 96. [4] 宫梅玲.阅读疗法在高校中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0(10):33- 36. [5] 宫梅玲.泰山医学院的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9(2):8- 13. [6] 吴笑兰.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书目”建设[J].图书情报研究,2010(4):29- 35. [7] 黄晓鹏,王景文.关于阅读疗法书目编制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5):63- 64,70. [8] 黄晓鹏.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 22(9):30- 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