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社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为高校指导学生社团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管理 问题 对策
1.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念
了解“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念,我们先从“社团”一词开始。什么是社团?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布劳提出的互益说,认为社团就是互益组织。在我国,1998年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如此定义社团: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是社团的一种,是在高校这个特定范围内成立的社团组织,它的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高校学生在课余组建的所有学生组织,包括高学生会、各学生兴趣爱好小组、各学生学术课题小组等都含概在内;而狭义上指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学生社团,即学生在课余组织建的“兴趣爱好群体”,它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的,主要由在校学生参与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打破专业、年级,甚至学校间的界限,将兴趣爱好相投的同学进行组织,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共同的特长,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种的文化活动。本文的研究是针对狭义上理解的社团而言的。
2.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面临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深
重视程度是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的第一要义,不重视或者不够重视都会引发引发系列地管理上的问题,而要加强重视程度主要是认识问题,是否认识到了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的形势,是否认识到了学生社团发展对于高校管理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形势分析不够,对于学生社团的发展态势及其传递的信号的分析仍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对学生社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仍然存在对于学生社团的理解偏差,认为学生社团是学生不务学业的表现,影响教学学习氛围;或者仅以规模效应和学术内涵做为衡量校园文化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简单地将社团活动归纳为层次低,内涵浅。
2.2管理体制不科学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而从调查的高校情况来看,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不太科学,主要体现在没有通过整合一切可以有益于学生社团发展的资源来搭建学生社团的管理体系。从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上来看,基本上都是团委老师、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学生社团自身三位一体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维护学生社团管理的基本运行,但是其最大的不足在于这样的条状管理过于单薄,不够丰满,管理三层面未能有效联动,工作方式较为机械,这与学生社团灵活性大、变动性快的特点相违背。
2.3制度建设不健全
目前高校对于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建设上的问题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制度不完备,未能发挥制度对于促进工作的有效作用。各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制度较为零散,未能成体系,没有从常规工作开展、具体支行监督、激励社团发展和将罚分明制度全方位考虑,重心主要放置于常规工作流程上,制度建设对于促进工作的作用没有发挥;二是执行较随意,未能实现建设制定的真正目的。学生社团的更换较快,学校都没有过对于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具体的学习会,都是在靠经验主义在办事。而制度的执行过程随意性也很多,制度制定成了形式。
2.4理论研究不深入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对于高校学生学生社团的理论研究仍处于相对薄弱和滞后的程度,高校没有专门针对学生社团定期地、专门地理论研究。目前的研究性文献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及时跟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步伐的研究较少,对于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科学指导的研究较少,专心针对社团主要问题进行的对策研究不是很具有可行性,基本上停留在宽泛的层面。另外,从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来看,虽然制度都有,但是并不严密,可行性也不强,也没有及时改革,导致制度的执行基本成一空文,社团管理基本按约定俗成在运行,处于低水平、浅层次状态。
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建议
3.1提高重视社团意识
首先要认清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形势,学生社团是随高校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产物,其发展的迅猛之势不可抵挡更不可轻视,其数量随高校学生人数增加而不断增加,其形式随社会发展、随学生特点变化而不断翻新。其次要要认识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是当代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自己的渠道,是高校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途径。
3.2改革社团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高校学生社团受校党委领导,受校团委指导。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领导之职,要把加强学生社团工作提高到战备高度,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学生社团管理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规划,引导营造全校共同重视学生社团工作的氛围。二是调整管理高校学生社团的意识,对于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一定要解放禁锢的思维,对于社团活动,不一定要强调全部精品,呈现完美,要理解学生社团的本质特点,来源于学生自发,来自学生自愿,学生自己的活动丰富多样,但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三是健全管理高校学生社团的机构,高校社团管理机构其实可以将社团联合的概念扩充,将师资、社团干部和社团负责人都纳入一体,形成金字塔形的立体构架。四是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对于社团为实现目标的过程观察和监督,信息掌握和反馈,效果评估和总结等一系列的考核流程,从而来确立考核体系。
3.3转变社团管理方略
一是笼统化管理转向分类化管理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生社团类型也在不断变换。类型不同,活动形式和发展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管理学生社团不可以统而管之,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和主题的社团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这与人才培养规划的道理是相通的。二是集中式管理转向多方位管理,改革基本由校团委专管的模式。形成管理“金字塔”,(前文已有所述),即校党委、集结了校内外各方资源的社团指导中心、学生社团代表委会员及各社团分层级立体的管理构架。三是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式管理,思想要开放,步子要迈开,校门要敞开。
3.4创新社团运行模
一是强化硬指标制,把好社团入口,硬指标制,指社团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符合和达到几项硬指标,否则管理机构将对其予以限期整顿或者将其取缔,这是学校加强对学生社团指导和管理的有力方式,可以确保学生社团整体上按学校基本要求前行,把握社团发展方向。二是建立社团超市,把握社团风向。高校学生社团好比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风向标,昭示着学校学生对文化活动追求的趋势,是广大学生兴趣爱好的集中表现。三是实行活动招标,调动社团活力活动招标的做法较好的解决了财、物与社团活动数量、质量上的矛盾,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社团的地位和活动质量。四是进行项目承包,提升社团层次。五是打造社团名师,加强社团指导。六是严格末位淘汰,净化社团风气。◆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窦丽丽.高校社团有望破解“周期性”难题[J].绿叶,2006(9):13-15
[3]胡德岭.高校社团文化功用辨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7):12-14
[4]刘志明.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22-24
作者简介:
皮莉(1979-)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团委,公共管理硕士。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