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辞
游辞浮而不实,游离于内容之外的文辞。又称“游词”、“浮词”、“浮辞”。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序》:“采经传百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益皆抄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游辞泛滥,势必淹没作品的内容,使其臃肿庞杂。写作中应“务却浮词”,达到“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圆润明密,言如贯珠”(唐·刘知几《史通·叙事》)。
游辞(一) 浮而不实的话。汉刘向《说苑·正谏》:“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负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裴骃《史记集解·序》:“采经传百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益皆抄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 (二) 题外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浩) 尝至刘尹 (惔) 所清言,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 (三) 戏谑的言辞,即玩笑话。亦作“游词”。唐谷神子 (郑还古) 《博异志·许汉阳》:“有二青衣, 双鬟若, 素面如玉, 迎舟而笑,汉阳讶之,而入以游词,又大笑,返走入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