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探索 |
范文 | 关高峰 摘要:物流人才培养是加快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作为新开办的专业,其实践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论文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流程改革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等方面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讲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多种物流管理手段(技术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l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物流的标志是信息化、标准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术实现物流管理“电子化”是物流企业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教学安排环节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四年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物流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和顶岗实习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第一阶段按照人才规格要求安排文化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第二阶段按照物流业务分类进行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业务流程、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养成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第三阶段按照物流企业业务部门设置分别进行岗位综合模拟,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第四阶段按照就业需要在对应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二)课堂教学环节 为有效解决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断层”问题,设计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即: 1.引进典型物流企业的全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平台和仿真性实训环境按照物流管理业务流程进行集成,利用网络技术下载企业真实业务、原始票据,形成由现代新技术构建成的虚拟生产性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实施“案例驱动、原始单据流转、场景模拟、软件操作、信息处理、技能训练”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如何工作。 2.把假期社会实践进行教学化安排,在企业顶岗实习前的4个假期分别安排专业认知、仓储配送教学实践、物流运输教学实践、国际货代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师傅带领下熟悉相关物流业务操作,尤其要重视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三)企业实习环节 保证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建立顶岗实习企业资源库,从第五个学期寒假开始,安排学生到有人才需求意向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在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中进一步提升胜任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另外,通过进一步深化“四位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使职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形成相互链接的闭环系统。 二、实践教学的流程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流程包括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践教学手段的选择两个方面。 1 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践教学方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快速掌握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为更多的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条件。反之,不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实践教学效率,而且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如下: (1)基础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在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使用,主要是指“形象思维法”。因为“形象”比较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学生基本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而且知道了专业要求是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但是,当他们真正开始实践学习时,对实践的认识程度和参与意识还是相当欠缺的。因此,在该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形象”,并运用好“形象”,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使用的。该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先实践后理论法”。虽然能力的培养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客观规律,但由于实践教学对实践依赖比较强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不能照搬上述模式,可以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践教学内容。二是“以‘优带‘差法”。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有的学生由于理论课学得扎实、悟性高,掌握得比较快,有的学生掌握得比较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实践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辅导其他学生的实践学习,这样容易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的学习气氛。 (二)实践教学手段的选择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还应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1)基础实践教学手段。基础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演示教学。它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具体形式有幻灯片、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实践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下一阶段的实践学习打下基础。二是案例教学。它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实践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与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 (2)专业实践教学手段。专业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模拟实验。它是指利用校内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模拟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的运作。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仿真性、实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验的指导和考核。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实务的操作能力。二是生产实习。它是指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直接参加物流实务工作。生产实习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 三、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按照职业能力递进规律,确定每个物流业务中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能力、支持核心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非专业能力等 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此阶段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技能和从事物流管理岗位工作的业务技能。课程设置包括:通用能力训练、、物流业务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训练等。 物流业务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未来就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劳动观念、职业道德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企业共同设计完成,学生根据业务流程,在软件系统平台上完成原始票据的信息处理,同时结合仿真实训环境、设备演示、知识讲解等“学训一体”方式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强职业素养。教学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老师指导下分小组实施教学,学生根据教学项目要求带着工作任务在虚拟生产性环境中边工作边学习,根据“需求调研、方案制定、组织实施、过程控制、自我评价、教师评价”6个步骤实施教学。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仿真物流企业部门设置和运作模式开展岗位综合模拟,通过岗位综合模拟,强化物流业务基本技能、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按照物流业务,组建不同的部门工作团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开展综合模拟,实训环境是“仿真物流公司”,教学实施在“电子化物流业务平台+仿真实训”的教学情境中开展,教学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阶段:企业顶岗实习,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劳动观念。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工作中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养成职业习惯、熟练岗位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詹国华. 物流教育改革与物流学科建设[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 [2] 陈建军. 案例教学在现代物流教学上的应用[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5). [3]黄河.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4] 刘津平,邵清东. 实用型物流实验室建设分析[J]. 物流技术,2007(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