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管理预防
范文 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既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又是治安综合治理的难点,同时也是犯罪学界和法学界正潜心研究的重点。因此,预防和管理未成年人犯罪,应该成为我国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出发,进一步进行探究、分析,从而得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管理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 原因分析 管理预防
近年来,接连发生了“徐某杀母”、“少女大盗”等震惊全国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有效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下文是依据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对策。
1.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能否防止犯罪,关键在于对犯罪的原因能否有所了解和具备必要的知识,”[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必须针对犯罪原因,有的放矢。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复杂多样。
1.1主观心理上的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部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缺乏独立性和自我控制力,易受外界环境和他人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识别能力、意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不强,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易产生愤世嫉俗、精神低迷、偏激固执等思想倾向。同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欲望心极强,当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模仿他人的不正当手段来实现欲望,进而养成了不良行为和习惯。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将来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埋下了伏笔。
1.2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原因。
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并不必然导致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其特殊的生理、心理条件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相结合,则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结构,激发未成年人的犯罪欲望,从而引起犯罪行为。[2]通过笔者分析,可能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有:
1.2.1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也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更容易受到其成长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影响。
家庭构成残缺不全、家庭成员的言行失检、父母间的家庭冲突、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过分宠溺等,都会导致未成年人不良人格的产生,甚至直接促使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1.2.2学校教育中的不良因素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人的素质有著决定性的影响。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上的失误。”[3]现今,许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重视智力培养,认为学习就是一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教育。当然这和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一切围绕升学转。这使学校乃至家长们衡量好孩子的基本标准是学习成绩好,而忽视了学生更重要的无形素质:良好的品行。
另外,学校对已有不良习性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或者管理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如常采用体罚、辱骂、在学生中孤立等不当方式,造成部分学生厌学、辍学,使他们提早流入社会。这就会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甚至会导致其社会化的失败,最终将他们推上邪路。
1.2.3不良的社会交往
交往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一项社会活动。社会交往作为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当的社会交往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良的社会交往,例如与品行不正的同龄人往来,则会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起到消极的影响。
2.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预防
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中,犯罪预防的价值远远超过打击犯罪。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预防要从多方面来看,从多角度切入,运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手段保证其实施。
2.1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预防不能仅仅锁定于“未成年人”
在看过许多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后,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其自身固然有很大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周边人的身上,他们身边许多成年人对此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量事实可以证明:很多凶残、狠毒、冷酷的罪犯在其幼年阶段有过无助、生活坎坷、缺乏关爱的经历。许多父母迫于生计,辗转到异地务工,由于生活不便而把自己的儿女留在老家,和自己的子女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上一面,更何谈无微不至的关爱。而事实证明,凡是在未成年时就开始犯罪的少年,只有一小部分是有人格上的缺陷,绝大多数的少年都是其父母的原因。而现今中国农村广泛存在的没有父母教导留守儿童将会给未来的社会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如何发挥社会的力量去关心、引导留守儿童,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以及恶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2.2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预防不能仅仅着眼于“犯罪”
在许多学术思想中,未成年犯罪都是因受到了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或受到了很大刺激所造成的。然而在实践中,周围人的某些善意行为或自以为是的行为也是未成年人做出反常行为的原因。
未成年人包含在法律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中,这就把他们定位在弱势群体中,他们的行为能力往往受制于其监护人,他们在得到父母抚养的同时又必须受制于父母。这使得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无法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说话,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给予了孩子一切,孩子应该理所当然地听自己的,服从父母是铁定的。而这就造成了未成年人与父母间缺乏一个平等沟通、交流的渠道,从而选择犯罪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强烈不满。例如,很多父母只重视考试得高分,就强迫自己的孩子一天到晚的去读书,这就剥夺了孩子们玩耍、选择的权力,从而导致了未成年人对成年人充满了愤怒,甚至是绝望!有的孩子会产生一些反抗行为,如厌学弃学。
作为以父母为主要代表的成年人应该好好反思:是否应该摆出赋予者那副高高在上的态度?是否应该给孩子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
我们应该认识到: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倾听未成年人的声音,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尊重未成年人的选择,从而维护他们的权利和自信,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
2.3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预防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自身与整个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整个社会的环境和风气如何,对未成年人的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努力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消极因素和不良风气,给未成年人品格的形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也是大大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可能性的重要途径。
整个社会应该行动起来,让真善美成为社会的主流旋律,每个人都成为美好品德的宣传者,给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社会大众应该和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依法查禁和收缴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刊物和音像制品,严格娱乐场所和游戏场所的管理和查控,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才是一个艰苦而又重要的工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心,只有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预防,才有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维持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章一,犯罪学,北京:群众出版社
[2]宋浩波,犯罪学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肖阳(1991-),男,汉,籍贯:浙江,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在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3: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