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大众化的实践与探索 |
范文 | 杨曦阳 摘要: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同时更加重视理论的科学传播。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现阶段党的一大历史任务。在马克思主义中,其教育理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广大的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更有切身的感受。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开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教育思想 大众化 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贡献有目共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努力奋斗得来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所有人民都能享受到大众化的成果,让所有人民都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者。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已经得到了很好地实践,本文就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为例,分析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内容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及时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并要求宣传和学习这些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真理,同时还指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研究也成为近几年的热门问题,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其基本内容有了共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至少应该包括其本质、内涵,大众化的必要性、大众化的方式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指导思想,也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思想,更有战无不胜的军事思想,同时还有影响了和正在影响着广大人民的教育思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和教育在现代的国家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现在党大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然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的实践更能体现出其成果的大众化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虽然没有像哲学、军事思想有专门的著作出现,但不可否认,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着明显的交代。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创,其后的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历代领导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部分,同样也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中德、智、体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深化和继承,又对人的全面发展给出了科学地量化。既强调了三者各自的重要性,更强调三者的不可偏废的共同发展的思想。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意识,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也要有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对教育的科学看法。他的教育为本的思想,直接突出教育的根本作用,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他的“四有”新人的教育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人才指明了培养要求,他的“三个面向”的教育观更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特征,内容上更加丰富。“三个代表”中,先进文化的代表直接指向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的素质,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的方向。科教兴国的战略,把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的本质,以及发展国家的根本方式都概括在内,当然还有其注重对教育的创新,对教师的重视,注重职业教育以及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等等思想,这些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加重视教育的全面性。注重对人的德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竞争力,这都是根据新时期的时代特征而提出的教育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并不是现在所特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上,各个阶段都重视教育的大众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教育实践也更加说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在我国有着很好的实践。 1.我国人们接受教育的大众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或者再早一些时期,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由于当时经济条件落后,男孩子很早就成为家里的劳动力,女孩子更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男孩没有机会读书,女孩读书更是奢望,受这些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意识非常地低。但到现在,儿童尤其是女童的毛入学率有了质的飞跃。现在不但小学的入学率提高,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甚至大学,入学率也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以前读小学是奢望,现在不读大学更是一种“奢望”。各种入学率的大幅度提升,可以说是国家尤其是普通的人们对教育更加重视,对教育思想认识更加深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大众化的直观的反映。入学率的提高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使更多的人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大家对马克思主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更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直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2.办学层次的大众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教育更加重视,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国家也为适应这一需求而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们国家有完整的学业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立体的特征。在年龄阶段上,有幼儿的学前教育,有童年的小学教育,有青少年的中学阶段教育,更有成年后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的大学教育。在学习方式上,既有在校的全日制学习,也有针对社会人员的成人教育。在学习教育的消费方式上,既有需要消费的高等教育,更有免费的义务教育。既有针对正常人的教育,更有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教育。既有汉民族的教育,也有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等等。这样完整的教育体系,全面的人群涉及,可以说只要你想去学习,想去接受教育,总能找到一种适合你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是真正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大众化的最好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在不断地对办学的层次和结构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便能够使更多的人接受到教育。 3.教育理念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先进理论,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也在不断的进步。在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也与时俱进,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事实素质教育。由特殊时期的专才教育到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更加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人的教育的大众化理解。在注重个人的大众化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大学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向现在的大众教育的转变,使更多的人都能有享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都接受了大学教育,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大众化的体现,是其实践的成果之一。 4.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大众化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历来都非常注重人的发展。从马克思开始直到现在,人的发展理念从来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与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发展教育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体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社会主义所有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的同时发展,缺一不可,这在现今主要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实现,不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加注重道德教育。所有劳动力的发展主要是使所有的劳动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方式。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学习方式上,既可以选择普通教育,也可以选择特殊教育;既可以选择综合教育,也可以选择职业教育;既可以选择全日制学习方式,也可以选择在职的教育。这样的选择完全根据人们的意愿来做,没有强制性。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完全尊重人的选择,坚持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大众化最重要的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大众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研究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世界经济政治形式,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本地的具体情况,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思想大众化的实施方案。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加考察、不加分析地去做,更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草率行事,敷衍塞责地应付差事。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基本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党制胜的法宝。在革命战争时期党走的是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依旧走的是群众路线。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既是由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能够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大众化的根本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大众化既要发挥广大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更要使所有人民都能享受到教育大众化的实践成果。 3.采用多样化的易于接受的手段 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毕竟属于“高深”的东西,直接地照本宣科去讲,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改变传播的形式,想方设法把内容进行加工和改编,让老百姓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传播作用,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既有内容上的创新,更有生动优美的画面,这样老百姓就能乐于去学习、去探索。有了主动性,就容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五、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教育思想的大众化,是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非常重视的重要工作。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李正元.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8(06) [2]张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马列大众化中的作用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1(12) [3]周梦瑜.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演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7) [4]骆郁廷,孙婷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及其实现[J].江汉论坛,2013(09) [5]陈晓梅.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3(07) [6]刘 勇.文化自觉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J].辽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