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前我国农村村级文化室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
范文 | 袁玉芳 摘要:村文化室是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是农民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最贴近农村群众的基层文化阵地。建立以村文化室为中心的农村文化综合性服务平台,夯实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强的文化保障。本文以桂林市S村为例,针对目前农村村级文化室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S村文化室建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农村 文化室建设 基层文化服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及缘由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11月,中共中央联合国务院共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明确指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會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有些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对文化事业投入少的问题在农村更为突出;因为农村基层文化场所较少,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文化设施仍非常简陋,不少地方的农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封建迷信、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此,2011年文化部颁发《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社文发〔2011〕11号),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村级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基层阵地”,要求各地迅速建立以村文化室为中心的农村文化综合性服务平台,夯实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文化保障。 S村位于桂林东郊的漓江冲积平原上,隶属明清四大古镇之一——大圩镇管辖,距市区18公里,处于桂梧高速、桂磨一级公路交汇点,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212户,人口92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8人,仅占人口比例的3%;高中及以上学历共70人,占人口比例7.5%;初中及以上学历270人,占人口比例29.3%,全村至今仍有文盲半文盲。全村共有可耕种土地426亩,近年来由于修路、建房,人均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除了少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绝大多数人以传统种植业为生,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十二五”期间,在全社会掀起“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热潮之下,S村经济建设也呈现出一片大好局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并配有6名保洁员负责全村卫生保洁;全村210户实现了旧房更新;全村车辆拥有量达100余辆等。然而,作为农村精神食粮的、辅助农村经济发展的文化建设设施却相对薄弱,仅有村级标准球场一个(时常被村民堆放杂物)、健身器材8套(已经部分损毁)、唯一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仅98平方米(为村内遗留的宗庙),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文化设施以备村民使用。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村民基本上不读书、不看报,更谈不上学习农业科技文化知识,所以无论男女老幼平时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调,仅限于看电视、打牌、聊天,甚至参与赌博、搞封建迷信。长此以往,不断滋长蔓延的落后文化就会占领农村阵地,不仅会影响到农村的和谐,也会影响到农村的稳定。 2 S村文化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村文化室是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是农民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最贴近农村群众的基层文化阵地。它承担着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规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农村社会凝聚力、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责,对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繁荣基层文化、促进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走访S村文化室建设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1基层干部对村级文化室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文化室建设是党在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广西区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指标。早在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桂办发[2006]48号),对建设广西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做了重要的部署。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7〕5 号)也明确指出:“全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要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然而,对于S村基层干部而言,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搞好经济才是他们首要的任务,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情,认为文化室建设不仅花钱,而且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2.2文化活动场地偏小,文化活动设施匮乏 按照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标准两室(图书阅览室、文娱综合活动室)一场(文体活动广场)来衡量,目前S村的文化活动场地仅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村级宗庙一座,面积98平方米,一般用作村务会议场所使用(三年一届的村干部选举),屋内年久失修,内部陈设老旧,平时除了几个老人在那里打打牌、聊聊天,几乎没有人有兴趣进入。一方面是60岁以下的村民大多是忙于种植,没有闲暇时间,二是宗庙内没有任何可供使用的文化活动设施,连宗庙外的标准球场都被村民长期占作他用。 2.3村民学习意识淡薄,文化活动内容单一 受小农意识的影响,S村村民大多数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更缺乏创新精神。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小孩勉强完成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甚至有些孩子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在家。有村民就认为:“读书一个月至少要花四五百,出去打工怎么一个月也得两千吧”。学习意识的淡薄导致部分农民思想僵化,封建传统思想和传统陋习根深蒂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有些农民空闲下来不是东家长西家短,就是聚在一起打牌、赌博,除了近几年来流行的广场舞,鲜有集体组织的村民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强的文娱活动。 2.4文化室缺乏有效的管理 文化室要开放就要管理好,S村的宗庙一直以来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加上庙堂内并没有任何文化设施,村级领导也不会把它当回事,随便叫一个人管管,他们基本上是没有报酬的,纯属义务奉献,所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工作也仅限于早上开开门,打扫一下卫生,晚上锁上门,文化室实际上名存实亡。 3 建立和完善S村文化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把农村建设成为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S村文化室建设,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 S村民风民俗、提高村民素质、促进“科技兴农”、建设和谐“S村”的重要举措。 3.1提高认识,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而且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农村文化活动室是基层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两委),决不能忽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认识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室建设纳入到村经济和村发展的规划中去,用健康、先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3.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化阵地建设 S村之所以文化室建设滞后,大部分是因为资金紧缺。要把文化室建成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完善文化阵地建设。第一,可以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从县级、乡级财政划拨专款用于更新或重置文化室、添置图书资料、文娱设施、视听设备等,还可以向文体局、民政局等单位请求支援。第二,争取企业赞助。S村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村里有一支活跃在桂林地区的龙舟队,并在市、县级政府组织的龙舟比赛中多次获奖,口碑较好,村委可以借此机会为企业做宣传,赢得互利。第三,村委、村民自筹。村委可以从自有经费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归文化室使用,也可以发动村民集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 3.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村级文化室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平台,必须遵循村实际情况和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是结合村经济基础、人口数量和分布,建成适合本村发展使用的合理文化场所。另一方就是根据村民不同的文化要求建设村民便于参加活动的文化场所。如今为全村村民都能接受的宗庙因为其面积狭小、年久陈旧显然不能完全满足“两室”即图书阅览室、文娱综合活动室建设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旧房改造、科学合理的布局。第一,在不改变宗庙整体结构的前提下,重新改造内部结构,粉刷、加固。第二,辟出20平方作为图书报刊阅览室(农家书屋),添置能同时满足10人以上使用的室内桌椅;第三,设置文娱综合活动室,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室内棋牌等文娱设施不少于3种。电视机、影碟机等视听设备各1套;第四,在宗庙外墙设置宣传栏与宣传橱窗(科普宣传栏);第五,清理村民占用的篮球场作为文体活动广场,添置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体育设施等。 3.4广泛宣传,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 农村文化室形同虚设、农民沉迷于无聊、无知的赌博、迷信等是因为文化活动既没有适应广大村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也没有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致富本领。因此,要让农民走进文化室,必须充分利用好文化室资源,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广泛动员宣传,邀请本村优秀大学毕业生现身说法,打破“读书无用”的思维;第二,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与比赛,如广场舞比赛、卡拉OK比赛、字牌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吸引村民参与;第三,利用村里小学生的宣传作用,开辟小学图书角,带动家长走进文化室。第四,聘请县乡农业部门、司法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相关专家到村里开展农业知识讲座、普法宣传、科技宣传、文艺表演等,激活农村文化氛围。 3.5注重管理、强化制度建设 文化室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各项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成立村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有专人分管文化工作。第二,建立《文化活动室工作制度》《文体器材保管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管理人员岗位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做到工作有章可循。第三,建立文化活动档案,各类文化活动资料要规范、齐全。第四,文化活动的财务支出情况要定时公开,受村民监督。 总之,农村文化室雖小但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在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稳定大局,建设与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改善农村村风民俗、提高村民素质、促进“科技兴农”、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宋悦.浅析农村文化室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10)﹒ [2] 何义珠.城郊农村文化室建设方案思考——以丽水市C村为模型[J].图书馆杂志,2007,26(2):32- 33. [3] 郭小清.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 (10):7- 8. [4] 郑海玲,李多才.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村文化室建设[J].党的建设,2007 (6) :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