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社交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微博发布机制发展创新探究
范文 孙洁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网络的构建,深刻改变了社会格局。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信息发布等社会职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新技术带来的新情况的挑战。政府治理应当与时俱进,迎合公民对政府相关工作的新需求,及时调整机制体制,推动政府效能的提升以及信息工作的创新发展。 这就需要政府熟练掌握新技术,建立对社交媒体信息流的监测与预警;理顺机制,协调各部门,尽可能减少政府内部信息传递的时间损耗;确保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反馈公众信息需求;创新信息发布手段,建立决策发布直通、决策进程直播机制,确保信息发布的正确性、全面性与时效性;进而尽可能减少突发性事件到权威信息回应的空白期时间,降低信息缺失、错误信息对社会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政府治理 社交媒体 信息发布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网络的构建,深刻变革了社会格局。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信息发布等社会职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新技术的挑战。政府治理应当与时俱进,迎合公民对政府相关工作的新需求,及时调整机制体制,推动政府效能的提升以及信息工作的创新发展。
1 新时期公民对政府信息工作的需求
1.1社交媒体技术对社会信息环境的改变
相比较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传统媒介社会,以及以门户网站、电脑客户端等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互联网媒介社会,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更加快速、全面、覆盖面广泛的全新媒介形式,从多个维度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传播格局与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
社交媒体网络的信息传播更快速。社交网络信息发布更加便捷、实时,无论政府机关、网络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可以快速地对信息进行发布、加工、转发等操作,同时以自身为信息源进行传播辐射,以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
社交媒体网络的信息传播覆盖面更广泛。在2017年5月1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7.8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56.9%。与覆盖面相对应的,是社交媒体网络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任何一个社交媒体网络上的重大事件,都会波及现实社会生活本身。
社交媒体网络的信息传播更全天候。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4G网络、WIFI网络的大规模覆盖,以及移动智能手机和软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移动互联网的贴身性以及人们信息阅读习惯的逐渐改变,让社交媒体网络全天候均保持着相当数量的用户基数。这也为全天候信息发布、信息流监测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也让公众全天候参与到社会事件,尤其是突发性重要事件的讨论与关注中去。这更加需要加强政府处理事件本身与处理事件带来的社会关注以及可能的其他社会群体行为的能力。
社交媒体网络的信息传播干扰更大。社交媒体网络的传播速度与覆盖面都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平台,并以此为辐射源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在社交媒体中,信息源本身就难以确定,并且各传播主体都有修改、加工信息的可能性。这更加大了信息传播的干扰,将正确信息淹没于混乱且数量庞大的信息中。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网络对社会信息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必须面对新技术、新情况,不断提高自身治理能力,达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治理水平。
1.2公民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与特征
依据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务公开,二是信息公开。政务公开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公开其行政事务,强调的是行政机关要公开其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属于办事制度层面的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政务公开广阔得多,它不仅要求政府事务公开,而且,要求政府公开其所掌握的其他信息。公民对政府信息公开公布的需求有两种:包括常规的政务信息公开与非常规的突发性事件的权威信息公开。1.2.1公民对常规信息公开的需求与特征
在常规信息层面,信息公开更多的是一种监督,是一种宣示,是行政运作的步骤的组成部分,是公共权力归属于人民的表现之一。在这些信息公开公布的过程中,除了部分规定期限开始执行或者废止的政策以外,并没有严格的时效性。往往只是需要将相关信息公布至官方网站上,对这些信息公开的要求一般为全面、准确、可以平等获取三个方面。
1.2.2公民对突发性事件政府信息的需求与特征
在突发性事件政府信息层面,信息公开则是一种政府治理能力的组成部分,能否及时发现热点问题、回应热点问题,能否在舆论混杂的舆论场中及时传递出正确的声音避免社会动荡,能否以最快速度判断清楚突发性事件的性质以及局势发展的状况并快速进行反应反馈,这些问题时刻考验着新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而公众对突发性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一般为及时、准确、权威三个方面。
2 传统政府机制应对新的信息传播格局的问题——以突发性事件应对为例
近年来,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具有很多,我们以天津港爆炸事故为例,进行个案分析,并尝试得出政府现阶段的机制应对社交媒体传播格局时的若干问题。
2.1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应对概览
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第五大街与跃进路交叉口,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的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是集装箱内易燃易爆的物品。接下来,需要研判此次相关政府部门新媒体中政务微博的作为,分析背后对应的政府信息应对机制。
2.1.1权威信息发布的速度层面
与本次爆炸事故相关的官方微博发布媒体有:天津发布、平安天津、天津港公安局、天津消防。需要说明的是,国企“天津港集团”并无官方微博。在天津本地媒体中,反应最为迅速的是@天津日报,76但作为政府官微的@天津发布,以及对属地治安负责的@平安天津,反应均较为滞后,且未能及时回应民众关切,缓解舆论情绪集聚,从而受到不少批评。
本次爆炸发生在8月12日23时30分许。爆炸发生两分钟内,新浪微博、朋友圈就有实拍爆炸图片的视频开始流传,随后激起舆论。在本次爆炸事故中,最早由附近居民自媒体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传递爆炸信息,以“蘑菇云”为噱头的天津市滨海新区爆炸顷刻由微博热点“引爆”全国网民舆论。由于附近居民只见爆炸,而对爆炸详情知之甚少,很容易引起恐慌、传递恐慌,传导至社会。因此,急需政府提供详细、权威的信息,来稳定民众情绪。也只有政府系统有能力最快提供权威、详细信息。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天津发布于次日03:52发布微博,称发生爆炸事故,此时已经距离爆炸发生近四个半小时。而天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天津于次日02:44发布微博,称发生爆炸事故,正在调查处理,也已经距离爆炸发生三个多小时。发布之时,焦急的网民已经回应斥责之声。网络媒体快速的传播速度会导致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更是倍增了影响。
2.1.2回应市民关切的速度层面
与此同时,网络上与事故相关的各类谣言呈病毒式扩散蔓延,自媒體的快速传播使此次事故民众所处的信息环境呈现出复杂、纷乱、无序的特点。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被爆出,比如“局部多次发生复燃、爆炸”、“危化品种类仍不明确”等,不但加剧了市民的焦虑和恐慌心情,更令市民对信息的渴求程度空前高涨。于是,不少未经权威部门证实的小道消息应运而生,自媒体有效信息筛选机制的缺乏,导致公众难以甄别真假混杂的传言。
此外,本次事故还涉及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化学生物等专业性较高的问题,令一些有板有眼的谣言或者伪科普信息很难被识破,造成信息乱象。这样本地市民对权威信息的需求会更加地强烈。
8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对传播较广的谣言进行了汇总,澄清谣言数量多达27个。中央网信办查处360个微博微信账号、60家网站。公安机关也迅速查处了多起散布谣言案件以及网络诈骗案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对事件深度介入,披露越来越多的信息,事故脉络被逐渐拨开,政府内部信息形成信息通路,才逐渐平息了事故以外的社会损耗。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政府在信息机制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处理危机的能力,并且也能够运用社交媒体发布、公开信息,回应群众关切,但是在信息收集处理、关切信息快速发布方面,仍然有很大不足。
2.2信息通路受到行政系统阻塞
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下级部门一般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而平级之间,需要通过工作协调来掌握具体信息,或者说,下级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没有向其他非直管部门通报情况的义务。
在此例中,按照规定,天津港由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天津港的行政职能由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负责。上述部门和企业皆受到天津市政府的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天津港的公安队伍由交通部、天津市公安局和天津港集团三方任命,天津港的消防支队不隶属于公安消防系统。而天津港的危险品作业受到交通部旗下部门的监管。作为第一时间处理爆炸的天津港消防支队,不属于公安消防系统。交通部、天津港公司、天津市都在不同程度地管理着天津港地区,这使得权责、信息都必须在三个高级主管部门达成一致后,才能够生成权威信息。
政府本身系统内部信息沟通就已经需要很多时间用来协调,还要使天津市新闻部门,或者交通部新闻部门收到“不属于公安消防系统”的天津港消防支队部门的权威报告,才能传达给公众,速度必然大打折扣。
此例可以证明证政府内部的行政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解决其中的行政壁垒,优化改革其中的信息传播传导体制,将对信息的快速准确发布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3政府与智库联动效率较低
在本次事件中,网络上出现一则攻击中国管理消防员水平但非常符合传媒传播规律的“科普型”谣言文章,煞有介事地介绍了根本不存在的“国际通行的Burn Down原则”,诋毁我国政府管理水平与消防队伍的专业性。而对于缺乏专业消防知识、也在快阅读时代并不崇尚论证的人民群众来说,这种文章的大面积传播的作用是可怕的,甚至会直接固化群众对本次救援行动的负面印象。而传媒工作者不懂消防,消防专家难以最快时间接触舆情系统,又给这样的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时间、土壤,造成较大舆论危害。
因此,信息系统必须和热点事件的专家有沟通统筹机制,并以微博等媒体平台发布,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信息混乱。
2.4信息发布部门权力受限
处于信息时代的政府,快速吸收和反馈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现阶段政府尚未有一个整合起来的信息系统,信息新闻部门大多处于和其他职能部门同级的地位,或者是事业单位编制,游离于行政核心以外。由于政府微博信息发布必须发布经过授权的消息,因此,即使政府信息发布部门24小时值班待命,没有高效有序的执行与决策分析系统的支撑也很难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出去。
新闻信息部门在事件中发挥信息统筹作用,往往需要上级部门的授权或者领导指挥,从而降低了效率和速度。此外,新闻信息部门相对比较零散,各级各类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整合情况不佳,难以形成合力。
因此,要想准确快速发布消息,必须要对整个政府系统进行统筹协调。从执行到领导指挥再到部门协调,再到得出权威信息、授权发布,本身就占用很多时间。
3 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创新路径以及应对策略
根据对该事件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在社交媒体时代,政府的微博信息发布机制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需要政府转变思维方式,从技术、部门联动、部门职能架构等多个角度去系统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政府治理,促进社会发展稳定。
3.1以技术创新,推动信息发布机制创新
在技术支撑上,要从预警研判、实时分析、信息广播三个层面予以支持,以保证政府系统能够及时接收到信息,能够实时跟进信息,在做出决策与研判的瞬间可以及时传递出信息,并能够做到信息全覆盖。
政府要及时利用新技术成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建立起社交媒体信息研判、预警机制。通过全天候对公共社交网络信息流分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对热度信息进行备案。设立警戒阀值,通过设置关键词、敏感词的形式,对社会相关信息自动进行报告,并结合人工判断,对政府内部进行预警信息分发,确保政府相关决策人员能够同步收到民众能够收到的消息。
而在政府相关人员进行了相关分析、汇总了大量事实信息以后,就更加需要及时快速地进行信息发布,进行情况说明,稳定社会公众情绪。而在信息发布中,应当保证事件直接相关人员全覆盖式地接收到信息,保证事件间接相关人员能够通过指定渠道快速接收到信息,以及保证事件相关人能够通过渠道接收到政府官方权威信息,优化社会信息结构。
3.2建立大决策系统,构建智慧政府
创新政府信息发布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强而有力的“政府大脑”。
决策分析系统是政府的核心。要确保政府信息发布迅速、准确,能准确回应民众关切,能及时回应谣言,公布对应权威消息、---------稳定社会,就必须要保证“前线工作系统—决策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的信息通路绝对顺畅。
在政府内存在着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的领导机构,很多部門内部也都有自己的信息发布部门,存在着工作内容交叉,工作权限责任不同等等问题,这就更应当建立大决策系统,可以在预警机制启动以后,快速唤醒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一线工作部门以及各级信息分析、发布、反馈部门,进行在线分析、调配、指挥、决策,公布结果。
要建立这样的系统,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也需要各级各部门理顺日常之间的关系,建立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针对可能存在的突发性事件准备处理预案,能够在与民众得知周边信息的同时,发现问题,全面调动整个行政系统,及时处理问题,公布事件进展。
3.3加强信息发布建设,对政府信息部门提高授权
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下,信息部门应当得到更高的授权,以适应快速、复杂、关注度高、覆盖人群广的舆情。信息部门的新权限应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信息发布部门应当与信息收集与分析部门统筹成系统的信息部门。政府信息部门既是决策系统的耳朵、眼睛,也是决策系统的嘴巴。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信息部门应当全程参与系统决策过程,了解突发性事件的政府工作进度。大信息部门依然由主管部门上级机构领导,但是相较以前更加系统、有序,调度起来也更有效率。
其二,政府新媒体信息发布部门应当被授权发布政府对某件社会关切事件的工作进度。这有利于缓解公众对于未知状况、无权威消息发布的真空期的恐慌。该授权将为政府争取到自突发性事件发生到摸清基本状况间的信息空白期时间,这对于稳定社会情绪是有帮助的。
其三,政府信息部门应该被授权予专业工作者,与政府智库直接对接。在政府内部任何单一个体,以及信息收集监测系统发现了专业性的舆情、谣言,都能及时在政府信息部门内备案,并与专业智库进行沟通分析,组织专业回应。
通过对信息部门的上述建设,基本可以满足在社交媒体条件下,对突发性社会事件的有效、快速回应。政府熟练掌握新技术,建立对社交媒体信息流的监测与预警;理顺机制,协调各部门,尽可能减少政府内部信息传递的时间损耗;确保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反馈公众信息需求;创新信息发布手段,建立决策发布直通、决策进程直播机制,确保信息发布的正确性、全面性与时效性;进而尽可能减少突发性事件自发生到权威信息回应的空白期时间,降低信息缺失、错误信息对社会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隋献增.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中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2] 欧东衢. 突发性事件媒体与受众的“调和”——以《贵州日报》对“瓮安6·28事件”的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08(12):4- 5.
[3] 解华朝,刘超捷.大数据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与法,2015(2):36- 4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