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护理管理路径对现代护士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 |
范文 | 戴竞皓+龚戬芳+郑舟军+洪芬芬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提倡与重视,“优质地护理病人”已成为时代的呼声。但是长期以来,护理界以医疗(疾病)为中心,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護理诊疗的重心并没有顺应时代要求,向“以人为中心”倾斜,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去人性化现象,阻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整体护理的发展。本文在对护士人文关怀临床实践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护理人文关怀施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护理管理 护理人文关怀 去人性化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认为[1],关怀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护理关怀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专业性关怀。很多时候,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对患者辅之以亲切的问候,温馨的提醒,细致的解释等等,无形中传达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可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南丁格尔也说过:“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2]。护士的人文关怀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内涵,是无形的内在软实力。何为人文?《辞海》的解释是,“广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狭义上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群。”护理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的护理理念,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3]。当人文与护理相结合后,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被称为科学和艺术层面上的护理灵性,这种灵性是护理文化,一种充满人文主义关爱的护理人文思想和理念,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护士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照护上。 1 培育护士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1.1重“病”轻“人”的陈旧理念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关注患者从生理到心理的整体感觉,但目前多数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依然陈旧。原因可能主要是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和行为转变与其对人文关怀概念的认识存在差距。许多护士对人文关怀的施行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有人甚至认为人文关怀仅仅就是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没有意识到人文关怀与护理质量息息相关;个别护士在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不注意说话的方式与语气,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从而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异常情绪和抵触思想;这些现象为护患之间的理解与交流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会使得彼此相处的态度和要求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歧。同时,护士职业奉献精神不强,轻视人文关怀。护士日常工作以完成医嘱和常规操作为中心,着眼于疾病护理,而忽视对人的整体护理。护士视病人为医疗仪器的操作对象和等待修理的机器,与病人的接触止步于对疾病的治疗,忽视病人的患病体验和对人格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有文献显示,临床一线护士对护理人文关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口头上说说还可以,真正实行起来无从着手。二是认为做好护理工作关键要靠过硬的技术,不进行人文关怀也没有什么关系[4]。目前,有近半数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是不必要的,大多数护士认为过硬的技术远远比人文关怀重要。这种人为地割裂护理诊疗过程和人文关怀甚至无视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导致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在长期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形成的技术至上的观念和现行体制的影响,制约了人文关怀的完全实现,另一方面,也与临床上护理人文关怀并未像生活护理及技术操作那样纳入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范畴有关。 1.2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缺失 培育护士人文关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护理教育的缺位。首先在部分护理院校的护生培养计划中,其课程设置不合理,受到护理教育长期以来“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生物医学观念的影响。有文献显示,早在1995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迫切性,但国内对独立开设的护理人文关怀课程报道较少,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结合了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开设了人文关怀课程,但尚未普及,开设的人文关怀课程多停留于知识和关怀技能层面[5]。有调查发现,许多院校的护理专业较少或几乎不开设人文关怀相关课程;另外,部分院校的教育将人文关怀理论与护理实践的分离。护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人文关怀思想只有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方能体现其真正价值,比如在基础护理学的操作课程中,拘泥于技术操作动作的训练,没有将与病人沟通解释,核对信息,健康宣教,嘱咐注意事项这些人文关怀的内容融入其中;同时,人文教育的缺失也与当下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关。这与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起步较晚有关。纵观我国护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精于自然科学而荒于人文科学,一直没有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护理人文底蕴先天不足,导致了当下护理专业的教师缺乏人文素质的知识储备,而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又多由这些专业教师兼任,教师因缺乏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而使得其自身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着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医学知识的翻版或压缩。有些教师专门从事人文社科研究,对护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人文与护理相结合,削弱了人文修养教育的实效。这也是导致如今很多护理教师或临床带教师资缺乏护理人文理念的主要原因。 1.3医院缺少人文关怀的激励机制 在管理制度上,引导护理人员注重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存在不足,医院缺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相关的奖励制度。国内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较晚,以旧有的习惯性管理,“人治”而非“法治”的粗放管理模式仍存在,因此没有成熟的人文护理管理机制、护理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等,从而导致没有标准、没有制度,护理人员仍处于茫然和散漫的状态[6]。有研究发现,大多数护士认为医院缺乏人文关怀的大环境,原因之一是医院在硬件设施上的去人文关怀化。医院导医制度不完善,病室的清洁不及时,指示不明确,各个医疗单元相隔很远,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不便,病室的床单、隔帘以及护士的服装都是白色,会给患者一种心理上的恐惧,这些都使得医院缺乏人文关怀的大环境,没有体现为病人着想的人文关怀理念,对护士缺乏一种正面的引导,护士在工作中不会倾向于表现出人文关怀,对塑造护士的人文修养是不利的。另外,医院一些护理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从决策层到各科室的负责人,没有形成对护理工作需要渗透人文关怀的共识,在护理管理中没有用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和考量,与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护士缺乏约束,无法规范护士的言行。 1.4护患之间缺乏情感沟通 有文献显示[7],80%以上的医疗投诉是医务人员与病人或家属缺乏良好的沟通而引发的。护士不与病人交流,或者只是单纯地回答病人的问话,而很少主动与病人沟通,如进行健康教育等,其实质是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随着医疗仪器的更新,很多医护人员对疾病和病人的诊治和护理仅仅是凭借仪器检查的反馈,使护理观察过分依赖仪器监测,进而导致深入病房与患者的交流很少,传统医学的望闻问切等病史采集被弱化,护士本身也渐渐地弱化和忽视沟通,原本一些可以通过护患之间沟通及时获取的病情变化信息就无从得到,护士自然无法关注到病人的需求,无法准确获知病人的感受和内心想法,也就无法给予相应的帮助。久而久之,护患隔阂加深,人文关怀就无从体现。另一方面,只注重疾病的护理,而不注重病人的整体护理。这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只注重“护病”、轻视“护人”的理念引导有关,护士每天的工作仅是在医嘱的指导下,以疾病的治疗为中心开展护理,但是事实上情绪护理在机体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都说沟通是一剂良药,若护士仅是完成本班的工作任务,不主动与患者沟通或重视患者的诉求,不从整体上关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人文关怀自然无从体现。 2 对护理人文关怀培育的管理路径及对策建议 2.1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文关怀重要性的认识 虽然人文关怀理念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但是传统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转变过来,彻底根除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不仅要在制度上加以变革,更需要在思想上逐渐转变。具体措施是:一是通过正视人文关怀内涵来加快转变服务理念和行为转变。这可以通过修正护理管理理念来实现。强调人文关怀并非虚无缥缈的事物,也不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等简单的内容形式就能满足的,医院在引导护士抓好基础操作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增加人文科学知识,如增设心理学、伦理学、沟通技巧学等讲座、课程,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普及人文知识,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医学伦理准则,形成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在技术操作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好地服务病人。二是增强护士的职业奉献精神。医学在本质上就具有人文性,中国古代更是把医学称为仁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决定了医学对患者的关怀不能仅限于躯体健康的关怀,还要有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如产科可以让护士为刚分娩的产妇送一杯红糖水,体现“一杯水的情怀”,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文的尊重、关心和爱护。 2.2优化教育层次结构,发展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 课程是把宏观的教学思想、观念与微观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而教师则是构筑桥梁的工程师,因此优化高等护理人文素养教育要从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两大方面入手。其一,优化课程结构和建立健全人文课程体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凸显人文精神,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如美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护理相关法规等人文课程,探索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把讲授护理知识和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的思路,把人文关怀内化为护生的自觉行动,随着护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心理逐渐发展成熟,知识的积累就会逐渐外化为行为上的人文关怀;同时,加强人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护理操作课程中凸显人文关怀的元素。护士人文修养和护理人文关怀都是直接反映在护理实践中的,比如在实验课程中模拟日常科室的护理情景,通过教师的引导潜移默化地将问候病人、核对解释沟通等护士职业素养的概念具体化。其二,营造浓厚的人文修养教育氛围。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5·12护士节、授帽仪式,将护士良好的气质风貌、职业礼仪这些人文修养的必备元素传递给护生,开设健美操课等形体训练陶冶情操,形成对美的崇尚,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人文知识积累。其三,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师教育理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师资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在职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方法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形成多层次多系统的知识结构;其次,加强人文学科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的交流沟通,让人文学科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和渗透;也可以积极引进兼备护理学和人文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事护理教学与科研,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此外,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敬业精神、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形成产生恒久的影响。 2.3营造医院管理中的人文环境,激励人文关怀的实践 人文关怀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人文素养培育的深远意义,从制度、机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倡导浓厚的文化氛围。一是转变护理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撑。医院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对护士人文关怀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重新审视现有的制度,把人文关怀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立,如职业晋升选拔制度、人才评价体系考量标准中均应融入人文关怀精神。以护患沟通为例,院方可对经常受到病人褒扬的护士给予奖励,对经常受到病人投诉和批评的则予以相应的警告和处理。此外,如对一些沿用多年但较少考虑病人心理、健康需求的制度,在不违反医疗制度的前提下,增设为病人提供方便的措施,如在服务流程、环境布置方面体现人文关怀,遵循以人为本、病人满意的原则,不断修订和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引导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人文關怀,体现在对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关注。二是护理管理者要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护士作为医疗过程的直接实施者,其心理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文关怀临床施行的实效,护士长作为较年长的直接一级护理管理人员,可通过定期聊天、座谈等形式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护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疏导,引导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把社会、家庭人际方面的不愉快带入工作中,可以组织外出游玩、散心等方式让护士接触广阔社会、开阔眼界、修身养性,引导其善于保持和控制情绪、不急不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展现人文修养。三是医院要积极营造人文关怀的护理环境。在病房、诊疗室、检查室等病人经常出入的区域保持环境干净舒适、布置美化、方便安全。比如,可以将病区的床单、盖被和围帘等换成粉色或其他暖色调的颜色,可以将医护人员的工作服色彩也换成较柔和的颜色,要求护士注重仪表、着装整齐,在每个环节中都体现优质护理的理念,让患者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促使医院护理人文关怀大氛围的形成。 2.4运用沟通打开人文关怀渠道,构筑情感交流的桥梁 人文关怀是護患沟通思想情感的桥梁,语言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往最基本、最普通的工具。在护患沟通中,应当树立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兼顾病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尊重病人的人格个性,站在病人的角度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根据其病情、性格、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让病人感到温暖。沟通时要注意技巧,其一,要使用礼貌性用语。要注意尊重保护病人隐私和人格,多用“请”“别急,请等一会儿”“不好意思”等,要热情一些,而不是冷冰冰的面无表情。尤其在称呼上要注意礼貌,一些年轻护士在面对较自己年长许多的病人时往往也是直呼其名,病人难免不舒服,可以按年龄和职业选择合适的称呼,比如对方是老师,可以称呼其“某某老师”等等。在病史采集时,要注意语气,面带微笑,应当温和热情,给人以真诚;其二,在需要解释病情和健康宣教时要通俗易懂。护士要用语精炼,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并得到住院期间有效的预防和避免疾病复发的方法,关键的内容要多次重复,身旁有家属应该转告家属,对于病人含糊不清的内容要及时向病人进行澄清阐明;其三,将情感共振融入工作。护士要多做换位思考,可以体现在回答病人的一些提问或者诉求时,要尽量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以自己是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比如病人说“手术后刀口有些痛”,回答要关怀体贴、语气婉转,可以说:“这是正常反应,您不要有太多心理负担,注意刀口的保护和隐蔽。”这些都可以使沟通的气氛更加融洽,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3 结束语 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秉承人性、德性,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修养,外化为自觉地创造性地服务于病人的实际本领与才能,是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之一[8]。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将会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广泛提倡与重视,并深入付诸于护生的教学过程和临床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 孙钟,陈红.护理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79- 81. [2] 汪学芸.“人文+心理”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41- 42. [3] 田薇,王莉莉,李悦,等.社区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103- 104. [4] 李艳颖.临床推广护理人文关怀的难点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782- 783. [5] 陈睿,刘义兰.护理人文关怀课程设置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49- 1253. [6] 虞凤,吴文波,齐晓蕾.急诊科实施人文关怀的难点和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285. [7] 卢少萍,黎明.护理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与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7,6(5):54- 56. [8] 苏银花,赵玲玲,王蓉,等.本科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2,26(3):660- 6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