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初探
范文 汪楷茗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也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源头之一,良好的社区社会工作能促进社区建设问题的解决,提高社会工作资源的利用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探索目前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来构思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以及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社区 社会工作 本土化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组织或社会群体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相互联系的集体。社区的良好发展对于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区环境对社会中生活的个体产生全方面的影响,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方式,还包含着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另一方面,社区中的个体也对社区的总体发展进行反馈,他们的生活模式影响着社区的整体氛围,甚至对整个社会环境都会产生影响。简而言之,社区中的组成部分与社区的整体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
目前,社区社会工作的中心一直是以解决社区问题为基本点,是以社区的服务者身份存在,因此社区社会工作成为了解决社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于我国而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已经不能使用原来的救助措施进行解决,现有的社区社会工作主要是在西方社区社会工作全球化趋势下,对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渗透和推行,但我国社会建设环境的特殊性促使其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西方模式在我国本土扎根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更加重要的是如何让社区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并且探索出开展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路径。当前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够深入,很多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服务都具有片区化的特点,而我国还没有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案例,对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多争议。研究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对社区综合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对于解决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1.1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界定
社区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当时社区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将社区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之后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观点分支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认为西方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相对成熟,对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此我国应当推进西方模式在我国本土的发展。二是强调将西方社区社会工作的精神与我国本土文化精神进行融合,利用西方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精神为我国服务,指导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三是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体系为基础,保留西方社区社会工作中与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相吻合的部分,对西方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使其适用于我国目前的社区发展需求。
1.2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是一种英译的说法,目前我国国内学者对这一词汇的解释较多,主流的看法是:政府引导在社区中搭建社会服务中心,由社会工作机构调查社区的整体情况,并设计出社区的发展模式方案,通过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为社区提供相应的服务,部分地区逐渐演变成由社区和政府出资,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相应的服务,为社区发展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服务。而社区服务中心即由几名社工组成的服务点,社区服务中心内通常会包括一个中心领导、几名一线社工和社工助理,一个社区服务中一般还会有一名专业社工督导来推动工作的开展,所有的社工和社工助理是固定驻扎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简而言之,是以社区服务为基础提供方案或设计的社区发展的一种模式。
1.3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程主要分为近代-现代-当代三个阶段。在近代时期,以1930年开始兴起的农村建设活动为起源,一批农村工作者主张将西方的社区发展理论运用于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去,并逐渐在农村社区自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现代时期,由于我国取消了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一度停滞不前,它主要还是服务于一些基层机构和农村地区,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性较弱,且受国家政府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在当代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国家重新重视起社会工作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促进社会工作对城市社区的服务。同时地域社区与功能社区成为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最佳视角,社区工作日益专业化、职业化,由此可见,我国社区工作是先于个案、小组工作而发展起来的,注重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2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困境
2.1社区各方缺乏协同合作
目前造成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主要困境并非是来自于外部的因素,而是社区内各方缺乏协同合作。城市的发展促使居民被分割成多个个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这种人际关系的碎片化发展不仅反映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越发自我化、封闭化和自私化,这种趋势在社区中的体现在于社区协作力量的薄弱。比如涉及全体居民的利益时,人们往往表现的积极而团结,但涉及的不是全体人员的利益时,其中的无关人员表现非常冷淡。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不仅仅是社会工作者一方的职责,而更是需要社区环境中的各个部分共同的努力。社区各方缺乏协同合作直接造成社会工作的深度不足,难以深入社区的内部解决一些根源性问题,更遑论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2.2居民复杂的需求难以满足
当代社區中居民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建设来满足居民对社区的要求,相应的精神文化的建设也同样重要。社会工作的开展不是单纯的融入于社区的利益共同体中,对社区进行“积极”的改造过程,而是更应当发现并意识到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这个事实,既然社区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如何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管理及参与的复杂的需求就成为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的难题。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既要考虑到宏观环境的整体需求,也要满足居民个体不同的需求。在有限的社会工作资源中,满足居民复杂的需求非常困难,这就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造成更多的阻碍,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构建也自然面临着困境。
2.3社会工作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获得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向社区社会工作投入的资源并不少,但取得的成果与支出的资源相比微不足道。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工作资源的利用程度低。分配给每一个社区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社会工作的开展中不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对居民产生的作用小,在田瑞华的调查中表示,近四成的居民并不了解社会工作者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工作开展存在着“盲区”,社会工作的资源无法应用于真正有需求的人群之中,这无疑为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现造成了困难。
2.4社会工作者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不足
目前在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中,主要是社区内部的相关机构在运作,比如业主委员会、物业和居委会在承担着社区中80%左右的社会工作的开展,它们被视为整个社区管理中社会工作开展的依据。而社会工作者本应当承担起社会工作开展的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在实际工作者对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意识不足,并且没有具备一定的社区建设的能力。社会工作者服务社区社会工作的意识不足,使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开展缺乏指导,居民不恰当的使用暴力维权的方式,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和建设理念落后,与社区不相适应等等,这些情况都是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社会工作的参与不足造成的。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情况也与专业能力的不足息息相关,无法通过调查了解社区的问题根源,也不能为社区的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造成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及社区综合发展模式建设困难的原因。
3 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路径探究
3.1界定社区问题,构建社区社会工作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基础,首先应对社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界定。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在于社会关系中血缘的突出性,家庭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过去我们依赖家庭解决社区的矛盾,但我们不能止步于家庭解决的阶段,应该引导社区中其他成分参与社区社会工作,为构建社区发展模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居民、家庭、社区组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多方,对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界定其本源,共同构建社区社会工作核心价值体系。社区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参考,而且还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存在。
3.2明确各方权责,建立良好的多方合作网络
当前很多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习惯性地将社区划分为多个圈式部分,比如划分为居民、组群和整个社区三个部分,依据这三个部分阶段性地开展。从理论上来看这一模式并没有很大问题,但实际开展中由于组成的重复,很容易使居民丧失参与的主动性,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实现其本土化及构建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时,明确社区中各方的权责问题对于社区的共建是非常有作用的,社会工作者要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去,促进社区中各方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参与,在引导的前提下,逐渐让社区这一主体发展出一定的主动性,及时进行引导-服务的角色转换。
3.3整合服务资源,建设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社区社会工作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这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构建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社会工作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使其与真正需要的部分完整对接,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扩大社工服务的影响力,加强社区内部凝聚力的打造。与此同时,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评估,与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等构建监督机制,积极进行社区社会工作的探讨,对社区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性解决,逐步建设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4 结束语
社区是宏观经济的缩影,社区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矛盾频频出现,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非常不利,而社会工作立足于解决社区发展的基本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西方社区工作对我国社区社会工作发挥了一定的启示作用,但实现具有我国特色的社区社会工作才能切实解决我国现有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工作者、社区各组分以及社会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
未来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将具有更为浓烈的中国本土化色彩,将非专业的社会工作实现专業化,既顾及居民及其他利益体的需求来打开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的大门,也会在居民的需求基础上提供精准的服务方向。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建设会更符合社区自身的特性,也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渭.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初探[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02):27- 30.
[2] 彭菁瑶.创建社区良性循环工作模式 共享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源——社区管理之我见[J]. 大众标准化,2016(8):60- 63.
[3] 孙丽明.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01):5- 9.
[4] 潘杨,李玉荣,肖伟华. 社会动员策略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05):325-327.
[5] 童远忠.广深社会工作模式及其优化路径探讨[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5):25- 30+91.
[6] 焦若水.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探索[J]. 探索,2014(4):140- 144+167.
[7] 颜九红.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之本土化探索: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1):9- 14.
[8] 谢建社,牛喜霞.城市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及其对策探索——以广州为例[J]. 中国名城,2014(2):27- 3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