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代医学人文关怀的研究与探讨 |
范文 | 田玥+葛焕青+周东+钱斌 摘要:当代医学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医学领域中的运用,对象是在医疗过程中的各个参与群体,主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职业环境是否适应人性的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为基本理论,探讨人文关怀在当代医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文关怀 当代医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R 197.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Humanistic Care in Contemporary Medicine Tian Yue, Ge Huan-qing, Zhou Dong, Qian Bin(Wuxi Peoples Hospital, Wuxi Jiangsu 214023,China) Abstract:The humanistic care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is the use of Marxs humanistic care in the medical field. This article takes the humanistic care of Marx as the basic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in contemporary medicine. Key words:Marxism humanistic care contemporary medical employment “人文关怀”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论在中国运用的体现。践行医学人文关怀,有利于助推医疗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医患关系的和谐。当代医学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运用与发展,它不但体现着医护人员关爱病患,而且包括着病患及其家属、社会大众及新闻媒体对医护人员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1 当代医学人文关怀的含义 当代医学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医学领域中的运用,对象是在医疗过程中的各个参与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职业环境是否适应人性的发展。医学的存在是围绕关怀人类的健康为基础的,现代医学人文关怀是对医疗过程中各个参与群体的关怀,是有利于实现人类健康发展的关怀。当代医学人文关怀不是单一的关怀某一个人、一群人或一类人,而是医护对病患群体、医患群体之间、社会对医护群体的关怀体系。 2 当代医学人文关怀的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的“生”“老”“病”“死”与医疗密不可分。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在医疗过程中对生命的关怀。近些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伤医事件频发也从侧面反映了病患群体对人文关怀的迫切需要和无法满足的现实状况。 医学除了治病救人,还需要满足病患的心理关怀,这在传统的医学人文关怀系统中,仍没有足够的重视[1]。我国医疗体系对病患群体的生存关怀及心理关怀仍未有效地开展,这并不仅仅关乎医护人员,还应有政府与社会参与其中。 一直以来,最受争议的问题是医护人员是否需要人文关怀。首先,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民众习惯性地将医疗纠纷的过错归因于医护人员,部分媒体也不断丑化医护人员的形象,加之现实社会中确实有部分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现象,使医护人员的整体形象极度下降。其次,医护人员也是人,也有其生存的物质需求,不能因为其社会属性与职能而忽视其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不能一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作为自然人的医护人员的自然需求进行无休止的指责和批判[2]。 3 倡导当代医学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当代医学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原因在于在诊疗过程中,各个参与群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文关怀需求。医患群体、医护群体、社会作为医疗行为过程中的参与对象是紧密联系的,其关怀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 医患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一种社会需求的交换。在医疗过程中,病患群体付出财力和时间,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技术使其恢复健康;医护人员运用自身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使患者康复,需要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和在精神层面获得尊重和赞誉。在医疗过程中,无论是病患群体还是医护群体,均希望达到付出与回报的平衡,但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需要当代医学人文关怀给予相应的支持。在医疗过程中,各个参与群体都对人文关怀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也给予其他群体人文关怀。 传统的医学人文关怀中,医护人员对病患群体的关怀是必需的,因此,社会群体将医学人文关怀简单地理解为对病患群体的关怀,是医护人员职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医学人文关怀认为医护人员亦是关怀的需求主体,病患群体在医疗过程中也有义务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给予关怀。 目前,许多病患盲目地选择医院,不论疾病的轻重缓急一概选择大型综合性医院,造成“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三级医院的就诊人数严重超出其承受能力,其医护人员不堪重负[3]。因此,对医护群体的关怀首先要从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开始,有效分散社会的医疗卫生需求的压力。 在医疗过程中,我国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护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关怀而非心理慰藉。社会大众认为对患者的心灵慰藉应该属于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应尽的义务,而正如每个职业都有属于它的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一样,不能用最高要求去要求每一名医务人员,不能要求每名医务人员都能达到患者及其家属心目中的满分。因此,对医護群体的关怀应当是以正常人的标准要求医护人员,而不是强制医护人员抛弃个人生活全然不顾地无私付出,将其推向道德的制高点。 患者依从性直接影响其疾病的治疗效果,目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依从性低或者不遵医嘱,特别是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这种不依从性导致的治疗效果不佳,病患群体不会认为是自身的问题,而将其归结于医护人员制定的方案不适合自身或者医护人员为收取回扣等不道德行为所致,将不满情绪向医护人员施压,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 4 当代医学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4.1加强建设合理的医疗卫生体制 当代医学人文关怀的构建离不开医疗卫生体制。体制的缺失或不合理直接影响医患关系,也会使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加强建设合理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实现当代医学人文关怀的外部保障,有效提高我国医疗资源的工作效率,缓解医患矛盾,同时有利于实现对医护群体和病患群体的人文关怀。 4.2加强医护人员职业素养教育 医护人员对病患群体的人文关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病患群体最本质的生命健康的关怀,另外一方面是更高层次的对病患群体的心灵慰藉和关怀。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主要是对病患群体的心灵慰藉和关怀这方面欠缺,需要加强医护人员职业素养教育,倡导在工作的奉献精神。首先,要对医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育。二是在医学生进入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候开展此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三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精神层次。 4.3病患群体换位思考,对医护人员实施关怀 现阶段,医患关系的紧张跟病患群体医学知识有限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民众对疾病的认知跟当代医学对疾病的认知具有显著性差异。换位思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病人,病患群体在接受医护群体关怀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身,做一名有利于自身康复的“好病人”:诊疗过程中应该如实陈述病情、遵守医嘱和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和人格尊严、遵守医疗机构规章制度、不影响他人的治疗等。 病患群体首先要正确认识疾病,合理选择与疾病相适应的级别医院,有利于缓解三级大型医院的就诊压力。其次正确认识医护人员,尽量理解他们,遵守医嘱,提高依从性。对医护人员人文关怀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患者依从性的提高。这种提高获益的最先是患者本身,其次才能提高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增加对医护人员的认同,实现对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最后是正確认识医疗纠纷,通过合理合法途径解决。发生医患纠纷时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一定是医院存在过错。由于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的掌握量不同,常常对基本的医疗过程不能达成一致而发生纠纷,这时候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第三方途径或者医疗诉讼途径解决,而非简单非法的暴力途径。 4.4媒体与社会组织正面引导 媒体和社会组织是医患双方沟通的桥梁,可以有效地帮助病患群体普及医学常识,增加病患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理解,传播有益于病患的健康理念,提高民众的医学素养。媒体应该正确引导民众,在医疗过程中报道正面事迹、典型人物、颂扬正能量,让大家换位思考关注医护人员的生存状态。社会组织的参与,不但有助于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弥补其工作的不足,对病患群体增加心理慰藉,而且有利于对医护群体实施人文关怀。在我国,医疗非政府组织正处于兴起状态,并有望致力于国家政府和公立医院暂时无法触及的领域,建立并完善详细的服务制度,提供多元性、多样性的人文关怀,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聂,王平,郭玉娟,等.从医疗纠纷案例反思医学人文关怀[J].中国卫生法制,2014,22(4):57- 60. [2] 叶子辉,王兆良.多向度医学人文关怀理论初探.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5(10):373- 380. [3] 宋静,陈小飞,朱家斌,等.缓解医务人员压力,让位医学人文关怀[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3(27):86- 8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