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中国制造2025”高职人才精准化培养的探讨
范文 丁娟+沈跃云
摘要: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对人才新需求的大环境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教育要适应时代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课程和教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加强自身体制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为经济转型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
关键词:经济转型 高职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TS664.0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从此开启了“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新篇章。工业生产将重新定义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制造流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个行为,而将实现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人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多地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将重新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1]。在经济转型时期,工业现代化需要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切换至高效的高科技生产模式。在“中国制造2025”時代对人才新需求的大环境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及高职教育在精准培养合格人才方面显得任重而道远。
2 国内外现状
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英国、澳洲、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纷纷推出扶持政策和产业推进措施,将培养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发展生涯与技术教育视为国家战略性选择。现在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以“中国制造2025”为切入点,不仅要培养掌握专一技术的人才,还要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既懂硬件技术又懂软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在国家及当地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各行各业提供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当我们由 “制作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时,对新型高技能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据报道目前我国的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高达数百万。一方面,尽管高职院校近年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社会输送一批现代化技术人才,但是由于高职学生入学门槛低,学校片面追求学生技能的锻炼,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导致就业层次偏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虽然高职毕业生容易上岗,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都不如本科毕业生强,就业后期可塑性等方面不如本科毕业生 ,用人单位在招工时还是优先考虑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这就使得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不强。虽然每年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是就业的层次不高,根本无法满足经济转型时期对既懂硬件技术又懂软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当下我们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高职人才迫在眉睫。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们探讨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高职教育合格人才培养更有价值。
3 探讨高职合格人才培养之路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由十几年前提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到今天提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知识密集型人才。在课程改革方面,由前期“本科压缩”课程的设置,到后来加强专业课的训练,和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到现在强化实习实训课的安排。这一系类改革和变化,都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更加精细化,更加具有创新性。
经济转型时期,高职教育合格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走适应经济转型之路,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对现有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之前,必须开展专业调研工作,通过对地方社会方面开展广泛调研,搜集一手资料和真实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和科学研究,切实把握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就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以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制订科学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一流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职人才。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比重越来越重,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前精心设计,合理学生安排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为了更好适应时代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应该将训练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贯穿整个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为高职院院校的合格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实践基础。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功能和集成作用。我们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复合型人才 ,这个“工匠精神”的体现,不仅体现在于技术层面,还应该体现在人文层面,因此在高职教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摒弃原来的弱化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应该重新强化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音乐美术甚至国学等具有人文情怀的通识课程。同时注重专业课程的分层教学:夯实专业基础课程,聚焦专业核心课程,推进专业拓展课程,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引进优质课程资源(例如在线课程),实现“线上线下”内外联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养、职业精神、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推行学生跨专业互选学分制试点改革工作,促进高职人才合格化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德国 “工业4.0”战略的成功实施, 将制造业融合到其他诸多不同的行业领域以求在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同样“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新需求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但要精通一门专业技能,而且要学会融会贯通,既懂硬件技术又懂软件技术。比对“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对人才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在国内外经济战略转型时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需求而创新培养人才,在专业教学改革上,可以尝试推行跨专业互选学分制,鼓励各专业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供本专业或其他相近专业学生选修,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合格化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2]。高职教育以往的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学生不爱听,现在我们高职院校根据专业需求寻找对口企业,带学生深入企业“上班+上课”,让学生学到课堂教育中难以获得的不可言传的、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现代学徒制对于探索人才培养精准化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高职办学应该重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为培养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合格人才,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高职院校吸引著名专家、学者、校友和企业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知名企业、社会个人等多方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不但可以提升高职教育的知名度,而且可以避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跟社会脱节,同时高职学生的学习范围更为广泛。
3 结束语
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大背景环境下,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对复合型、创新型以及知识密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合格人才的短缺。高职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其与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紧跟时代步伐,迫切需要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创新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创新,在专业定位上需要精准化升级,在课程和教学上需要深化改革,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需要地方政府、企业与学校的紧密联系。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体制建设,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发展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在“中国制造2025”大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 (21):10- 24.
[2] 赵伟.明确使命与任务 嘹亮吹响职教科研集结号——全国职教科研工作会议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2):78- 9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