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范文 甘黎黎+徐杰玲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最重要的公民群体,他们是否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决定着他们是否能挑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担。经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升。高校等机构应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探寻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生态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在此背景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公民群体中的大学生们是否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网民总数的95.08%,且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3%[2]。因此,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要“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3]。”
1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三方面。数据来自针对在校本科生展开的“大学生生态文明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情况
大学生预期对生态文明知识掌握的程度为:非常丰富占4.68%,比较丰富占32.01%,一般占56.83%,不丰富占6.12%,完全不了解占0.36%。以大学生的综合得分判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1)在考察大学生对白色污染、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三废、温室效应、有机食品、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和动物福利等生态文明知识中基本现象的了解程度时,选项为:A确切知道(确切理解该词及背景,3分)、B基本了解(理解该词及背景,2分)、C听过但不了解(知道一些,但是不太熟悉,1分)、D没听过(完全不知道,0分)。(2)在考察大学生对环境因素了解程度的题目时,选项为:A大气、B森林、C土地、D海洋、E矿藏、F草原、G野生生物、H自然遗迹、I人文遗迹、J自然保护区、K风景名胜区、L城市、M乡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第二条的内容,上述13类均属于环境要素,每选中一项为1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为:得分32-40分的为“非常丰富”,占6.48%;得分26-31分的为“比较丰富”,占21.22%;得分20-25分的为“一般”,占47.84%;得分12-19分的为“不丰富”,占23.02%;得分0-11分的为“完全不了解”,占1.44%。 结果显示,大学生实际掌握的生态文明知识明显低于他们预期掌握的生态文明知识程度,且掌握程度为“一般”、“不丰富”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大学生的72.3%,有待进一步充实。
1.2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大学生自身评估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度顺序为:很强(5.76%)、比较强(48.20%)、一般(42.44%)、不强(3.24%)、没有(0.36%)。以大学生的综合得分判定大学生实际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度:(1)对当前南昌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评价:选项为:A不存在(-1分),B不太严重(1分),C比较严重(1分),D很严重(0分),E不大确定(-1分)。(2)在涉及造成污染的原因时,选项有7项,6项封闭,1项开放。具体选项为:A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差;B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C政府政策不到位;D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E人口膨胀;F经济落后。开放选项仅有2人选择填写,剩余6项均为造成污染的原因。每选1项得1分,另写开放选项加1分。(3)在涉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方面,选项有8项,7项封闭,1项开放。封闭选项为:加强国家间技术合作;加强政策支持;更加充分的资金支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加强个人、企业的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环境法律。开放选项仅有4人选择填写,剩余7项均为措施,但学生的选择并不理想,视野比较狭窄。每选1项得1分,另写开放选项加1分。(4)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A人应该顺应自然来谋求幸福(3分),B人应该利用自然来谋求幸福(2分),C人应该驯服自然来谋求幸福(1分),D说不清的(0分)。(5)认为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A非常大(2分),B比较大(2分),C一般(1分),D比较小(0分),E几乎没有作用(-1分)。(6)对未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是否具备信心,A充满信心(2分),B有一点信心(1分),C有点悲观(0分),D感到绝望(-1分)。大学生实际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度为:得分31-34分的为“非常强”,占6.48%;得分23-30分的为“比较强”,占21.22%;得分16-22分的为“一般”,占47.84%;得分1-15分的为“不强”,占16.90%;得分0分及以下的为“没有”,占1.44%。结果显示,大学生自身评估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度略低于他们实际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度,仍有较大提高的空间。
1.3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现状
大学生自身评估的生态文明行为程度顺序为:很强(12.95%)、比较强(44.96%)、一般(39.21%)、不強(2.52%)、没有(0.36%)。以大学生的综合得分判定大学生实际的生态文明行为程度:(1)涉及个人生态文明行为的题目共15小题,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内容,具体为:购物时不使用塑料袋;在食堂就餐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虽然价格高但仍选购有机食品;将宿舍垃圾分类处理;使用环保洗剂,如低磷无磷洗衣粉和肥皂;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用餐时“光盘”;短程尽量步行、骑自行车;远行多乘公共交通工具;植树绿化;使用再生纸;不频繁更换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公共场所发现垃圾会主动捡进垃圾桶;关爱动物;对破环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或劝阻。选完全符合(2分),比较符合(1分),不太符合(0分),完全不符合(-1分),不适用(-2分)。(2)涉及公共环保行为的题目为“对下列公共环保行为,您做得如何?”选项为:A参加有关环保的公益活动;B参加环保宣传;C成为民间环保组织的一员;D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向有关政府部门投诉;E没有以上任何经历。前4项每选1项项得1分,选E为0分,另写开放选项加1分。大学生实际的生态文明行为程度为:得分27-34分的为“非常强”,占6.48%;得分16-26分的为“比较强”,占21.22%;得分5-15分的为“一般”,占47.84%;得分0-4分的为“不强”,占16.90%;得分0分以下的为“没有”,占1.44%。结果显示,大学生自身评估的生态文明行为程度明显低于他们实际拥有的生态文明行为程度,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策略
既然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那怎样有效提高它呢?一般来说,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4]。56.83%的大学生认为在学校中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最有效,虽然在选择“哪个阶段的教育最宜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大学并不是首选,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然认为在大学期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必要的(认为“很有必要”和“必要”的共占68.35%)。
新媒体则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學习资源、生动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新媒体对生态文明教育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带来挑战。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兴新媒体之利,充分利用其在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中的教育价值。
2.1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主体必须拥有复返其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教学理念,既能继承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生态价值,又能合理地吸取西方环境伦理中的优秀成分,既能继承生态哲学思想,也能学习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贯彻生态性,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环境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2利用新媒体,完善教育内容
一是各学科仍需继续坚持从学科内部进行生态文明基础知识的传授。二是不同地区的高校可联系本地区的现实特点,研究本地区独有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在伦理知识方面,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理念,突出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等关系,贯彻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等。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应用知识的教学,即在生态文明的方法、手段和能力等方面加强教学,突破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为主的应用知识教学。
2.3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方法
课堂中:一是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生态影片,如《海洋》、《难以忽视的真相》、《家园》、《海豚湾》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更多的生态文明知识。二是可以就《寂静的春天》、《沙郡年记》、《瓦尔登湖》、《大象的退却》等世界名著开展读书会,在欣赏美文之余,体会自然之美,了解环境伦理,并将心得在网络分享。三是可以就本地的环境问题展开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会不同群体对生态环境的诉求,在博弈中探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路径,然后在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平台、校园网站和官方微博等发布。
课堂外:一是在校内展开实践活动。在校内开展各种竞赛,增加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如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生态文明网络辩论赛、生态文明教育微电影大赛、生态文明教育微信征文大赛、生态文明教育摄影大赛、生态文明榜样人物优秀事迹展播等;可以利用环境专业实验室或相近专业的实验设备,鼓励大学生观察或动手进行实验,将学到的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实现产学研结合,同时在QQ群、微信公众号平台、校园网站和官方微博推广。二是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成立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利用假期和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日,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开展如调查、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多种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加强生态文明意识。
综上而言,要利用新媒体,打造学校为主,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合力,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EB/ OL].http://www.xj.xinhuanet. com/2012- 11/19/c_113722546_8. htm,2017.4.1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 t20170122_66437.htm, 2017.4.11.
[3]新华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http:// edu.people.com.cn/n1/2017/0414/ c1006- 29209814.html,2017.4.11.
[4] 刘贵华,岳伟.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教育研究,2013(12) :10- 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