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与路径探析 |
范文 | 沈晶晶 张艳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为例,了解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和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分析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进一步探讨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发展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60多年来,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定位始终未曾发生变化。进入新时代,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延伸到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困难资助、奖罚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更广阔的领域,但核心定位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工作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的重要性不断强化,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求不断强化,学校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的迫切性不断强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职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肩负了更加重要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教育部先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多次组织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职业专业能力培训班等,多措并举着力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水平。当前,不少地区和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发展开展了许多新探索,取得了许多新经验,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仍不同程度存在,导致困境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发展路径仍需要进一步探析。 本課题研究主题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探析”,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见微知著,原始见终,根据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分析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进一步探讨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促进高职院校不断规范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至2018年上半年,共有一线专职辅导员34人,分布在全校 6个学院中,每个学院配备4-8名辅导员,师生比约为1:295。现有辅导员均是中共党员;性别分布上,男辅导员15人、女辅导员19人,分别占总数的44%和56%;学历层次上,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1人,其他为大学本科,分别占3%、62%、35%;职称级别上,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及未定级19人,分别占6%、38%、56%;行政级别上,正科级及以上职务6人、副科级及以下28人,分别占18%、82%。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见表1。 ![]() 2 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调查问卷》,分发给所在高校的辅导员,结合调查结果,总结出所在高校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 2.1 职业定位模糊,难以回答“我是谁” 现阶段,大多数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及工作职责感到迷茫和模糊,按照对辅导员的界定,他们理应是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每天要查宿舍卫生、查上课迟到情况、处理矛盾纠纷、沟通心理问题等,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分工、繁琐的工作内容,他们经常自嘲为是学生的“生活保姆”“宿舍管理员”“心理辅导师”等,每天疲于应付纷繁杂乱的学生管理事务,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感到困惑。 2.2职业发展前景模糊,难以回答“往哪去” 在调查问卷中,有56%的辅导员在“能清晰地认识到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较不符合,有45%的辅导员选择不清楚“辅导员的职业前景光明与否”,有超过一半的人不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职业。虽然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部文件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的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每天要应付学生管理的各项事务,用于提升自己科研和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他们普遍认为辅导员这一职业工作压力大、收入较低、没有发展前途,对自身角色感到困惑,对辅导员的前途和出路感到渺茫。 2.3职业成就感模糊,难以回答“为了啥” 在参与调查的辅导员中,对于“从心底喜欢辅导员工作,常常因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这一问题,有45%的人选择的是一般,有12%选择了较不符合,“对辅导员工作干劲十足,每天很有成就感”,有一半以上选择了较不符合和一般。由此可见,虽然辅导员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国家对辅导员这一职业越来越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处于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工作琐碎而又繁杂,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难言清晰。上至思想政治学业教育,中至心理动态情感状况,下至健康安危穿衣冷暖,都需要辅导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方向、关怀帮助、解决问题。不可否认这些工作的重要性,然而也绝不能忽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雷同的工作所带来的职业倦怠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是高校最基层的办事人员,他们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较低。 2.4所获薪酬与所付出劳动不成正比,难以回答“值得吗” 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整个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工作、就业工作、教学工作、职业指导、安全工作、党员工作等,工作内容越来越多,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辅导员每天忙忙碌碌地付出,所获得的薪酬并不高,达不到他们的预期,在笔者的调查中,78%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薪酬与付出相比“较低”,另有22%的认为“低很多”,一半以上的辅导员对目前的收入表示“比较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这与学校的分配制度相关,辅导员在年终分配中,往往拿的是管理岗和教师岗的平均值,不同学院的分配方案还不统一,有的学院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及教师是相同的分配方案,有的学院辅导员收入分配是在平均的基础上再打8折,比其他学院的辅导员拿到手的要低很多,学院内部的分配不均衡,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差距大,这些不合理的分配方案更加重了辅导员对收入的不满意。 3 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科学路径分析 3.1明确“我是谁”,做一名光荣的辅导员和学生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所在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界定好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辅导员的配备不足一直是绝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近年来,高校每年都在增加招聘新入职辅导员的计划,但辅导员的流失现象同样严重,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对于“是否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职业”这一问题,有56%和12%的人分别选择了不太愿意和不愿意。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近三年来,有3名辅导员考上公务员,有5名转岗到教师或管理岗,还有的辞职或者调动,因此虽然每年都有新辅导员入职,但新入职的和流失的辅导员数量基本持平,导致师生配比一直低于标准。 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需要学校为辅导员搭建展现才华能力的新时代大舞台,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进行明确的界定,把辅导员从琐事中解脱出来,避免辅导员队伍多头管理。明确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3.2明确“往哪去”,做一名职业的专业的辅导员,明晰职业定位与专业发展 虽然目前辅导员有比较多的发展路径可以选择,可以走专業教师发展路径,也可以通过转岗到管理岗位,走管理岗位的职级晋升。但从长远来看,专业化道路更有利于辅导员未来的发展,引导辅导员往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领域发展,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规划好辅导员职务职级职称提升的道路,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作为辅导员培养的主要目标,给辅导员明确的职业定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扛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辅导员的岗位上能够一直走下去、走得稳、走得好,并且实现部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 3.3明确“为了啥”,做一名合格的辅导员,需要提高个人能力与职业认知 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生的思想见识也在不断拓展,个性特点更加突出,很多时候辅导员一旦放松自我教育学习和提高,很容易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学生。特别是近年来,不少辅导员直接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普遍缺少工作经验,缺乏社会阅历,在面对年龄相仿的学生、面临从未接触过的突发事件时,难免出现手足无措、慌乱焦躁的情况,成为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不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更难。对自己的职业和能力感到困惑,迫切需要在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等方面全面提升。 要巩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充分认识辅导员职业内涵,深刻把握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按照辅导员职业守则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基础知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等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辅导员发展规划,确定辅导员职业能力教育目标,制定辅导员培训教育计划,严格加以落实,切实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要逐步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 3.4明确“值得吗”,做一名快乐的辅导员,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大目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辅导员个人的事情,需要学校加大投入,提高待遇。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逐渐成为辅导员面临的常态,同时又存在着“工作的高投入与收入的低回报”的实际情况,导致一部分辅导员难以安心本职工作岗位,换岗跳槽时有发生。高职院校乃至所有高校在制定实施分配方案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辅导员这一群体工作的特殊性,结合辅导员的职业特征和岗位性质,根据量化标准和实际工作情况,完善适应辅导员评价、评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给予辅导员一定程度的工作补贴,建立相对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在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过程中,也应考虑到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对辅导员职称评审适当放宽条件,考虑到辅导员走行政与教学两条线,要和专业的教师和行政人员一起竞争,两方面都不占优势,可以专门拿出一定的名额用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同时,在辅导员的行政职级评聘晋升中,对于工作年限长、综合素质高、德才兼备的辅导员要优先提拔重用,实现其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肖菲菲,肖烟云.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路径探析[J]. 海峡科学,2017 (3):71- 73. [2] 王守刚,王铭.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 (1) :63- 66. [3] 孙波,王粲.论我国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成人教育,2017 (12):84- 87. [4] 黄巧荣.高校辅导员职业通道建设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6 (9):102- 1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