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治理 |
范文 | 李韧平 摘要: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使用的重要保障,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国内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例研究,提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采用政府與企业合作的多元治理模式,并给出三个政府促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策略:一是提高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重要性认识;二是推动实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供给的多元化主体;三是适当发挥政府的投资作用。 关键词:电动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 治理模式 多元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1 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特性 1.1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性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即充电站,属于准公共物品。公共电动汽车充电站具有非排他性,在一个充电站中,A车辆的充电不影响B车辆的充电。同时,公共电动汽车充电站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由于电动汽车充电时间普遍需要一小时以上,明显长于传统能源汽车的加油时间,随着充电人数的增加,充电设施(如充电桩)的数量、总体充电量增大需要的电路电网升级都随之增加,充电用户数量增长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电动汽车充电站属于准公共物品。 此外,有一类特殊的充电站—单独由汽车品牌建设的充电站。比如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这类充电站应属于俱乐部物品。这类充电站具有排他性,只供特定品牌的车辆充电。同时与普通充电站一样,具有不充分非竞争性。 1.2我国电动汽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状况和建设目标 目前,汽车市场整体电动车销量呈井喷式增长。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球电动汽车总量已经达到310万辆,比2016年增长了57%。2015年和2016年的增长率也达到了60%左右。电动汽车中使用电池供电的车辆占到了三分之二。中国目前的电动车保有量占到了全球的40%左右,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17年,中国约有58万的电动车成交量,比2016年的成交量增长了72%。在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方面,全球充电设施的数量在2017年突破350万个,其中私人充电桩数量约有290万,占80%以上,中国的私人充电桩占有量也达到了80%以上,私人充电桩的数量对比公共充电桩占绝对优势。根据国家能源局下设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EVCIPA)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的电动汽车私人用户中,只有约80%的用户拥有私人充电设施,私人充电设施数量23.2万个,公共充电桩保有量21.4万个。 但结合实际情况,与欧美国家不同,私人充电桩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未来普及会遇到比较大的障碍。主要原因是私人充电桩的安装需要私人车库与车位,由于住房形式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不同,私人车库与车位在中国的拥有量都比较低。结合这一情况,在未来,公共充电桩的建设会成为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 2 电动汽车基础设施供给角色多元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电动汽车基础设施供给角色多元化的必要性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应实现多元化,由多方共同实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准公共性决定了其单纯由政府投资建设,或是由企业自行投资建设都不可行。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充电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会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制约了市场中电力企业和汽车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和市场化推广;而考虑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准公共性和在实际建设当中的许多问题(例如建设用地、接入电网、资金等),单纯由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并形成覆盖面广、密度满足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要求的充电设施网络难度太大,缺乏可行性。出于这些方面的考量,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供给应该是一种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主体多元化模式。 2.2电动汽车基础设施供给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全球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重大变革——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传统能源汽车将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被以混合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取代。并且,世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颁布了相应计划。 欧盟从2010年开始制定关于电动车和限制燃油车的计划。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要求2030年开始在德国境内禁止销售采用内燃机的新车,并要求欧盟委员会将对汽油车的禁令在未来在整个欧盟范围内实施。在我国,2017年9月27日,工信部在网站上正式公布了《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在这些政策实行后,传统汽油车的生产和销售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随着各国限制传统能源汽车法规政策的出台,在未来的几年,电动车的产销量将有很大的提升。而电动汽车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同时,目前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尚不成熟,亏电到充满的时间需要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过长的充电时间成为了电动汽车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和消费者的主要顾虑,这也使得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推广和大规模建设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3 各有关方面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中的职能定位 3.1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角色定位上,政府应成为政策的供给者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美国政府在2016年7月,扩大了其针对清洁能源发展制定的联邦贷款担保计划,将建造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公司也涵盖在该计划内,从而帮助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我国政府同样认识到了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与普及电动汽车是密不可分的,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3.2政府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策略选择 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环境、国家政策和国际政策框架的支持,这其中包括了对于充电基础设施数量、法规、融资和资金支持的界定。高效的政策能够通过降低充电设施建设中遇到的挑战和保证充足的资金供给来促进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推广。 以目前在排放控制和电动汽车法规走在前列的欧洲为例,欧盟委员会在今年通过并颁布了一项法案,明确规定了欧盟成员国在2020年应该达到的电动汽车充電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根据IEA在2017年提供的数据,仅有80%的欧洲国家能达到这项法案中规定数量的35%,美国加州政府制定的法案规定了该州在2025年应达到的电动汽车保有量不少于500万辆,并投资了9亿美元(约合64亿人民币)用于法案中规定的25万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1万座为快速充电设施。日本政府在其对汽车行业制定未来发展的《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中同样对充电基础设施做了具体要求,战略要求在2020年建成200万个普通充电站和5000个快速充电站。 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发展战略,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在2020年建设1.2万座换电站用于直接更换汽车电池,同时建设430万个充电站和超过50万个公共充电桩。并在充电基础设施的总体布局上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在地理上做了划分,这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作用。 4 政府促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策略 4.1提高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重要性认识 电动汽车是全世界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行业重大变化。对于能源消耗量、石油进口量较高的中国来说,电动汽车的发展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增长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发展。作为电动汽车的互补品,各国政府应认识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程度,同时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扶持力度。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企业,包括汽车企业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相关企业要认识到这一行业的广阔前景,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加大投资,汽车企业要认识到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普及程度会决定电动汽车的销量,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会带来长远的理论增长和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双赢。 4.2推动实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供给的多元化主体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准公共性决定了其建设过程由多元化主体完成,政府、企业均是多元化主体的成员。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充电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和市场化推广。单纯由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并形成覆盖面广、密度满足要求的充电设施网络难度太大,缺乏可行性。 对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要成为政策的供给者并对有关各方予以支持,这其中包括了对于充电基础设施数量、法规、融资和资金支持的界定以及对充电设施建设相关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在当前环境下,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推广面临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政策方面的支持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困难,推进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推广。 4.3适当发挥政府投资作用 综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电力公司、电动汽车制造商等企业成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投资主体,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当前,随着电动汽车普及速度的提升,国内已有试点城市的政府在资金上对充电设施的建设予以支持,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与电力公司、电动汽车企业共同作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主体是可取的,政府在充电设施的建设中可以发挥投资的作用,以财政补贴的手段参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唐敏,徐解宪,顾月蕾.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与运营的模式研究[J].华东电力,2011,39(2):203- 206. [2] 张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策略分析[J].软科学研究成果与动态,2014,2014(6):167- 181. [3] 张勇.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供给与匹配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09- 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