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刍议德育实践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
范文 | 胡蓉 王开涛 [摘 要]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本文从高校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难,探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关键词] 德育实践 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凝练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高校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开展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当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高校作为育人的机构,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但毋庸讳言,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仍不是特别理想。 (一)外部诱因增多,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的兴起,网络文化缺乏统一监管,信息的产生、传递、接收都极为发达。在信息的传输中,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使西方的和本土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精英的和大众的文化,都相互交融且和谐共存。多元文化带来了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影响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价值标准由一元开始转向多元。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偏离现象。大学生视野开阔,知识更新快;个性极富激情,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对新媒体中各类负面信息和新闻、负面思想和价值观念,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极易受其影响,思想认知和是非观念容易被表面信息模糊,导致偏离主流价值观,产生功利、自私和拜金的思想。另外,大学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三观”没有完全固定,没有在内心确定完全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因而,在一些价值判断问题面前容易迷茫,在一些是非选择面前容易困惑。比如,一些境外组织和不法机构以公益基金、科研资助或者学术讲座的名义,宣传他们的价值、信念、思想,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文化渗透,较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二)高校教育偏显性,价值观教育模式单一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中,思想政治理论类的公共课这一显性教育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现阶段课程开设的科目大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有的高校还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的主题讲座。从开设的这些科目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理论,教学方式偏重讲授和灌输,且大多以大班授课,以纸笔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尽管也有形势与政策的主题讲座,但总体来说,采用大课形式的课堂教育模式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师生互动性缺失,对学生实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指导性不够,教育实效性不强。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的全面覆盖,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超人们想象,甚至可以由一问题而衍生至社会事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同样,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感知,远远快于以前任何时代。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不甚了解,对政治不感兴趣,很少关注政治、学习政治、了解政治。这些大学生觉得政治离自己的学习生活很远,对国家重要会议、重大决策等漠不关心,对西方的各种价值思潮和观念,也是半信半疑,立场不坚定,是非曲直辨别力不强。针对这些情况,仅仅依靠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从而,高校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结合多方面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侧重思想引导,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融合 现阶段高校仍主要采用课堂传授和主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教育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并取得实效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一是与时俱进,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用通俗化的教学语言,以社会事件和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为案例,如剖析大学生校园贷、“两会”中与大学生切实相关的内容、优秀校友成功事迹等,让教育过程生动化、鲜活化,增强大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思想引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设置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提问的环节,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讨论,激荡思路、加深理解;也可利用自媒体交互平台,在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对突然出现的网络事件等也可以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摆正态度,客观看待各类舆论。这样,多管齐下,必然可以提升课堂教学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主体,理论学习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大多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落实到具体行动时,很多学生价值行为上知行不一。这其中有学生自身原因,但在学校层面,这是由于在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现行体制中,大部分教育活动由教师组织完成,主题既定,脱离了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忽略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前,高校做好价值观教育要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进行研究、满足和引导,实现教育手段“显性”和“隐性”的结合,教育主体由教师到学生的转化。高校可在校园内开展一些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能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学生座谈会等,实现价值观理论内容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可组织学生对革命圣地和英雄模范人物进行寻访学习,直接了解红色文化,感受革命情怀,激发爱国意识;同时,鼓勵大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实践内化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切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丰富,加之其个性特征,容易受到各方复杂因素的误导,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在多元文化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的大环境下,高校要转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旧有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优势,实现价值观教育协同化,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实践育人项目《低碳出行,艺术公交——车厢美化实践项目》(项目编号16Z11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功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14(10):26- 28. [2]朱海龙,杨韶刚.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分析[J].高教探索,2014(02):154- 158. [3]范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探索,2014(02):168- 17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