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及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张素君 [摘 要] 本文基于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现状,从完善教师管理,提升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管理等三个方面提升课程运行效率;针对通识选修课课程运行模式现状展开实践探索:打造核心课程,推动通识选修课课程在线教育,优化数字环境,建立通识选修课课程媒体系统,建立通识选修课课程资源中心,搭建数字平台,突出通识选修课课程评价的学生主体地位,调整评价权重,建设教师交流中心,促进教科研一体等。 [关键词] 高校 通识选修课课程 管理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当前,高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课程在实际管理与运行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了通识选修课课程的实施效应。不少高校对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认识不足,运行模式不成熟或者相对滞后,亟待基于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现狀与运行低效现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升通识选修课课程的教学效率,以达到通识选修课课程设置的预期效应。 一、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现状与应对 (一)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现状 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三个方面。 1.教师管理 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中,教师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格认定缺乏严格的程序。目前高校对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师的任教资格缺乏严格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不少教师研究领域不广泛,知识体系不完善制约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次,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系统性。部分教师在设置课程大纲时,教学内容相对贫乏,缺乏系统性,内容随意扩展现象存在,课程设置与讲座类似;第三,通识选修课课程宣传不到位。不少高校对于通识选修课课程缺乏必要的宣传,导致学生选修时不清楚所选课程主要内容,选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提高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管理中信息化程度较低,不少高校没有基于教育现代化建立起高效的通识选修课课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此外,通识选修课课程考核体制不完善。不少高校对于通识选修课课程的考核缺乏可操作性,导致通识选修课课程在实施时,缺乏具体的细则,到底考核什么,怎么考核,依据什么考核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通识选修课课程考核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导向性。 3.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通识选修课课程选择存在一定的从众性。由于高校对通识选修课课程缺乏足够的宣传,导致学生对通识选修课课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在选择时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导致学生个体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学习兴趣不高。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选修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学生学非所好,学习兴趣不浓,加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学生疲于应对学分,加大了课程管理的难度。 (二)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应对 1.完善教师管理 高校要进一步提升通识选修课课程开设的思想认识,完善教师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规范教师开课资质审查。通识选修课课程任课教师必须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仅理论素养精湛,而且要具有相关的教学经历,方能担任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 其次,完善教师考评机制。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师合不合格,不是由高校、教师说了算,而是由学生说了算。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竞争机制,对一些不能胜任通识选修课课程的教师采取淘汰制; 第三,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高校要基于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的需要,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常规培训与网络培训,构建起立体化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师培养机制,从而不断促进教师通识选修课课程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提升。 2.提升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通识选修课课程认识,高校要针对通识选修课课程开展专项宣传,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手册、高校网络宣传平台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通识选修课课程开设的意义,增强学生选课的目的性,避免出现从众心理,从而确立科学的选课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优势,并且通过通识选修课课程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 第二,加强教学流程监控。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细化通识选修课课程流程管理,做到管理无漏洞,将注重结果管理向注重过程管理转变; 第三,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是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的生命,高校要基于通识选修课课程开设的目标,结合不同专业通识选修课课程开设的意义,细化考核细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发挥其对课程教学的导向性作用。 3.规范学生管理 学生是通识选修课课程实施的对象,也是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的核心。针对学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加强学生选修指导。通识选修课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选修的目的性亟待加强。在选修指导时,我们要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识选修课课程的课程定位与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坚持优势劣势互补。通识选修课课程如何选择,既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优势,以达到扩大学生优势的目的,更好地提升学生竞争力;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通过通识选修课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使自身相对薄弱的知识环节与技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强。 第三,加强学习流程管理。通识选修课课程学习中,不少学生将选修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分”,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学生出勤存在一定的问题,过程弱化,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存在失衡现象,不少学生理论素养较高,实践技能弱化,通识选修课课程要着重解决以上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等。 二、通识选修课课程运行模式现状与优化 (一)通识选修课课程运行模式现状 1.课程体系不完善 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存在不完善性,突出表现在核心课程缺失,在线教育课程的缺失。不少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缺乏核心意识,不能展现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线课程的缺失,使通识选修课课程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发展。 2.教学环境封闭化 信息化时代,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只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才能不断提升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然而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数字化教学环境不成熟,师生利用数字化教与学的意识、能力弱化,基于通识选修课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不完备,制约了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3.课程资源贫乏化 现代教育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的竞争,在信息化时代,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不够,课程资源建设相对贫乏,数字化资源中心、资源平台不够成熟,课程资源贫乏化使课程资源难以满足师生教与学需要,不能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不利于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4.考核机制低效化 通识选修课课程考核机制的完善度制约着考核机制的导向性作用发挥,目前不少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考核机制存在低效化现象,不少高校在实施通识选修课课程评价时,学生评价主体意识弱化,评价过程中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导致通识选修课课程考核效率低下。 5.师资力量薄弱化 教师是通识选修课课程运行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师力量存在薄弱化现象,教师交流中心尚不完善,同时具备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因此,亟待优化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师素质结构,不断强化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二)通识选修课课程运行模式优化 1.打造核心课程,推动在线教育 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运行进入同质化发展阶段,要进一步提升通识选修课课程效应,彰显高校教学特色,高校要善于打造通识选修课课程核心课程,并扩展在线教育。核心课程的打造要凸显高校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能够充分体现高校的影响力与渗透力;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要积极推动在线教育,使之成为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课堂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建起立体化课程体系,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2.优化数字环境,建立媒体系统 现代化、信息化是高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取向,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要进一步优化数字化环境,建立起与通识选修课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媒体系统。数字化环境的优化要体现统一规划,高校运行,能够为师生教学提供相对成熟的环境支持;媒体系统的建立要基于通识选修课课程定位与课程内容,能够满足网络教学、网络学习、在线学习互动等多元化需求,从而构建起相对开放的通识选修课课程环境,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性,实现课堂向课外的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3.完善资源中心,搭建数字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通识选修课课程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中心,搭建数字化平台。通识选修课课程资源中心建设要提升设计理念,将“聚合”“共享”“应用”作为关键词,有效聚合通识选修课课程资源,丰富通识选修课课程资源类型与数量,积极推动不同层面的通识选修课课程资源共享,包括校内、校际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与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实施实际相结合,深化资源的应用,这是资源中心与资源平台建设的关键,也是最终目标,促进资源的校本化、生本化,达到为我所用的目标。 4.突出学生主体,调整评价权重 目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权重失衡。我们要基于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评价权重。通识选修课课程评价必须要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围绕学生主体发展,将教学评价紧紧围绕学生主体,从而发挥以评促学的效应;通识选修课课程要适度降低理论评价的权重,提升实践技能评价比例,在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发展,确保通识选修课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多样性。 5.建设交流中心,促教科研一体 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运行要建设一个高效运行的教师交流中心,除了为教师提供学习与培训的服务外,还要为教师提供包括咨询、交互、教研、科研等服务,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使教师通过广泛的交流不断提升通识选修课课程理论素养与实践教学技能,促进教科研一体化发展,使教师教学成果向科研成果转变,以满足新时期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需要。 三、结语 总之,加强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运行模式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效率的需要。高校要基于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与运行模式现状,加强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提升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管理,优化课程运行效率,打造核心课程,推动在线教育,优化数字环境,建立媒体系统,完善资源中心,搭建数字平台,突出学生主体,调整评价权重,建设教师交流中心,促进教科研一体等,使通识选修课课程成为提升高校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有效渠道。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治平.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41- 42。 [2]李贞.我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现状及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01):93- 9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