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需组合研究 |
范文 | 周茜+++葛扬 摘要:随着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开始优化调整,同时也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人才供需配比并不平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存在一定壁垒。文章分析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现状和结构,从培养机制完善、校企合作、财政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需;产业结构优化 一、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虽趋势良好,经济总量在世界前列;却仍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发展数量和发展速度矛盾突出,发展不和谐、不平衡,政府也意识到继续依赖于靠环境牺牲、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低效益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面临的所有问题并继续平稳健康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这一背景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2009年在国内被正式提出,将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初步拟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与此同时,以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为前提,加深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融合,逐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先导性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以及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目前江苏省产业的“伪高端化”、“同质化”、“低效化”、“不可持续”等问题。2015年江苏省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化解过剩产能项目26家企业、淘汰低端落后产能项目67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省水泥、钢铁、船舶、稀土能耗较高,因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占据科技制高点将是我省的当务之急。2017年《“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报告》显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由56家增加至81家,位居全国前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非常规、非传统、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人才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依赖性,人才无疑是推动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也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供需的优化组合,是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难题。 二、 文献综述 在高科技独占鳌头的21世纪,深度融合了新科技和新产业的战略新兴产业无疑成为了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定义。一方面从产业角度来看,该产业是中国经济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存在的元素,会成为今后的支柱型行业,对完善我国经济产业体系,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传统行业的转型等方面提供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从科技角度来看,该产业是新时代科学技术和新兴行业融合后的综合性产业,不仅符合21世纪经济发展理念,而且顺应大众需求,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人才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来源于1962年美国罗斯托提出的“新兴产业”一词,他认为核心发展行业、边缘发展行业、衍生发展行业是促使经济发展的三大块。在这三大行业中,新兴产业即与核心发展行业相对应,能够带来更高的生产率。他认为新兴产业的特点是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1991年赫希曼基于罗斯托的研究,指出在新兴产业成长速度很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非常明显。应选择对国家整体产业结构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1997年波特指出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包括消费者偏好、企业成本、技术革新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原材料的可获得程度等。1990年Trajtcnberg提出新兴产业应该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筛选和划分。2007年佩雷斯指出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包括萌芽、突变、协同、发展等几个时期,而这四个阶段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供需结构。在萌芽阶段新的技术将会出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量变产生质变,随着而来的是政府和市场了“两只手”参与进来并发挥作用,最后随着产业规模化发展,经济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傳入国内后,加以演化变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主要学者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度偏低、单个企业规模较小、规模结构效率较低、处于产业链低端(李传喜和胡筱瑜,2013)。在本来应该依靠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仍出现对低素质劳动力的依赖,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等问题(姜达洋和李宁,2012)。国内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端,却过多集中于相关高端产业诸如原材料制造、装配等低端环节,经济效益层次与产业层次并不吻合(姜达洋和李宁,2013)。为避免我国刚起步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业”,可以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和生态链角度,利用内需市场吸收全球高级生产要素,促使企业加入GVC(全球价值链)(刘志彪,2012)。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研究。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技术革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动力,而技术革新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能够将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是人。国内学者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力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2010年冯长根指出专业的技术人员的供给不足是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体系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扶持政策。2012年陈海平认为人力资本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知识向技术的转化,因此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问题。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人才激励度不够(陈海平、张明磊,2012),同时人才政策从宣传、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到位(阳立高等,2013),过度偏重人才使用而忽略人才培养(王丽,2012)。人才培养机构(如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人才结构不合理,导致结构性失业(朱瑞博、刘芸,2011),加上人才服务机制不够健全,导致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三是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发展对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缺乏既具备高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深厚知识底蕴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价格和数量变化来判断人才市场发展趋势(李博等,2006)。应当推进智能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改革科技奖励制度等措施(范柏乃,2000)。高素英(2010)将人才划分为一般和高层人才,运用VAR模型及方差分解分析了不同层次人才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供需分析 随着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尤其对于技术型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人才的供给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无缝对接。但是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匹配人才的相对短缺。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为七大产业方向,主要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是基于技术创新,并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推进作用。因此该类产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要高于其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特点应是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其必须具备高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首先,具备扎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特征,对于此类行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高等教育机构,如大学、研究所等。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与师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将知识创新孵化并转化为技术创新,是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转化的动态过程。并且该产业的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操作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需要科技人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研究方法,适应产业的变化。第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首先能适应产业对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同时能够消化和吸收最新的技术。第三,具备复合型背景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较强的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及责任心,并具有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研究。根据2015年度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江苏省2015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0.43万人、高技能人才29.53万人,新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6人,累计24人,新入选江苏“外专百人计划”30人,累计57人,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13人,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员7888名,获得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共2名外国专家,江苏省“江苏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20名,海外人才居住共发放97个。同时新建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及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表1)。2015年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占全省人才总数的1/4,目前高技能人才主要服务的领域偏一、二产业,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兴起,对口的高技能人才可能出现供给不足,三产的高技能人才相对缺乏。 高等教育机构、研究院所作为高技能人才的输出大户,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同时高等职业学校也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2015年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超过75家,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表2)。 目前,江苏省政府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仍不平衡,人才需求与供给的质量匹配度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主体在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有待改进和提升,人才供需机制尚不完善。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需机制政策建议 1. 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需研究,得出目前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最大的问题在于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动力的来源还是创新人才。也即表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供给不足。高级创新人才的示范作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统筹规划,完善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高等教育机构、研究院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未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趋势,以此作为参考和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相关专业,并培养对口的高质量师资。并建立长效的人才需求和供给趋势研究机制。其次,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国外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最后,战略性新兴企业应与政府、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形成互动机制。企业应定期反馈急需专业人才清单,使得政府与高校有的放矢,并在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培养和输送人才之后,组建研究团队,定期培训、产生规模效应。 2. 因地制宜,引进人才。江苏的产业区域化发展,也使得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有侧重(如表3)。明显苏南地区具有先发优势,绝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苏南地区。苏中和苏北地区主要是海洋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兴产业。针对江苏各城市的产业发展特点,尝试试点“菜单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哪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就培养哪方面人才,企业和政府就引进哪方面人才。并且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侧重,根据需要的行业来引进合理数量的人才。在保持苏南先发优势的同时,积极发掘苏中、苏北地区城市的新兴产业,全面推进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 3. 校企合作,轉化知识。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需要有更多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支持,而长期以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断层,即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并没有高效率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即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的转变效率较低。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发优势。因此,应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合作,如:企业根据自身人才需求在高校的优势学科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选拔优秀对口的专业型人才,并形成集团优势,进一步实现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的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科技创新中的企业家及其创新行为——兼论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12,(6). [2] 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J].管理世界,2010,(10). [3] 肖曙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的劳资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1,(2). [4] 范柏乃.发展高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8). [5] 高素英,赵曙明,王雅洁.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相关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6] 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 [7]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价值链转向创新链:江苏省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转换机制设计”(项目号:2017SJB0059);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人才发展)课题“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需组合研究”(项目号:17SRB-18);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新常态下江苏省产业创新与环境规制的‘双驱动模式研究”(项目号:BR2017045)。 作者简介:葛扬(1962-),男,汉族,江苏省海安县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周茜(1985-),女,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7-08-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