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
范文 | 张琳琳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继续加快改革的步伐。而改革的关键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对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可发挥关键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需立足实际转变经济职能。本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与必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方式,以及相关建议进行探析。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128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8-0204-02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总需求扩大的基础上,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强化,以此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要求政府发挥关键性作用,通过转变自身经济职能,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本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必要性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对其中配置错位进行矫正,有效扩大供给,以此满足群众需求,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从既往研究资料中也可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被理解为以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注重在投资增加的同时,采取产业结构开源疏流、投资结构优化等措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且强调分配结构的优化,最终达到促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形成绿色、开放、协调、创新与共享的发展模式。 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或现实都有其必要性。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早期国外学者提出,供给与需求二者保持平衡关系,供给会创造需求。但自美国1933年出现经济危机后,人们发现,即使采取供给方法,仍无法实现创造需求的目的。正如凯恩斯的理念,其认为总需求不足情况下导致的供需失衡,是引起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对此,供需失衡问题的解决要求有政府干预,政府要采取需求管理增强措施,这一措施便可理解为供给侧。需注意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中,走人经济滞胀的局面,若仍以凯恩斯的理念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很难取得明显效果。随后出现供给学派,该学派对经济滞胀原因重新进行阐述,认为供给不足为主要原因,大部分企业受政府过多干预的影响,在供给能力上持续下降,最终造成供给、需求二者错位。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求政府更关注供给管理,而非局限于需求管理。 另外,从现实角度出发,不可否认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迅猛,但最初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倾向于粗放型经济,其弊端日渐凸显,其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第一,高端产业发展滞后、低端产业产能过剩。其中,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信息技术投入不足,而低端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较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粗放式经济发展的特征。第二,公共物品缺失、私有物品过剩。在小康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大众对公共物品需求日益增高,如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以及基础设施等。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仍不具备较强的能力,仍面临公共物品缺失的问题。第三,消费结构问题。该问题主要表现为非理性消费问题突出,同时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明显。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 综合来看,无论从理论层面或是现实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都是平衡供给、需求的主要方法,特别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更加适用。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方式 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要求政府发挥其关键性作用,做到从制度上供给,并在制度政策上进行创新。从长远角度出发,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仍要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二者的关系,且着重解决供给抑制、供给约束等问题。落实到政府层面,强调其需要在经济职能上进行转变,主要指立足于宏观经济方向,由政府做全局规划,并履行其服务、协调与监督等职能,如资源配置、市场管制、收入分配等,具体转变经济职能的方式有以下两方面。 2.1制度供给完善 我国现行制度供给中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政府部门制定的关于企业的收费制度,导致企业在供给能力上被抑制;关于企业提出的一系列行政审批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在部分投资领域中,政府设置的门槛过高,导致部分民间资本无法进入,潜在的供给能力缺失。 为解决当前制度供给问题,政府在转变其经济职能中,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市场二者关系的有效处理。如在市场配置、要素价格方面的干预,政府应适当减少,尽可能发挥其引导构建统一资本要素市场的作用,使战略性产能、优质产能中有更多稀缺的资本要素分配其中,进而达到提高企业供给能力的目的。但应注意,减少干预并非意味着完全弃之不顾,更多的是强调在资源配置方面,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主要起到引导、调控的作用。第二,简政放权,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如关于企业相关注册审批事项,政府应简化流程,使企业的发展具有制度优势。第三,在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上,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看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以科技发展为依托实现万众创新,也是企业供给能力提高的主要措施。除此之外,在制度供给方面,政府要着力打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在产权保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保护知识产权。且政府应注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打造高素质人才团队,为制度供给提供坚实的保障。 2.2宏观经济政策完善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中,宏观经济政策在构成上主要以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主。以产业政策为例,其强调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善与优化,达到供给能力提高的目标。从过去几年政策实施的情况看,以倾斜型产业政策为主,政府部门更注重直接将某些产业定位为主导产业,给予极大的扶持力度。即使在市场经济“法则”中,强调优胜劣汰,效率较低的产業会被自动淘汰,但由于政府的扶持,这些劣势产业仍拥有较多的资源,直接导致整个产业竞争环境公平性丧失,出现产业结构混乱的情况。因此,经济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调整,需从产业结构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更多支持,特别是在投资引导基金方面,政府应发挥关键性作用。 另外,政府要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供给、总需求的平衡。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中也可发现,政府不仅需强化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也极为重要。因此,这种管理在通过产业政策改革的基础上,需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可在财政支出结构上不断进行调整,如在民生性服务方面增加支出,而生产建设性支出适当减少,其目的在于打造民生服务型政府,而非生产建设型政府。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其他建议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的必然要求,但除经济职能转变,政府也要求在综合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提高,这是职能转变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应考虑进行权责清单的制定,尽可能达到权力规范运行的目的。如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权力应被置于制度的牢笼中,这表明政府在事务管理中,应以法治思维为指导,以相关的制度为依据,在政府权责界限明确的情况下,更好地行使其自身职能。其次,政府应注重施政透明度的增强。政府部门应强化信息公开,鼓励群众在政府政务活动中发挥积极参与、监督的职能,通过政府权力运行透明度的提高,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而信息公开的形式,可选择多种载体,如微博平台、电视台或报刊等,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强化。最后,政府应强化政策效能。特别是在公共政策上,政府需做到定期检验,确保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同时一旦发现政策内容与当前市场环境不适应,政府需考虑修改或废除,并推出新的公共政策,与时俱进,强化政策效能。在政府权力运行规范、施政透明度增强,以及政策效能强化的背景下,助力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实现。 4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其要求在实践中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在实际落实改革工作与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中,政府应正确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必要性,采取有效的职能转变方式,如制度供给、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等。同时,在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同时,政府需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施政透明度的增强、政策效能的增强等,以此使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得以实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