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博物馆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博物馆在教育、科研和公众参与的三大使命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功能。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重要部分,既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是博物馆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该抓住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机,在展陈中创新利用声、光、电和互联网融合的新媒体技术,利用微信、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手段,吸引更多观众的参观,全面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服务水平,为博物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服务。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高校博物馆;教育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3. 069 [中图分类号] G269.26;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3- 0167- 02 1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它是一种依靠于计算机技术,以传播互动为特点的新型网络信息载体,包括网站、手机应用、虚拟技术、电子游戏、人机交互等,具备极强的交互性、广泛的覆盖面且时效便捷[2]。新媒体技术常常与电视、广播、纸质媒体等“旧媒体”作比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纸质单一传输的低效率和无双向互动的困境,打破时空限制,拓宽渠道以获取海量信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的兴起,有效地拓宽了高校博物馆教育、研究和收集的渠道和资源,为其提供更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教育、展陈和宣传平台和审视视角。因此,高校博物馆理应抓住新媒体这一发展浪潮,提高思想认识,在信息时代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占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教育主阵地。 2 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展陈、馆藏等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已有的科学作为辅助手段使得馆内设计、公众教育、科普宣传更具灵活性、多元化、数字化,满足新一代观众的信息获取认知需。国内外知名社会和高校博物馆积极顺应互联网大环境,不断挖掘新媒体的实施空间,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声光电媒体技术等打造数字化/虚拟化博物馆、AR/VR博物馆等新型展陈形式[3]。 由于博物馆展陈建筑设计限制和保护文物古建,很多时候,观众只能通过展柜、护栏远距离观赏展品,并且受到光线、位置、距离的限制无法看到展品的全貌,使得整个参观过程往往无法获得直观的信息和体验,而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博物馆展陈和教育当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因素对展陈效果的影响,拉进博物馆与观众的隐形距离[3]。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馆结合VR技术和语音导览,打造“太子的宫殿”大型系列虚拟现实作品,设计立体三维的游览情景体验,使馆内古建和藏品“活起来、炫起来”。让观众可以在虚拟情境中自由畅游,达到深入展品情境的体验效果,拉近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再者,美国新闻博物馆由惠普公司和博物馆方共同建设,探索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在该博物馆新媒体展厅,分为自拍自言、选择阅读、制作发布和互动游戏四个部分,配备八台惠普Slate 500平板电脑系统、惠普Vantage Point多点触摸液晶视频墙、光子引擎系统以及运动跟踪技术完成观众的自拍配音、阅读、制作新闻版面和体感游戏等体验,以此提高观众在馆内的临场感与融入感,引领观众在场馆选择的自主性发挥[4]。 3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尝试 高校博物馆背靠高等教育这一有力后盾,集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术研究资源于一身,展品具有特色鲜明、教育多样和思想开放等特点,这些优势也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具备新媒体技术的实现空间和资源。 电子科技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综合性的电子类科技博物馆,依托自身展陈的电子科技先进手段,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包括新媒体技术反作用馆内展陈、教育、研究等工作。开辟“电子科技博物馆”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最新展览资讯、公共活动、藏品更新等内容,注重新型媒体时代下海量信息所要求的时效性和参与度,开辟互动反馈专栏,构建“观众—博物馆”之间的双通道互动反馈平台,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吸纳和发布海量信息的强大引擎,打破固定展陈和教育场所,且官方平台保障海量信息下的权威性、准确性,通过碎片化的传播途径给予观众沉浸式教育。 其次,现阶段大热的AR虚拟技术已成为高校科学博物馆利用新媒体技术布展、宣教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高校博物馆愈发重视在该技术上的研究与投入。电子科技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综合型电子类博物馆,充分发挥AR虚拟技术在展陈上的巨大潜力,积极打造依托该技术手段的“全程AR博物馆”[5]。参观前,“全程AR博物馆”帮助观众在利用AR技术寻找博物馆,在宣传册上提前触碰虚拟藏品;在参观过程中,利用AR技术在现实世界和真是藏品的基础上叠加酷炫的虚拟信息的优势,呈现藏品过往的运行画面,帮助观众“触碰”藏品的过去,更加深入认识藏品;在参观后,观众还能带走博物馆的藏品明信片,离开博物馆后,利用AR技术扫描明信片,可以继续360度回味藏品,将整座博物馆带回家。“全程AR博物馆”技术的使用,使得很多已退出历史舞台或无法修复的电子科技產品,重现运行情景,重回大众视线,以增强展览趣味性和科学性为教育目的,为观众提供了体验式的教育过程,使观众在潜移默化地体验中感受电子科学技术的魅力与趣味,从根本上实现科学博物馆利用已有科技成果反哺博物馆职能创新。同时,也通过这样对话式、体验式教育手段对观众进行沉浸式教育。 新媒体技术在国内外众多高校博物馆的初步尝试对馆内宣传教育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其发挥空间之大,更是值得所有高校博物馆去挖掘和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工作投入等方面更加重视,紧抓新媒体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潮流,将科技成果融入到博物馆职能发挥中。 4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博物馆应用的未来 新媒体技术依靠其自身的数字化、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博物馆宣传教育、展陈研究等方面形成不可忽视的强大影响力,但是未来高校博物馆馆员的关注点应聚焦于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义[1],认知和定位上将新媒体技术作为互动、宣传、教育、研究的辅助手段,这也是高校博物馆在网络科技应用上的未来趋势。 以观众为中心,从主导到配合的角色转变。 不限于所处的“网络移民群体”,“90后”、“00后”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对新媒体、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拥有极高的敏感度和认知度,同时这批“原住民”也是高校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教育对象,因此,在高校博物馆未来应更加注重“新媒体原住民”的参观需求和参观感受,将他们熟悉又感兴趣的新媒体技术作为展陈和教育的载体,不断引导层层深入,满足其知识和年龄范围内的好奇心、猎奇心和求知欲,对新一代青年形成“寓教于网”式教育。达到一定阶段后,高校博物馆还应从主导的引导角色转变为配合的角色,为“新媒体原住民”的这一代青年搭建平台,让他们自身来主导和创造展陈,自主学习。 警惕技术主义,避免暴用和滥用技术。高校博物馆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布展、教育、宣传应从树立技术手段服务于育人目标的意识出发,避免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手段的过度使用,避免为了一味的“追新”“求炫”而滥用新媒体技术,根据展出的藏品实际情况和受众的实际接受情况,来调整技术手段的应用力度,实现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展陈和新媒体技术的无缝衔接。如果过度使用科技辅助手段,教育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会被掩盖,造成单纯的“炫技”,达不到对观众形成思想政治高度的教育,同时也失去了高校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构建高校博物館逻辑价值,凸显博物馆叙事内核。高校博物馆在馆内布展、宣传教育、馆藏研究等显性、隐性职能中应构建起自身的逻辑价值,建立展品与观众的对话,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构建展陈和导览模式,在参观中见人见物见精神,凸显馆内藏品的精神内核,而不被新媒体技术光鲜亮丽的外表所掩盖,对观众形成有深刻印象和有深厚意义的参观体验。 5 结 语 新媒体技术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以极其迅猛之势占领社会认知主阵地,积累了众多受众,对文化育人前沿阵地的高校博物馆产生了深厚影响。挖掘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博物馆的实施空间,提高其教育、研究、收藏的职能发挥效率,是现阶段高校博物馆实现创新育人的重要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卓恺. 探究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技术应用与开发设计[J]. 科技展望, 2017,27(18). [2]刘新阳. 数字技术解读历史陈列——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应用[J]. 设计艺术研究, 2012,2(2): 37-42. [3]彭冬然. 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 2017(7). [4]苗岭, 周东梅. 美国新闻博物馆新媒体展厅的实验及启示——兼论新媒体技术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 中国记者,2016(5). [5]赵轲. 发挥高校科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电子科技博物馆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3(18):9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