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激励机制在部队训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杨春周 陶晓磊 [摘 要] 激励作为管理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其作用在于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正确的运用激勵理论和激励方法对部队训练管理的成效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激励机制的实施原则,并详细列举了几种激励方法,为部队训练管理激励机制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激励机制;训练管理;激励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1. 033 [中图分类号] F2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1- 0071- 03 0 引 言 激励机制是推动部队训练管理活动稳定持续发展、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的、推动部队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动力和源泉,以保证部队训练管理活动过程中各要素能量的充分释放。通过满足官兵的各种需要,以需求引导动力,激发官兵内在潜能,从而推动官兵沿着既定的目标做出持久的努力,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官兵在训练生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官兵对待训练不再是 “混日子”的手段,而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的方式。这样才能将人才长久的吸引并保留在部队中,并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 1 激励机制实施原则 1.1 训练目标与个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行为活动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的需求和欲望,未满足的需求是激发原动力的起点,进而引起某种行为的产生,最终以需求得到满足而告终。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将组织的训练目标与个人的需求目标相结合,使训练目标中尽可能多的包含个人需求,在完成训练目标的同时,个人需求目标也能得以实现。在个人需求的推动下,官兵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训练之中,并为目标的实现付出更大努力。 1.2 政治激励、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人们,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且物质需求(奖品、奖金等)属于低层次的需要,精神需求(表彰、立功受奖等)则层次较高。作为崇尚荣誉军人,部队中除了这两种激励还有一种激励方式叫政治激励,主要体现于职务的任命和晋升。政治激励本质上就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但同时又独立于精神激励之外,与之并列。从理论上来讲,政治需求和精神需求是高层次、持久性的需求,物质需求仅仅作用于表面,效果难以持续。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考虑到当前官兵现实生活状况以及物质需求给官兵带来的现实满足感,物质激励和政治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纯粹的精神激励难以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必须将政治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精神奖励的根本上,辅之以政治奖励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官兵的训练热情,使激励机制真正行之有效。 1.3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所有激励行为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大类型。正激励,是指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这种行为,使组织目标更利于实现;负激励,则是对某些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做出惩罚,从而削弱或者消除这些行为,使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需要注意的是正激励实施应根据需要,不定期、不定量的实施,才能使每次激励效果最优化。虽然连续的、固定的正激励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激励效果,但是随着连续不断地激励,官兵对于这种奖励的期望就会越来越高,甚至认为这种正激励是理所应当的。管理者如饮鸩止渴,只能不断地加强这种刺激,否则其作用就会减弱直至消失,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某连长在组织训练间隙,经常为官兵购买饮品,以提高官兵的训练热情。开始时激励效果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就会产生连长应该买的思想,甚至如果没买,有的人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训练效果,由正激励转化为负激励。 而实施负激励则恰恰相反,负激励应以是连续的、稳定的,对于每次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都应及时给以负激励,从而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最终减少直至完全杜绝这种行为的产生。习主席提出的“从严治军”便属于负激励。 1.4 合理性原则 (1)激励机制要直观明确。激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对官兵需要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还要对所实施奖惩的具体指标、奖惩内容和方式做出直观地表达。所设立的奖惩措施应具有现实性,易于被官兵所认识和接受,受大多数官兵的认可。 (2)激励的运用要适度。激励的时机、频率和激励程度都应因时制宜,并不存在哪个绝对有效合理、时时适用的激励方案,应根据具体的客观条件,灵活的选择激励的时机、频率和激励量的大小。一般来说,如果短期内训练任务较重,官兵心身承受较大的负荷时,应及时激励,适度提高激励频率,增大激励程度。若任务目标周期较长,训练环境相对宽松,则应提高奖惩标准,降低激励频率,使官兵在获得满足感的同时,激发继续上升的动力,从而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1.5 公平性原则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揭示的是一种社会比较现象。人们总是会将自己所得与他人所得相比较,把自己现在的状况与以前的状况进行比较,通过横、纵两个方向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从中获得的公平感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积极性。激励过程中应力求公平,做到奖励的制度和措施要公开,评奖考核要民主,实施奖惩要一视同仁。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更是不能等同于平均主义,在衡量奖惩是否公平时,不仅要看绝对值还必须考虑其相对值。 1.6 个性化原则 激励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不同时期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有效地激发官兵训练热情,就必须要满足官兵个性化需求。针对官兵的个性化需求,必须要分清哪些需求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哪些是应该给予满足的和应该杜绝的。要善于发现官兵的优点和善于发挥其才能和长处,在限制其不良需求的同时,也不能有过多的约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激励继而转变为动力,有利于个人价值和总体价值的共同实现。 2 激励机制实施方法 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段内,一个人可能受到多个需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日常训练管理中应将多种激励方法综合应用。 2.1 情感激励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其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社交团体,所以其社交需要和感情归属感对于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影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性格各异,有的甚至还是杀人不眨眼的恶人。这样一支几乎会让所有领导者都头疼的队伍,最终却能乖乖地听从宋江的领导,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对于如此凝聚力的形成,其中的情感激励因素可谓功不可没。 正面的情感可以增强官兵之间的关系,负面的情感则会削弱领导者的亲和力。作为领导者要尽力培养与官兵之间的正面情感,消除负面情感。其方式有很多,如:沟通交流、共同娱乐、排忧解难、同甘共苦、批评帮助等。领导者通过训练生活中感情的沟通,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官兵从中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尊重,就会把对你的真挚情感化作甘愿受你领导的自觉行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训练生活中。 2.2 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激励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激励,在古今中外都被广泛应用。通过树标兵、评先进、立榜样,促进官兵产生心理激励效应,从而规范和引导官兵的行为。在实行榜样激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榜样的多样性。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值得让他人学习的地方,在树立榜样时,要尽可能多地找到各个方面的榜样。可以通过定期的比武、评比来确定各方面的榜样,并设立荣誉墙,增强官兵对成为榜样的渴望。通过全面的“比、学、赶、帮、超”,每个人都会查漏补缺,最终促进官兵素质的综合提高。 (2)树立榜样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美化。只有真正被官兵所公认的榜样,官兵才愿意向其学习,并付出努力赶超榜样。人为的拔高,过于完美的榜样,官兵觉得自己与其差距太大,学也学不来,就会失去与榜样比较的动力。 (3)榜样不是固定不变的。要认清榜样跟非榜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作为榜样,所有人都会向其学习,如果有人超过了榜样,这个人就会成为新的榜样。同样,如果榜样自身通过不断努力,始终走在别人的前面,那么就可以一直作为榜样。只有人人都可以成为榜样,才能不断地促使官兵向榜样学习。 2.3 授权激励 根据官兵的特长爱好合理的分配训练任务,不仅能提高训练任务完成的效率,还能激发官兵的责任感,从而提高训练热情。在日常训练生活中,可以通过任命“小教官”、开设“小讲堂”、成立“督查组”等方式授予职权,让官兵参与到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训练管理工作中,树立官兵的主人公意识。进而满足官兵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引发官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授权之后,让其在职责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性的完成赋予的任务。 2.4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把组织训练目标转化为官兵个人的训练目标,通过其对完成目标需求的渴望,激发官兵训练的动力。 (1)要全面了解官兵需求。把解决思想问题、训练问题和生活问题结合起来,目标的设置尽量同时满足组织和官兵需求,即要将每个官兵的个人训练目标和总训练目标相统一,引导官兵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通过共同讨论、互相启发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官兵建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互相支持与监督,制造一种以能够实现目标为荣的群体氛围和文化。 (2)提出的目标要具体明确。比如针对某次训练考核,提出“本次考核要比之前有进步”的目标,就不如提出“本次考核合格率要达到95%”这样的目标更有激励作用。 (3)设置的目标要合理可行同时又富有挑战性。目标过于简单,无法激起斗志,从而感到无聊和厌倦;目标过高,官兵认为目标不可能达成,努力的程度就会降低,从而产生“打酱油”、“磨洋工”的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制定一个略高于现有能力的目标,稍做努力就能达到。另外,对于长远的,暂时无法达到的目标,应分解为小的阶段目标进行。 (4)要落实目标承包制并针对目标达成的效果,必须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奖惩措施应在制定目标同时做出明确,不能临时起意,随意奖惩。通过奖惩反馈,促进目标奖励机制的良性循环。 2.5 组织文化激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同一群体中成员往往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这种情感上的互相依靠称为归属感。群体归属感会使官兵倾向于做出群体所认可的反应,当官兵的行为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不一致时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甚至受到群体舆论的批评,增加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当官兵出现放弃、偷懒的想法时,在这种群体规范的约束力下,就會因为群体压力而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官兵发现群体中所有人都和自己有一样的目标并为此努力时,便会产生自信和力量,从而增加坚持不懈的动力。如果官兵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点滴进步都能够受到群体的承认和鼓励,那必将激发起更大的斗志。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军,李敬.浅析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工作积极性及激励机制[J].科技咨询,2016(3). [2]郑建红.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5(4). [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434-450. [4]王冲.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26-29. [5]顾卫明.百佳华公司激励机制构建与实施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8-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