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
范文 | 张星宇 摘 要:在英汉翻译中,英汉语言在句式结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思维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各方面均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增加了翻译的难度。特别是英汉翻译中有关主动与被动的用法异同容易造成翻译上的失误。在英语中,被动语态更认为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相比之下,汉语中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式更居主体。选取《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与施晓菁译本为例,通过对英汉两种不同结构的语言中的被动和主动的分析,了解更多的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以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5.097 1 作品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活在旧中国北平时期的人力车夫祥子一生的令人惋惜的故事。祥子从农村到城市谋生,最后选中做人力车夫。他想通过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去做一个独立的工人,“这是他的愿望,希望”。城里人繁忙的生活让祥子更加坚定追逐梦想的心,在三年的踏实奋斗后,终于买了属于自己的一辆车,但不幸的是,代表着祥子梦想的车很快就被抢走了,然而祥子没有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继续在城市里为了梦想而奋斗。但祥子的失败是故事的结局。 2 理论基础 被动句可以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指可以借助形态变化,即用动词的被动语态从结构上标示出来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指不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而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含义”(邵志洪)。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在很多因素上的不同导致这两种语言成为两个迥异的语言体系,英语和汉语中被动语态的用法差别很大。形合在英语表达中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意味着英语更注重句法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方式,当主动形式不易表达时,被动形式更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主动形式的表达更居主要表达形式,使用被动形式则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就基本特征不同来区分,英语中选择使用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主动与被动形式,而汉语中多通过词汇的变化来表现。更进一步来说,英语句子在结构上必须使用主谓结构,相应的be动词+被动结构构成英语被动句结构,当出现动作实施者的情况,be动词+by来接动作的实施者; 然而汉语重意合,没有明确的被动结构,主要的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①用“被”、“让”、“挨”、“受”、“遭”等字眼表示被动,②“为……所”、“是……的”、“……的是……”等特殊句式表达被动,更常用的是通过借用词汇以及句法结构等方式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英汉语中主动与被动结构的差异性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英语中,由于下列原因不需要或不可能指定被动句时,常常使用被动句。 ①施事未知而难以严明。 ②施事可以在上下文中不用点明就被众人所知晓。 ③受事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较施事更为重要。 例如:Her house was burned by fire.她的房子被大火烧了。 (2)在英语中为了使句子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前后连贯并便于衔接的句法作用,或由于英语的表达习惯句子的主语相比较于谓语来说会相对简单,而谓语相对复杂的情况,常采用被动式。 例如:I was surprised that she is to go to travel with me.她要和我一起去旅行,让我很惊讶。 (3)在英语表达中,为使得句型优美、避免单调、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正确的使用被动句更能够吸引读者及听者。 例如:My tutor asked me to go to his office.我的导师让我去他的办公室。 I was asked to go to the office by my tutor.我被导师叫去办公室。 (4)与英语相比,意义被动句在汉语中使用较为频繁。古代汉语中的“被”一词是指“受苦”,而“被字式”的使用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幸的语式,语言使用者多用“被字式”表达对不满意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连淑能,123)。 (5)“受事+动词”的格式是那些远古时代的中国式表达,通过情境或理解语言和常识的传播者和认知其被动的含义。汉语中受事主语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126)。 3 《駱驼祥子》主动与被动结构的翻译分析 翻译实践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将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原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起来去思考,才能够译出优秀的翻译。所以,本文在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中的基础上,选出文中经典的主动与被动表达的例句,又通过将葛浩文与施晓菁翻译家的经典译作进行对比,来更进一步的研究英汉对比中主动与被动句的翻译技巧。 3.1 汉语主动句翻译成英语被动句 在汉语表达中,人称主语占主体,相应的主动语态的句子更容易被语言使用者所接受;相反,在英语表达中,物称主语更为多见,从而被动结构就比较常见。然而,即便汉语表达习惯中主动语态更能够被语言发出者接受,但被动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也是存在的,因此将汉语主动形式翻译成英语被动结构是非常普遍的。 例1:当然,夜晚比白天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技能;金钱自然赚得更多。 葛译:Working at night requires special care and skill,so there is more money to be made. 施译:At night more care and skill are needed,so naturally the fee is higher. 在老舍先生的原文中,整个句子都使用的主动形式表达,但是在葛浩文的译本中“挣钱”的主动形式被翻译为to be made,表达“钱”是被“挣”。与此相同,施晓菁在她的译本中将“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翻译为“more care and skill are needed”,表达“更多的留神与本事”被“需要”的意思。在这两个译本中,两位译者都为了符合英美国家的语言结构方式将汉语中的主动句改为了英语中的被动句,因此,更一致的方式来表达习惯和英语思维。 3.2 汉语被动句直译为英语被动句 汉语中带有有形式的标记词,如“被”、“遭”等词,可以直译成英语中的被动结构,一般具有消极的情感色彩。 例2:一个小贩或一个失业的工匠,从巡逻队或学校服务队撤离,吃光了所有的資本,或是失业了,当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咬牙切齿地走上死亡之路。 葛译:Laid-off policemen and school janitors,peddlers who have squandered their capital,and out-of-work laborers who have nothing more to sell and no prospects for work grit their teeth,swallow their tears,and set out on his road to oblivion. When police officers,school janitors and cleaners are fired,bankrupt hawkers or unemployed craftsmen have nothing to sell or pawn.They hate it,with tears in their eyes to seize this last desperate step,know that this is a dead end. 不论是葛浩文还是施晓菁都使用英语的被动语态对应汉语标记词的“被”,充分体现出这些失去工作的人最后选择做人力车夫的无奈之情。 3.3 汉语中受事主语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例3:……而到了生和死的界限已经不甚分明,才抄起车把来的。 葛译:Not until the li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has blurred for them do they finally pick up the shafts of a rickshaw. 在汉语的表达思维中,看中主题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表达者的的注意力多放在主题上,这个时候行为的发出者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说不用提及众人便知晓了。在这里的“当然被动句”中,“界限不甚分明”,葛浩文的在他的译本中“has blurred”,老舍先生在这句话里想表现的感情被充分的体现出来,“界限”被“分清”。 3.4 汉语的无主句译为英语的被动结构 无主句或者是省略被动句在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而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对句子成分是有要求的,并且主语谓语的结构要清晰明了。因此在英汉互译时,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相应的改变语态是非常重要的。 例4: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 葛译:When told to stop,no matter how fast he was going,he planted his feet and pulled up smartly. 在老舍先生的原文中,没有体现出是谁“说”让祥子“站住”,但是当我们对上下文理解通透以后就会发现是祥子被客人“说站住”。所以葛浩文在他的译本中,将原文的无主语的句子根据英语表达习惯译为被动句式“when he told to stop”,使得更加贴切英语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及表达习惯。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与施晓菁译本中主动与被动语态翻译的方式并且进行了总结分析,对比了英汉语中主动与被动语态的形式与使用差异。得知英语多使用动词的曲折变化来表现主动与被动形式;但在汉语表达中,主动句的表达更居主体,汉语中的被动句多采用词汇化的形式来表现,或使用主动语态表达被动意义,或者无主句等其他能够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式。总而言之,英语表达中被动语态居主体,相反汉语表达中主动形式的表达更为常见。因此,句型以及语态的转换是对译者最基本的翻译要求,所以在英汉语的主动与被动语态翻译时,要求译者考虑到两种不同语言的形态差异以及表达时态变化的方式等,既要了解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原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要依据目的语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与技巧,在遣词造句时把握其蕴含的丰富内涵,以获取更为准确且被读者所接受的译文。 参考文献 [1]Howard Goldblatt.Rickshaw Boy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Lao She.Camel Xiangzi [M].Shi Xiaojin (Tra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1. [3]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刘全福,冯庆华.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7]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8]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