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范晓 |
释义 | 范晓范晓1935—笔名求知、田申瑛 (合用)。上海市嘉定县人。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后先后在中文系和语言文学研究所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复旦大学教授。曾出版《语法述要》、《汉语动词概述》、《汉语的短语》、《介词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等专著8部(含与人合作)。发表《关于结构和短语问题》、《略论V—R》、《词的功能分类》、《动词的“价”分类》、《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谈谈析句问题》、《说句子成分》、《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语法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论语法研究中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等论文80余篇。他的语法研究很有特色,有许多独到见解。在词类区分上,他坚持功能分类,认为应把分类根据和辨别方法区分开来。区分的根据凭功能,辨别的方法靠形式。在动词研究上,他主张根据典型句式 (意义自足的主事主语句)里动词能否带宾语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认为动词的“价”分类属语义平面,“价”的分别决定于动词所联系的动元 (强制性语义成分)的数量;从句法和语义平面对交接动词的特点作了详尽说明,把交接动词分为外向动词、内向动词和兼向动词三类;从形式、语义、功能、结构中心四个方面论述了 “V—R” ( “打败”“跌伤”之类) 的性质和特点,把“V—R”分为动结式、动趋式、动度式、动态式4类,并主张把“V—R”的表达重心与结构中心区别开来。在短语研究上,他认为 “结构”和“短语”是两个不同的术语,应加以区别;主张用“典型格式鉴别法”来区别词同短语; 提出了“复合短语”“派生短语”“句外短语”“句内短语”等新概念; 认为研究短语既要研究静态备用时的一般规则及其功能语义特点,也应研究动态使用中的变化规则及其语用特点; 根据短语的内部结构,替汉语短语建立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 在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对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解释。在析句方面,他主张析句时应把“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分——层次分析法”的新的析句方法;认为句子的直接成分是句子成分,短语的直接成分是短语成分,析句时应把二者区别开来; 认为句子有三个平面,应把句型、句模、句类区别开来。对 “V上”“VR”“V得” 构成的句式以及兼语句、施事宾语句、VP主语句以及补充复句等有详尽的论述。他很重视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主张语法研究应区分三个平面(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以句法为基础,向隐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使三个平面既区别开来又结合起来; 主张语法研究中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要兼顾形式和意义并寻求二者的对应关系,要从形式出发去发现和认识意义; 主张语法研究中贯彻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静态的语法规则体系和动态的语法规则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用规范的观点、动态发展的观点、语用的观点来研究语法。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