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范文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信息不透明、风险抵御能力弱和信用获取性差等原因,一直被融资难问题困扰。文章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从融资渠道、期限和成本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中小企业自身、银行和政府三个维度分析了融资难的成因,最后从银行和政府角度就如何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信息不对称

    一、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共计36.9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97.6%;全年实现主营业收入57.9万亿元,占全部的56.7%;实现利润3.4万亿,占全部的51.6%;同时还吸纳了绝大部分的就业人口,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此同时融资难却一直困挠着中小企业,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博鳌亚洲论坛《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显示,62%的中小企业未获得过贷款,这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配。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融资渠道有限。当前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商业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以及非正式融资(Informal Financing)。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标准要求较高,资金募集难度较大,如:适合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截至2019年10月,创业板上市公司只有778家,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0.2%,占比微乎其微。此外,我国自2013年起还推出了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目前共有9 121家企业挂牌上市,但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较差,影响融资功能发挥。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主要的融资渠道仍然是向商业银行贷款,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6.6万亿元,占比仅为34.2%。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尽管国家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大,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速(7.89%)依然低于平均贷款增速(13.5%)。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从上述三种渠道均无法获得融资,其主要通过民间借贷等非正式融资渠道融资,但是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

    2. 融资期限较短。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中,有超过60%的融资期限在1年或以下,而贷款期限在3年及以上的仅占13.4%,这说明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信贷资金支持,这也是银行为控制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经营往往是长期的、持续的,而短期的信贷资金势必为影响其经营节奏。

    3. 融资成本较高。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信息不透明、经营失败风险高、贷款额度小等问题,银行出于风险补偿和成本收益考虑,往往会在定价过程中,给予中小企业贷款较高的利率水平;同时,中小企业还要承担咨询、评估等各种费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成本,从而导致中小企业贷款贵问题普遍存在。此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贷款的期限均在1年以内,而企业经营则是持续的,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在贷款到期后,通过民间拆借价格高昂的过桥资金,来“还旧借新”,进一步推升融资成本。据统计,小微企业中有40.6%的贷款成本超过10%,14%的贷款成本甚至超过了15%。

    二、 融资难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其成因复杂,涉及利益相关方多,主要包括融资需求方(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提供方(银行)以及政策制定方(政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1. 融资需求方。

    (1)抗风险能力较低。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自有资本少、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这就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当经营环境发生大的波动时,其存在较大的经营失败风险,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低,而这正是银行在贷款过程中所尽量规避的。

    (2)经营信息不透明。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管理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再加上关联交易往来复杂,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财会数据不实,财务报表不规范,资料不全,信息透明度较低,不能向银行提供正规的、充分的、可信的支持材料以证明其资信状况,且银行不易监测其经营活动,从而对银行来讲就形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3)贷款违约问题突出。由于抗风险能力不高,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贷款违约概率普遍较高,如从某国有大行的近年來资产质量看,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一直高于该行平均水平,其中2018年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08%,高于其平均不良率1.59%。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存在恶意逃废债务的问题,不重视自身信用,导致有的地区出现中小企业信用环境恶化,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中小企业整体融资成本也将因此而被推高。

    2. 资金提供方。

    (1)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对于资金贷出方的银行而言,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进而会让中小企业在借贷过程中进行逆向选择,比如银行因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而对企业采用了较高的贷款定价,以抵补其所承担的风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后,为了获得高于贷款利率的收益,其更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领域,从而降低银行资产质量。为规避中小企业逆向选择问题,银行对中小企业往往会采取信贷配给措施,即:即便银行手上有充足的资金,中小企业也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但是银行仍然不会批准贷款。Stiglitz和Weiss(1981)建立了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贷配给理论模型,该模型证明了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当银行面对超量的贷款需求,但无法确定每个借款人的具体风险时,为避免产生逆向选择,银行将在低于正常的均衡利率的水平上,对企业实行信贷额度配给。

    具体到现行经济体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大企业一般具备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和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银行可以较为可靠、容易的获取相关信息,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有国家信用做后盾,基本不用考虑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一直是各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对象,并且会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而对于中小企业,银行就不得不考虑其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不但要加强贷前审核,采取限制性条款,还要加强贷后监管,避免资金被挪用于高风险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银行的管理成本,从而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持谨慎甚至不积极的态度。

    (2)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不匹配。出于规模经济考虑,绝大部分银行还是更青睐服务大型企业,因此,其总体经营管理模式,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信贷准入条件、审批机制以及考核奖惩机制等,主要是围绕大企业、大项目,而对于中小企業融资需求,则存在一定差距。如:

    在贷款准入方面,传统银行融资重资产抵押,实行抵押担保制度,Bester(1987)认为银行可以通过观察借款人对抵押品价值变动的反应,来判断贷款项目的风险高低。但是,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融资所需的抵押资产,特别是土地、房产等银行青睐的抵押物,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被挡在贷款准入门槛之外。因此,如果按照常规贷款要求,提供充足价值的抵押物用于贷款抵押的难度较大,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基本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同时,银行对贷款抵押物设定较高的折扣率,直接影响了获取贷款的数量。此外,如果要进行抵押,还要落实一系列繁琐的评估和登记手续,且每个环节都要收取相关费用,大幅增加了融资难度和成本。

    在考核奖惩方面,银行对信贷人员往往实施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任何一笔贷款出现违约,都可能会追求信贷管理人员的责任。而中小企业贷款往往金额小,笔数多,管理成本高,发生不良的概率也较大企业高,因此这就导致银行信贷人员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面临较低的收益和较高的责任追究风险,从而影响了信贷人员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3. 政策制定方。目前,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配置失灵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流动性宽松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并存,在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仅靠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无法解决,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环境方面营造双方对接的外部条件。

    (1)金融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如上所述,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银行难以从公开的、可信赖的渠道获得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和信用情况,这样就凸显了当前金融基础设施所存在的短板。一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缺乏具有公信力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标准和系统,这就导致银行要么无法获得中小企业真实的信用情况,要么支付相对高昂的调查成本;同时,银行在无法准确获得每家中小企业真实信用状况的情况下,如果个别企业恶意逃废债务,就会影响对整个中小企业群体的信用评价,进一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恶化。二是社会担保体系还不够健全,也对中小企业融资形成了严重制约。近年来,在国家倡导下,社会上成立了一批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但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包括:担保机构资金实力不足,不能有效履行担保义务;担保收费较高,进一步推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担保公司与企业恶意串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担保公司的公信力。

    (2)中小银行还未充分发挥服务中小企业主力军的作用。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基本是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为补充的总体格局。2018年,在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中,五大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及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49.8%,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占比37.1%,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占比更低,由此可以看出,中小银行近年来尽管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发展迅速,但仍然未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 相关政策建议

    尽管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诸多不足,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情况千差万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很难在短时期内要求中小企业实现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资金提供方(银行)和政策制定方(政府)的角度,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并通过优化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及融资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1. 完善顶层设计。面对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信用状况获得性差,信用缺失,贷款担保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政府部门需要积极介入,完善顶层设计,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有效对接,营造透明的外部环境。

    (1)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对中小企业建立统一的征信体系,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考量,倾向于低估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评级,从而影响了那些信誉良好又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的兴起和应用,为构建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体系的社会化评定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这也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难的突破点。政府部门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机制,并基于收集的信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统一的信用评价结果,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和信用获得性差的短板。

    关于中小企业信息收集的范围,可以包括工商、税务、海关、交易活动、甚至水电费缴费记录等日常经营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按照与信用的关联性进行加工处理。如:对于生产类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用水或用电情况,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正常,如果用水或用电大幅下降,则可能是经营陷入困难的反应指标。

    (2)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不足的情况下,信用担保机构就起到了信用补充的作用,进而促进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的建立。鉴于当前信用担保行业欠规范问题,建议:一是强化对担保机构的监管,规范担保公司行为,提升担保公司公信力,同时建立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评价体系,并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担保机构的不当行为,同时研究提高担保放大倍数,提高担保效率;二是强化政府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某程度上也是在履行政府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部门可以探索设立公共信用担保机构,为优质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担保资金可以来源于政府投入、社会资金或企业捐赠等。

    (3)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从国际来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均鼓励设立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其中美国区域性中小银行达9 000多家,德国和日本政府均设立专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我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设立中小金融机构,自2010年至2017年,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增长了13.8倍,达到了1 262家,村镇银行数量增长12.2倍,达到了1 601家。下一步,应继续推动各类资本进入金融业,丰富金融服务层次,加强市场细分,提升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匹配度,构建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

    2. 银行主动作为。

    (1)大型银行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中小企业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基础,大型银行特别是五大国有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应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主体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部分,如果配套金融服务到位,将是金融行业的一片蓝海,因此,大型银行要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小企业在本行发展中的定位,同时调整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采取有别于大企业的贷款准入及管控措施,也可考虑实施单独事业部制管理,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管理架构、授权机制和产品体系。近年来,我国有的大型国有银行已经进行了积极尝试,如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了专门三农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门服务县域中小企业,2018年末县域贷款余额3.92万亿元,占比32.82%。

    (2)中小银行应发挥服务中小企业的主体作用。中小银行往往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相对大型银行,其资本金规模不大,并且由于经营牌照限制,只能限定在本地开展业务,如村镇银行只能在本市范围内开展业务,这就促使其经营目标更加聚焦,专注于熟悉的地域、熟悉的行业、熟悉的客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由于中小银行决策链条短,贴近市场,反应迅速,可以更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且能够及时发现中小企业存在的风险,这也是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所在。这些特点,也充分证明了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备先天条件和基础。近年来,从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稳步提升。其中,2018年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中有53.14%投向中小企业,城市商业银行占比为44.97%,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Bester, H., Screening Versu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850-855.

    [2] Bester, H.,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7,(31):887-899.

    [3] Schimdt2Mohr, U.,Rationing Versus Collater- alization in Competitive and Monopolistic Credit Market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41):1321-1342.

    [4] Stiglitz, J.E.,& 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 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93-410.

    [5] Williamson, S.D.,Costly Monitoring, Finan- 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September,1987:169-179.

    [6] Berger, A.N., & Udell,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13-673.

    [7] 王霄,張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J].经济研究,2003,(7).

    作者简介:刘印旭(1981-),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银行信贷决策与企业融资。

    收稿日期:2019-11-2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