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武汉大都市区“飞地经济”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
范文

    易兵 陈琛

    

    摘要:“飞地经济”是武汉大都市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本文基于对武汉大都市区“飞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实地调研,探究了武汉大都市区“飞地经济”发展现状和“飞地经济”模式对推动武汉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意义,旨在为推动政府对于“飞地经济”模式的重视进而实现在飞地合作发展中培育新动能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武汉大都市区?????? “飞地经济”?????? 发展现状?????? 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武汉大都市区“飞地经济”发展现状

    1.1武汉市政府积极出台政策落实中央指示精神

    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统计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7]922号)后,武汉市委十三届四次会议和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武汉主中心作用,拓展“飞地经济”合作,探索实行区域股份合作制,推动武汉产业链、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延伸。

    2018年1月,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产业链、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延伸,拓展“飞地经济”,探索武汉大都市区发展;并出台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拓展“飞地经济”合作的指导意见》。

    1.2武汉与周边城市“飞地经济”园区发展情况

    武汉国土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10位,加之水域面积、山体面积分别占到26%和5%,实际可供开发的国土面积更少。武汉市域总面积8569km,南北向空间资源较为丰富,东西向空间资源相对有限且建设用地拓展较快,尤其是东向用地拓展已几近突破市域行政边界。由于耕地控制红线、生产要素成本的制约,武汉的部分产业通过跨区联合发展“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目前,武汉与武汉大都市區内城市30余个园区开展了“飞地经济”合作,主要分为园区共建和品牌共享两种模式。

    1.2.1园区共建模式

    该模式是指武汉与其他城市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在一定区域共同开发建设园区,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湖新滩新区、中国光谷·黄冈科技园等。2012年1月14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洪湖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共建新滩新区协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将新滩建成武汉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以城带乡的示范区。

    2014年4月18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洪湖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将洪湖市新滩区交给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2016年8月,省编办正式批复设立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湖新滩经济合作管理委员会,为洪湖市人民政府派出的副县级机构。根据合同协议,双方共同分摊建设成本,新增部分收支平衡后5:5分成。目前,新滩经合区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基础配套建设进展顺利。总体规划69平方公里的详规、安评、环评已通过专家评审,产业规划布局修编正在进行。已收储土地1.7万余亩,一期10平方公里“四纵两横”道路已高标准建设完成,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3.38亿元(截至2017年12月),2017年完成产值11亿元,税收约1亿元。

    2018年1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黄冈市人民政府签订《深化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协议书》,约定共建中国光谷·黄冈科技园,双方将光谷黄冈科技园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共建示范产业园,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为深化武汉城市圈区域合作探索新路、创造经验、提供样板。光谷黄冈科技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总体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位于沿江路东南、黄冈大道以东,三台河以西,鄂黄高速、高新大道、黄州大道东北,黄婆汊路以北区域。共建期限50年。光谷黄冈科技园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品牌和产业发展优势,结合黄冈市区资源和产业基础,发挥黄冈市交通区位优势,主要发展智能制造、光电子、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科技研发孵化和现代服务业。双方共同成立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实行全面管理,全权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招商等事务。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经黄冈市人民政府依法授权享有黄冈市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在园区内设立政务服务中心,行使相对独立审批权,履行市级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的审批权限,所有审批不出园区。按照政府统筹、市场导向原则,双方依法成立园区建投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5亿元,甲、乙双方按照80%:20%的比例出资,甲方出资人为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乙方出资人为黄冈高新区管委会。园区建投公司主要负责人由甲方推荐,其余人员由双方按公司章程协商委派。公司享有土地一级开发权限,负责园区土地前期收储工作。黄冈市人民政府根据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园区内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落实并负责依法按土地出让方式向建投公司提供不少于4000亩商住用地。根据合同协议,园区内实现的所有财政收入(土地、税收、非税等各项财政收入)缴入乙方金库,财政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及土地净收益全部用于园区开发平衡及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并共同争取省级留成部分,全额结算给园区等,共建模式园区共有5家,见表1。

    1.2.2品牌共享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外地园区借助武汉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在当地原有的园区基础上,加挂牌子,利用武汉品牌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不单独设立共建园区。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咸宁产业园、中国光谷·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华山工业园,以及光谷生物城十堰、荆门、天门、仙桃、黄石、黄冈、宜昌、沙洋等8个分园。2016年2月24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咸宁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中国光谷·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并进行授牌。根据战略合作协议,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咸宁高新区加挂“中国光谷·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铭牌,与咸宁高新区建立信息共享及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产业支持机制、园区共建机制、高层次人才及干部交流机制等,在规划编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咸宁高新区进行帮扶和引导。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本着优势互补、合理对接、市场主导、合作共赢的原则,以两地共建中国光谷·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抓手,逐步实现“同区同规、项目互动、产业互联、信息互通”,推动咸宁产业发展,助力咸宁高新区做大做强。按此做法,东湖高新已在宜昌、黄石、咸宁、孝感、黄冈等地建立了30多个“园外园”。

    2“飞地经济”模式对推动武汉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意义

    资料显示,武汉在全省经济中的份额加重虽然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说明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武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武汉市政府更希望二龙戏珠、三足鼎立、四面开花、五谷丰登。因此,充分地发挥好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功能,加快武汉大都市区发展,促进武汉与兄弟地区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成为当务之急,而发展“飞地经济”是解决这一当务之急的最有效途径。

    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来看,武汉也很有必要通过发展“飞地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疏导产业功能,这对产业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1“飞地经济”模式有利于武汉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创新发展

    利用“飞地经济”模式,建立“飞地经济”园区,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和集群化发展水平,对提升武汉大都市区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飞地经济”模式有利于武汉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

    纵观武汉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当前呈现出单极发展、腹地薄弱的现状,区域发展亟待进一步平衡与带动。利用“飞地经济”模式,建立契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飞地经济”园区,有助于武汉大都市区产业的良性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3“飞地经济”模式有利于武汉大都市区产业布局的绿色发展

    为了加快武汉大都市区内经济发展,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区域内各市县在土地供应、融资、税收等方面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不少地方政府不管当地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引进“两高一资”企业,造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恶性招商竞争,此等做法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进而影响武汉市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的绿色发展。利用“飞地经济”模式,建立“飞地经济”园区,既可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能,也可以减轻分散式的竞争性招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武汉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的绿色发展。

    2.4“飞地经济”模式有利于武汉大都市区产业布局的开放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必然要求建立开放的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允许劳动力、信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要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打破市场分割状态。利用“飞地经济”模式,建立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合作的“飞地经济”园区,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经济协作,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产业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2.5“飞地经济”模式有利于武汉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共享发展

    由于武汉大都市区存在严重的“一城独大”的突出问题,造成区域内发展极不均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武汉大都市区贫困地区的区位条件差、产业基础不好、优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产业发展落后,这是贫困人口比例高的主要原因。扶贫脱贫需要财政支持,而產业欠发达导致当地政府财力不足。从长远来看,只依靠输血式的捐助扶贫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在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好的地区合建飞地经济园区,然后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参与税收分成,增强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扶贫能力,并让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进入“飞地经济”园区就业,这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效模式。

    武汉市政府积极推进武汉大都市区“飞地经济”合作,有力推动了武汉产业链、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武汉大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倩.“飞地经济”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J].公共管理研究,2017(5):40-47.

    [2]王冰.淄博市发展“飞地经济”实证研究[J].资政参考,2015(6):117-123.

    [3]蒙媛,王婉,王发莉.基于互利共赢下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24):9-10.

    [4]曾贵,徐运保.推动湖南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飞地经济”模式研究[J].商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8(3):1-7.

    [5]连莲,叶旭廷.京津翼协调发展中“飞地”经济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5):146-15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