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问政类电视节目的样态变化及传播效能 |
范文 | 张嘉为 摘要:武汉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电视问政》栏目,已经成为政府联系市民的桥梁。本文通过对《电视问政》依托广播电视为媒介,搭建一座政府职能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桥梁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为更好提高电视问政的效能,必须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推进电视问政和媒体监督的样态变化及传播效能的提高。 关键词:媒体技术;电视问政;媒体监督;效能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体技术的发展,4G连线、满意度测评、微博互动等新媒体的涌现,令电视这样的强势媒体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传播手段,其传播效能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逐步向着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舆论监督方向变化。省市级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坚力量,不仅承担着区域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与互联网、自媒体竞争的前沿阵地。 由武汉广播电视台首创的《电视问政》系列,依托广播电视为媒介,搭建了一座政府职能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它经历了哪些样态上的变化,对城市发展和作风建设有哪些促进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的“前世今生” 随着新收视群体80、90后乃至00后的崛起,广播电视做什么?做给谁看?成为很多媒体人的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电视问政》又如何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舆论焦点,问政内容不仅涉及有市政建设、基层作风、人民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而且百姓愁什么、怨什么、盼什么,职能部门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要做什么,都在问政大平台上得以时实的反馈。 2005年5月12日,武汉市纪委、市纠风办与武汉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访谈类节目《行风连线》开播,以广播直播的方式,邀请职能部门负责人到电台直播间,接听市民百姓打进的热线电话,解答相关咨询和投诉,由此开了问政的先河。2007年问政开始植入电视媒体,举办了特别电视节目《职能部门领导与行评代表、市民面对面》。充分发挥电视优势,形成了电视问政“对话、互动、点评”三位一体的基本范型。2008年,电视台《行风面对面》进一步引入“现场办公”并采制“局长体验”环节。首次设立观众访谈区,由主持人、嘉宾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形成场内场外相结合。2009年,通过策划特别节目《区长、百姓面对面》,将社区与演播厅现场办公、访与谈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问政的影响力。2010年5月,《行风连线》5周年特别节目履行承诺关注民生,以电视直播的模式,将49个政府部门、行业的负责人与市民代表面对面,同议政风行风建设,共话百姓民生权益。《电视问政》的模版化、精准化样态正式确立。 随着2011年调查报告《武汉市投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所揭示出武汉经济发展背后的隐忧,行政、法制、财税、金融、人文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市委、市政府掀起了“问责风暴”并实施“治庸计划”,市直14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开向社会做出了“十个突出问题”整改承诺,在市委、市纪委领导支持下,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栏目首次明确将一年一度的“特别节目”命名为《电视问政》。至此,《电视问政》这一富有武汉特色的“问政”方式已经成为新闻监督的重要手段。到2012年,为充分利用《电视问政》这个平台,市委有关方面领导决定将以往每年一次的《电视问政》节目扩充到上、下半年各举行一次,进一步放大其品牌效应,使栏目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均得到提升。 2《电视问政》的核心一“看、问、评”三位一体 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其主要操作方式为:一是选择一批典型案例,并制作成新闻短片,邀请当事人到直播现场与职能部门领导面对面,并请行评代表进行点评;二是邀请市民代表到直播现场,或场外观众以热线电话的方式向嘉宾提问;三是将电台直播车开进社区,现场连线直播。通过场内与场外、活动与节目的有机契合,让百姓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在连续播出的7年的时间里,虽然每年都有着不同的主题,但节目的形态和样式一直沿用着“三位一体”的设计,确立了以新闻短片+市民领导面对面+代表点评这三个层面为主体的播出样式。即每场都有一个分主题,每个分主题都会播出2~3个具体的问题短片,以简洁明了的电视语言,把发现的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讨论和问责。最后由专家学者进行综合评点。这种形式使得问题得以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节省了介绍事件背景的时间,强化了“问”的作用,并且一定程度地控制了直播节目的不确定性。 在7年不断地探索中,武汉电视台对《电视问政》节目的互动性和表达效果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不仅从主持人环节强化了和各单位负责人面对面的“交锋”,还提供了满意度测评、3G/4G直播连线、微博互动、他山之石、市民心声等种类多样、贴合时代变化的额外环节,使得整个节目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时间中,既能紧扣主题,也让观众眼前一亮,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观众参与度,使得观众们不仅能参与到问政中来,在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还进行深入的思考。 除了固定的节目环节设计以外,直播样态下的主持人与官员互动,直播连线也是电视问政不同于一般节目的亮点之一。以2017下半年武汉电视问政第一场:“治理基层作风”为例。短片《高架桥变成了“盘丝洞”》,面对高架桥管线杂乱、上报协调平台多日无下文这个问题,主持人问“协调平台,协调来协调去,怎么反而不协调了呢?”,着实令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通过揭示同一个问题的两次不同地点的4G直播连线,经过现场对比,各区对高架桥管线的不同做法,各区领导“较劲”、比“实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管理能力的竞争,通过主持人细数城市治理问题,如“渣土山”“扬尘污染”“非法代办”等等都是往期问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而揭示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凸出了“人”才是問政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随后的各区满意度测评中,张显了促进作风改变的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强化作风建设、优化考核机制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7年下半年的武汉《电视问政》,人民网、凤凰网、凤凰手机客户端、斗鱼直播等网络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收看网友达282.92万人次,858744人次参与场外满意度测评,各媒体传播量倍增证明了《电视问政》的影响力,也激发了新媒体环境下观众们参与社会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 3进入新时代,问政类电视节目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给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把握新闻舆论的导向成为问政类电视节目面临的新挑战。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在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时他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不可否认的是,电视观众中间随着80后、90后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视听用户呈现出年轻化、娱乐化的趋向,他们正在成为更具活力的社会活动群体。他们的关注点不仅是个人的衣食住行,个人职业发展、企业招聘,而且也关心社会发展和行政问责等等敏感问题。 那么,在网络时代电视问政样态应该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一是应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是每个电视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而且要创新和改进电视宣传的手段和方式,充分运用电视传播直观、范围广的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把握好引导舆论的时、度、效,使舆论的空间越来越清朗,这是电视工作者应有责任和使命担当。电视问政内容上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应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电视问政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电视工作者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电视传播样态变化朝着创新发展和多维度方向发展。 4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趋势 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庞大冗杂的社会信息流成为人们每天都必须查看的内容,但这也带来了人们对于深度调查、社会监督、正确舆论导向的渴望。电视问政节目承载了广大市民群众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期盼,也是各单位各部门检验落实、追责治庸、贴近民生的良好渠道,节目编导的思维方式,不仅需要对传统的“三位一体”设计不断完善和改进,而且要求有更多新技术和新表述加入进来,这样电视问政自身才能得以不断发展。 如今,《问政》节目在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之间搭建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从短平快的节目节奏到如此巨大的用户体量,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媒体环境的缩影,即以省市级主流媒体为平台,搭建广泛的信息流的社会监督反馈系统,对于当前纠正四风问题、解决治理疲态、强化舆论引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电视问政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电视问政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和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舆论监督工具。 总之,电视问政节目是一个优秀的媒体平台,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有政治家办媒体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這个根本问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让自己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