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经济转型期的非政府组织治理问题文献综述 |
范文 | 胡波 摘要:以经济转轨时期的非政府组织现存问题以及治理现状为研究对象,吸收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综合多学科的成果,融合各种研究方法产生的相关文献,本文评述了当前学术界对于非政府组织内部治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探索领域。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治理;理论基础;综述 中图分类号:D 6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数百年的人类经济活动中,政府系统和市场机制一直是控制并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力量。然而,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步伐逐渐放慢的同时,“市场失灵”现象频发,政府管理受到“公共管理危机”严峻挑战。政府和市场的经济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置疑。60年代之后,一场影响深远的“全球结社革命”席卷欧美等国,非政府组织(NGO)吸引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并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7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甚至比过去50年的总和还要多( Kramer et al,1993)。NGO之所以受到如此热捧,是因为它被视为政府和市场之外、能够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任的第三种力量。正是NGO兼具经济功能并能担当社会责任,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大多围绕NGO存在的理论基础,政府、社会与NGO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就目前来看,深入地考察NGO治理问题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尽管如此,现有的研究文献将会为我们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构建未来研究框架。 1 国外研究 西方学术界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系统的NGO研究文献。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1 N G O存在的理论基础 学者们通过探讨NGO和政府、市场三种制度差异,进而论证NGO存在的必要性。例如,Weisbrod (1974)注意到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一定局限性,进而提出“政府失灵”理论(government failure theory)。他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行为实质上是政治决策的产物,倾向于反映“中位选民”的偏好,而事实上的社会公众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于是社会出现大量未能满足切身利益需求的选民群体,由此产生社会对政府以外的公共物品提供者的需求。Hansmann (1980)市场角度提出了“合约失灵”理论(contract failure theory)。他观察到市场中普遍存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仅凭借市场机制本身无法防范厂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最优合约难以形成,因而,市场存在“合约失灵”问题。由于NGO不同于营利性的厂商,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而降低了其机会主义行事的风险,因此,NGO可信度更高,有助于达成最优合约。 1.2建立NGO与其环境的联系 尽管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解释NGO存在必要性具有开创性,但并没有将NGO与其所处环境联系起来。如果NGO脱离政府支持,隔绝于市场之外,NGO只会一事无成。Salamon (1981)的研究弥补了这一漏洞。他认为,尽管NGO能够发挥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补充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诸如“搭便车”“家长式作风”“慈善业余化”以及“慈善特殊化”等,由此他提出了NGO存在“志愿失灵”(voluntaryfailure),并进而论证了NGO与政府建立伙伴关系的必要性。Jennifer和Derick( 2002)注意到NGO的政治角色。他们认为,对政府NGO关系的考察不仅要关注服务问题,而且要包括公平问题。基于此,政府NGO关系可以被看作是对政治失灵做出反应的结果,由此提出了“政治失灵”理论(politicalfailure)或政策失灵(policy failure)。 1.3 N G O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模型 下述学者进一步地深入分析NGO与政府之间究竟应当建立、发展何种关系,并建立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Wuthnow( 1991)的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相互依存理论。他认为,政府、市场和NGO之间存在着频繁的互动和交换关系,包括合作与竞争、资源交换等。当不同部门提供类似服务时,彼此存在竞争关系;当集中资源共同解决问题时,彼此存在合作关系。但是,这一理论将NGO与政府关系简单化为两种关系,显然过于片面。Gidron、Kramer和Salamon (1992)认为,不同部门所福利活动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务的融资和授权;二是服务的实际配送。他们以这两种要素为核心,提出了政府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合作模式以及NGO支配模式这四种政府NGO关系的基本模式。Coston (1998)并没有严格界定NGO与政府的關系模式,而是建立一个由八种关系模式组成的连续谱。随着政府对制度多元化由反对向接受转变,政府与NGO的关系依次为压制、敌对、竞争、合约、第三方治理、协作、互补和合作等模式。Najam( 2000)认为政府NGO可以在不同社会层面上同存,它们的关系为四种:合作型、冲突型、互补型、吸收型关系。Young(2002)也持类似观点。他通过回顾美国历史,认为政府NGO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补充、互补和抗衡模式。 综上可见,西方学者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建立了不同的关系模式。通过概括,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NGO与政府的关系主要包括:对立、中性和合作。 2 中国主题和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有关NGO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社会学、经济学学科领域,大多侧重于介绍西方理论以及解释中国现象,关注焦点包括:NGO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途径等课题。 2.1公民社会和法团主义的研究 一些学者借鉴西方理论,从社团视角考察中国NGO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并形成了公民社会和法团主义两大理论模式。1992年,邓正来和景跃进较早地提出了在中国构建公民社会。还有部分学者延续该模式,通过实证考察,认为中国出现了尚未成熟的公民社会( Chanand Qiu,1998;White,1993;He,1997;Forl1C,1997)。由于公民社会理论更多强调社会自治,这一模式显然并不适用于分析“大政府、小社会”中国现实。于是,一些学者从法团主义出发,以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和妇联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社会团体在政治体质中的作用( Person,1994;Unger andChan,1995)。尽管中国存在强势政府,但是政府与社会并非严格对立。NGO不仅依附于政府,其与政府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交织和影响。因此,法团主义只能部分的解释中国现象。 2.2 N G O与政府互动关系的研究 由于公民社会和法团主义解释力一定局限,某些学者另辟蹊径,以半官方的NGO为研究对象,考察社团与国家之间究竟如何互动。例如,Foster( 2001)发现,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存在相互渗透,并非传统意识中的国家控制社会。甘阳( 1991)指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绝非是时下许多人所片面强调的那种简单对立以至对抗的关系”,相反的是,它所要建立的正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赵秀梅(2004)则通过研究NGO如何影响政府策略,认为中国NGO与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互动区域。 2.3个案研究 上述研究思路多数是借鉴西方理论,将其解释中国的NGO现象。由于中国政治、法律、文化环境迥异于西方社会,西方NGO理论可能会“水土不服”。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大量的实证性个案研究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西方理论的不足。例如,康晓光关于希望工程的研究(1997-1999);王名等人对新时期民间NGO基本情况的调研(1999-2001);余晖等关于行业社会的研究(2002);徐永光主编的《第三部门研究丛书》;张静关于法团主义的介绍及其与多元主义的分歧等等,均提供了NGO研究的重要本土资源。 2.4有关NGO治理的研究 NGO治理问题在国内仍然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表现为其他科学介入不够,直接针对NGO治理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甚少。 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社会学科活跃在NGO问题的研究舞台,其他学科普遍介入不够。这一局面直至近年才得以打破。例如,黎军(2002)首次从行政法的视角分析了行业组织在行政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鲁篱(2003)基于经济法学理论,深入考察行业协会的自治权问题。由于作者侧重于法学视角,研究重点在于解析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本身。对于我国NGO自治现状、实现路径等方面不够具体和深入。这种侧重于法学视角的研究仅增加了法学研究的边际贡献。与社会学对NGO如火如荼的研究现状以及法学初露端倪的研究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学领域关于NGO问题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研究成果亦是屈指可数。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管理学领域仅有宋胜菊、刘学华(2006)考察了NGO内部治理问题。他们以妇基会“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该项目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 从整体上看,关于中国NGO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利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现象的阶段。由于中西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存在巨大差别,纯粹的西方理论模型对于我国NGO问题的解释力度有限,国内学者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发掘、培养适用于本土研究的理论模式。另外,在研究学科和研究视野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管理学等实用性学科的介入力度不够。因此,后续的研究者需要在NGO应用研究方面继续深入,开创新的研究层面。 3研究述评 尽管国内学者紧随西方先进理论的步伐,加快了本土研究的脚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总体上来看,国内研究仍然存在种种不足。 3.1研究层面较为单一 我国当前对于NGO的宏观研究充分,但对于NGO的内部相关研究却严重不足,这显然与单一学科的研究现状有关。NGO受到诸如社会学、法学等宏观学科的广泛关注,却并没有微观学科如管理学等支撑。从西方国家的研究趋势来看,多学科研究以及交叉研究是NGO未来研究的大趋势。因此,国内学者应当对此有所准备和回应,跨学科的研究势在必行。 3.2 NG O内部治理问题未能得到应有重视 近年来,部分NGO内部治理混乱现象频频出现,甚至爆发数宗震惊社会的大案要案。这一事实显然与NGO的公益性背道而驰。理论界加强有关NGO内部治理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管理学领域的学者亦有责任承担这一任务。实体内部治理问题历来是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尤其是在安然事件之后,公众公司治理问题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致力于治理问题学者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忽视了NGO的治理问题。因此,在社会学等领域难以解决的NGO治理问题,也并没有得到管理理论应有的关注。 3.3 N G O治理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普遍认为,我国NGO存在社会地位的依附性、参与度较低以及内部管理混乱等缺陷。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竞争结构对其行为活动产生影响,既定的行为活动必然引致相应的市场绩效。这一理论同样也适用于解释我国NGO现状及其相关问题。NGO与政府的关系是决定其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中的NGO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馈活动和反映行为,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社会绩效。从系统论角度来看,NGO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属于社会的宏观治理层面,而NGO内部治理问题则属于微观治理层面,NGO本身作为一个系统还存在系统内外沟通和交流的问题。可见,NGO的治理问题需要建立在一个系统治理观之上。因此,无论从理论基础层面还是就方法论角度而言,NGO治理问题都是一个需要深度挖掘的新领域。 综上所述,当NGO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之际,众多學科及学者对这一主题倾注大量的研究热情,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管理学对此领域的忽视,而管理学本应是NGO相关管理问题的主要力量之一。无论是从实践意义,还是从理论意义来看,NGO治理问题均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为了弥补管理学未能与相关学科开展交叉研究的缺憾,更是为了提升和完善我国NGO理论研究的现状,未来研究可以立足管理学,广泛借鉴、吸收并融汇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我国NGO治理问题给予深入全面的阐释。 参考文献: [1]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里贾纳.C.赫兹琳杰等.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3]萧新煌主编.非营利部门组织与运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00. [4]陈晓春.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探析[C].中国管理科学,2001- 10- 01. [5]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 (8):30-43. [7]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贾西津.透视中国公民社会的治理机制[J].中国审计,2003 (18):11- 14. [9]于东智.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林.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M].台北:洪叶出版社,2004. [11]A nthony G iddens, The C onstof Socie ty:O utimne ofthe theo ry of5 tru c nl ratio n.B e rke ley:U niv e rsityofC alifo rnia P ress, 1984 [12]C arver,J.Boards that m ake ad iffe rence:a N ew de sign fo r lead e rsh ipin no np ro nt and pu blic o rgan izatio n S.San F rancisco: Jo ssey-B ass ,1997. [13]D ru cke r,P.F.L e sso n s fo r su ccessfulno n—profit gove rnan ce.N on-p rofitM anagem ent& Leadership,1990. [14]G ibeh an,M.&G eh an. Safega rd ing theN onprofitAgency:The of the BoardofD irecto rs in R isk M anagem ent.InN.E h rlich-F in kle stein R.5 ch im m er(ed s.)1999. [15]M iriam W ood.N o n pro fit B oard sand Lead e rship,Jo ssey-B assa W ileyC om pany, 1997. [16]Sa Lam o n.L.M.&A nhe ie r,H.K,D efin ingthe N onprofit Sector. London: St.M artin's,199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中华女子学院校级重大课题(K Y 2016- 01002)“中国慈善组织审计质量现状研究”;2017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专项“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基金会内部监督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