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紧凑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 |
范文 | 冒慧娴 摘要:建设紧凑型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环境则是紧凑型城市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紧凑型城市中的绿地系统规划理应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阐述了紧凑型城市的内涵及核心理念,分析构建紧凑型城市绿地的意义,并对紧凑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紧凑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紧凑型城市;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T U 985.1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疯狂的无序蔓延之后,城市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中:土地资源的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多地少的尴尬使得中国的人均土地资源不能承受美国式的郊区化。此外,党的十九大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生态环境被放到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城市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发展诉求下,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被不断提及: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利用土地资源,用精致的发展方式代替无序蔓延,以此实现城市空间规模、功能以及结构上的紧凑高效并保障人们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就是紧凑型城市。而紧凑型城市中的绿地系统规划也成為了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难题的一大重要举措。 1 紧凑型城市内涵及其核心理念 “紧凑型城市”即密度更高的城市,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交通设施和市政服务、更多的公共空间,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紧凑型城市的建设,可以抑制城市过度扩张以及土地无节制使用的乱象,营造自然宜居的城市,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97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丹齐格和萨蒂共同合作的《紧凑型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正式出版,“紧凑型城市”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并通过相关研究证实了该理论的科学性。1990年,欧共体委员会在《城市环境绿皮书》中首次提出城市应回归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紧凑型城市”形态,即“高密度的、功能混用的城市形态”,以此实现土地使用的整合化和紧凑化,并将其作为“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途径”。 紧凑型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其城市规划中,核心理念就是“紧凑”,“紧凑的土地利用”“紧凑的交通网络”以及“紧凑的街区”则可以称之为紧凑型城市核心理念的具体阐述。“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往往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及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与之相反的是,紧凑型城市将节约城市用地放置于首位,通过节约和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了支撑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在有限的城市区域内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紧凑的大容量的交通网络也同样需要重视。紧凑型城市强调“公交优先,紧凑集中”的理念,构建以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为导向的城市交通系统。在城市中,街区是城市生活的载体,是城市文明最经得起考验的空间形态;小街巷往往能给人民和城市带来别样的魅力。因此,紧凑型城市倡导编织密度足够高的支路路网,并适当布局主干路和快速路,满足快速通行的交通需求。 2构建紧凑型城市绿地的意义 紧凑型城市是一种针对城市无序蔓延问题而提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主张实施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战略,以此达成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致发展的预期目标。与其他城市模式不同,紧凑型城市的土地使用十分紧凑化与整合化,具有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利用以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的土地资源紧缺。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景观,还能够满足居民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更高需求,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打造真正的宜居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缺少了绿地系统的紧凑型城市势必是难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在本就高度集约使用的土地上,如果没有绿地的大面积覆盖,生态环境的恶化将持续,有加剧环境崩坏的可能性,导致各类疾病的发展和死亡率的增高,并负面催生城市居民逃离城市。因此,在规划紧凑型城市时,必然要将城市绿地放在首要位置,保证绿地的面积。 在紧凑型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完全可以通过发掘土地空间资源的方式,在不侵占城市其他用地的基础上,保证城市绿地的充足面积。 3 日本六本木城市案例分析与探究 3.1六本木新城简介 六本木新城,建成于2003年,位于日本东京闹区内的六本木。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六本木房屋受损严重,居民自主搭建了一栋栋旧式木造屋来居住,由于人数众多以及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木造屋排列密集且混乱,进而导致了道路的狭窄,甚至催生了特殊行业的发展。此外,为了增强东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吸引力,日本政府试图把东京建成一个城市功能集中、环境美好且具有国际性综合场所的城市。不仅要使城市居民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还要缩短通勤路程,使得往返于东京市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人们更高效地工作并获得更多的私人时间。因此,东京的改造计划因此而诞生。 位于东京闹市区的六本木成为了首批的改造地区。六本木新城占地面积接近120000平方米,耗资170亿人民币,集中了大量的高级酒店、高档住宅公寓以及各类时尚名店等,堪称东京未来理想风貌的一个缩影。改建后的六本木新城充分迎合城市和居民的需求,在旧城的基础上改造成为一座新型的紧凑型城市,并代表了当时日本城区改建的最高水平,因而被誉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 六本木新城长期以来一直是当代紧凑型城市的代表之一。因此,选取六本木新城作为研究对象,并研究其城市绿地规划模式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3.2六本木新城绿地规划模式的特色 由于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建筑密集,六本木新城建设之初就明确要其将建设成为一个新的紧凑型城市。在规划土地用途、利用土地资源时,新城并没有因为城市土地面积的有限而忽视了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而是利用城市立面的空间优势,对小区块的土地进行整合重组、再利用高强度开发,以此实现配套设施的有机整合。在六本木新城内,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其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并不过分,也正因为此,六本木新城的绿地规划显得格外巧妙。城市规划的中心仍然是商业建筑,但也配套了极具特色的景观设计,即用绿地装点建筑。 3.2.1注重绿地所在区域的复合性功能 当下的人们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日益提高,诸如花园以及广场等共享的绿地空间因此成为了新的公共休闲场所。基于此,六本木新城的商业综合体在诞生之初就预留了足够的公共空间平台,以庭院的形式为居民们创造了交流的场所,并且让他们在交谈中感受到公共空间的便利与城市绿地布局的精巧。 此外,绿地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与商业综合体结合在一起,共同支配现有的空间。通过高楼之间园林步道的建立,六本木新城实现了对整个空间的串通与最大化的利用,城市高楼的屋顶庭院由此而相互连接起来,承担起了绿化城市环境的责任。据相关资料显示,近40%的绿地都围绕于每幢高楼外围,闲散的庭院休息区之间依靠每层种植的植物而连接在一起,真正地将城市综合体的垂直花园的构想付诸于实践。位于高楼楼顶的屋顶庭院种植着各类植物,凭借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而成为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公园。每到收获季节,政府会邀请六本木新城居民共同参与劳动,这样的方式能带给大家良好的种植体验,同时促进了邻里关系,也降低了楼顶的温度,达到了绿地设计的最初目的。复合化、集约化的绿地布局使得市民可以在步行范围内享受城市生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的出行困难,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3.2.2关注绿地空间的艺术风尚 六本木新城最为突出的四个元素就是“住宅、商业、文化、设计”,其中文化艺术更多地表现在绿地设计上。建成后的新城兼顾了绿地与文化艺术,强调绿地规划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打造城市美感;满足了人们多功能需求的同时,也给居民提供了美的享受,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绿地城”与“艺术城”。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六本木新城保留了四成以上的原先的水系和绿地,对其精心修建与重新规划,建成了大量各具特色的公园。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基于工程的需要以及对绿地的保护理念,暂时移走了一部分古树与绿植,新城落成之后这些古树与绿植又重新被送回原地,装点城市中心。此外,六本木新城还整合了周边的公园和广场空间,重新修建了许多的艺术类绿地公园,增加了城市绿地的面积。以著名的日式造景庭园毛利庭园为例,整个庭园是毛利藩宅邸遗址中庭园的复原,呈现出强烈的江户时代武士庭园风格,精致的绿地设计为民众提供了一处观景圣地。 4紧凑型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 六本木新城作为紧凑型城市所采取的绿地规划政策值得其他城市的借鉴与思考。如何融合与协调绿地与其他建筑,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绿地,如何将城市文化艺术传统与绿地相结合,这些都是紧凑型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4.1完善顶层设计 截至2018年底,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虽然国土绿化行动取得了大规模推进与明显成果,但仍与联合国提出的60平方米的最佳人居环境标准有较大差距,也难以与高品质的紧凑型城市相匹配。因此,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在这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城镇生态建设滞后,城市生态承载力不足,生态空间缺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了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从统筹角度考虑,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制定城市绿地总体规划,改变城市用地控制。 在紧凑型城市的绿地规划实践中,紧凑的城市形态和紧凑的城市规划可能会导致绿地空间被进一步侵占。紧凑型城市的土地往往是有限的,部分城市会出于经济利益的诱惑以及其他因素,选择牺牲绿地面积而将其改成工业用地、商服用地或者住宅用地。这样的传统思想难以纠正且长期存在。“规划先行”不代表着绿地规划的完成,在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偷工减料”的规划走样情况,美其名日“因地制宜”,却往往演化成了一种“偷懒”行为。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也必须同期跟上,并在规划中确定“绿地红线”,明确责任到人,真正地用制度将“权利”关到笼子里。因此,只有在做好规划的同时,完成制度的全面配套,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科学合理地建设城市绿地,控制城市用地,有各项制度的配合才能有效。 4.2设置城市绿带 在编制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紧凑型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可以从发掘空间资源来入手。城市绿带的设置不仅能够加密城市己建成区域的绿地面积,还能起到景观美化等作用,增强紧凑型城市的绿地系统的设计感。 早在经典的“田园城市”理论中,霍华德就已经明确提出了环城绿化隔离这一概念。在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理论中,利用农田环抱城市的根本目的是限制城市的无限蔓延,在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的边缘有序地发展。学术界目前对“城市绿带具体指城市周围可见的绿色植被带,是城市廊道中的一种。”的观点持普遍赞同的态度。在当下,城市绿带被各国不同类型的城市接受与广泛应用。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城市绿化带占地空间小,既可以将城市与自然生态相互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又能够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张,保障紧凑型城市格局的科学合理性。此外,我国的一些北方城市长期遭受沙塵暴的影响,在建设紧凑型城市时也难免被其困扰,城市绿化带能够有效地阻拦沙尘暴对城市的冲击,缓解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4.3拓宽道路绿地 随着城市的建立和城市交通的形成,交通空间产生,道路也因此而不断地发展起来。由于时间的不同,不同地点的城市所规划布局的道路绿化都各不相同,使得市民形成了各具差异的审美意识与生活习惯,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城市人文环境。可以说,道路是城市的主心骨。 紧凑型城市中,每块土地都格外珍贵。如何在保证绿地面积与工业用地、商服用地等的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呢?在交通网络紧凑,路网密布的情况下,使用绿化带拓宽城市道路绿地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措施。与其突兀地用挡板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分离,不如在道路与道路之间的分离带内种上绿植,发展道路绿地。 进行城市道路绿地的建设,一方面能利用绿色植物所拥有的除塵、杀菌、吸收有害物质以及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有效降低噪音与调节局部范围的小气候,另一方面还能够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降低噪音与尘埃,创造一个更加洁净的城市生活环境。除此以外,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地区建设道路绿地,还能够巧妙地划分交通路线,隔离开不同功能的交通道路,并且与绿地之间建成一个整体,美化街景、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时也能够增强行进者的距离感,同时发挥其诱导事先、维护道路安全与交通秩序的作用。 4.4立体绿化开发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城市立体绿化的定义为:利用城市不同的立地条件,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的各种技术手段,选择各类适宜植物,栽植于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用植物向空间发展的绿化方式。在紧凑型城市中,土地本就寸土寸金,而大量的产业和住宅占据了城市绝大部分土地,因此可以用来美化环境的空间越来越小,大面积的平面绿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想。因此,紧凑型城市的绿化从过去的平面开始向立面发展,在立面绿化只需要传统绿化方式的一半面积甚至更少,所达到的景观效果却几乎一致,极大程度上节约了土地,并让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当城市土地难以挤占出更多的空间给绿地时,可以考虑将城市绿地从横向布局转换到纵向上,打造城市立体景观艺术。即城市立体绿化。立体绿化不仅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而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所谓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使其能覆盖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绿化方式,也就是说,利用除了地面以外的空间来进行绿化,比如墙面绿化、棚架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绿化数量,丰富城市绿化景观形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结束语 长期以来,人们下意识地认为“充足的绿地规划似乎一直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悖。”并将其作为了城市发展的“潜规则”。为了经济增速,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抛弃绿地的规划,在城市建成区大肆使用土地进行工业用地、商服用地以及住宅用地。直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以及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正常生活,阻碍了城市良性发展时,人们才意识到绿地的重要性,对绿地的诉求也逐渐增多。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种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建建设有限的情况下,绿地的增多必然会导致可开发建设用地的减少。不少城市最终处于城市运营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最终选择了牺牲绿地发展经济的模式。 然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的理念倡导下,这样传统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当下。紧凑型城市成为了现代城市共同追求的未来理想形态。紧凑型城市因为重视把握城市的环境,而被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实践中,紧凑型城市不能因为提高密度,建设紧凑的城市而牺牲城市的绿地为代价,而应该践行其理念,科学实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城市”。 参考文献: [1]王静文.紧凑城市绿地规划模式探讨[J].华中建筑,2011,29 (12): 131- 133. [2]袁志勇.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思考——以定南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低碳世界,2015 (32):5-6. [3]何绍顺.紧凑城市与公共绿地[J].中国城市林业,2010,8(4):17-19. [4]于立.关于紧凑型城市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7 (1):91-94. [5]小林,英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紧凑型城市[J].建筑与文化,2006 (4):24- 26. [6]周芳,紧凑型城市绿地规划模式探讨[J].绿色科技,2015(7):145-146. [7]史喜兵,杨巧云,等.郑州市立体绿化的现状及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3):108-111. [8]李文轩.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 9(2):123—124. [9]邓玉玲.论现代商业综合体配套景观的新模式——以六本木H ills为例[J].设计,2017 (11):146-147. [10]伍晓华,袁媛,赵会艳.城市道路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 (13):93. [11]黄小相.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与作用[J].广东建材,2007 (9):162- 16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