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课堂中的低头族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
范文 | 摘要: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高校课堂内的低头族现象,依据理性行为理论,从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学习行为决策信息以及学习行为决策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理性的学生会选择考前一周突击复习参加期末考试的学习行为方案,放弃课堂内长期认真学习的学习行为方案,从而造成了课堂内低头族现象。本文从学校制度、学生思想和老师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为改变课堂内低头族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關键词:课堂;低头族;学习行为;理性;决策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A 1 课堂低头族现象 自从手机普及,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出现低头族现象[1]。这一现象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存在[2]。这表现为老师在台上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看的津津有味。学生低头看的不是书,而是手机。低头族作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普遍行为表现,其本质是学生的心己不在课堂上了。课堂上的老师对学生的低头行为无可奈何。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对此现象只能视而不见,只管自己讲课,进入自言自语的境界。负责任的老师上课时会停下来、走下去,维持课堂纪律。老师一转身,继续讲课,学生就继续看手机。 2原因分析 要改变此现象,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中,就要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状况,即学生的行为决策。在此,运用理性行为理论对学生行为决策过程进行分析[3]。 高校学生已是成年人,其行为模式符合理性行为特征,即学生的理性行为以理性决策为前提,学生根据已有的决策信息作出最有利的行为决策,开展理性行为,以实现行为目标。 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活动是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行为目标可以分为两个:一是学生个体层面的知识水平提升,属于软性目标;二是学校层面的通过相关课程考核,属于硬性目标。从目前学业、毕业等学校管理制度以及家庭期望、就业竞争等方面看,通过课程考核顺利毕业成为学生学习的首要行为目标。如果课程考核不通过,意味着后续的补考、重修,甚至不能按时毕业。如果通过课程考核这一硬性学习目标无法实现,提升知识水平这一软性学习目标将失去现实意义。 从目前高校大多数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看,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4]。平时成绩通常由课堂考勤、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三部分构成。上课时学生只要到课堂来,就能得到考勤分。学生平时不缺勤,考勤分就得满分。个人作业通常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成果可以相互借鉴,这导致学生个人作业得分基本相同。小组作业通常也是由学生分组后完成,合作学习中更是存在搭便车现象,各小组成员均可得到相似的作业分数[5]。因此,学生的平时成绩一般相差不大。而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很大[6]。据调查,期末考试成绩通常占到课程总成绩的50~60%。同时,学生的卷面分差距较大,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可达30~60分。因此,唯一能拉开学生课程总成绩差距的是期末考试这一考核环节。因此,通过期末考试,是学生最重视的教学环节,成为学生的关键学习行为目标。 2.1通过考试的问题分析 学生能否通过考试,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度与老师所出试卷内容的难度之间的对比。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度由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包括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量与掌握持久度两个方面。掌握量是指学生所学习知识点的数量,这一因素取决于学生花费多长的时间,去学习了多大数量的不同知识点。学生所花费的时间越长、学习的知识面越广,学习到的知识点数量就越多,知识点掌握量就越大。知识点掌握持久度受学生的学习记忆方式影响[7]。学生学习知识点所采用的记忆方式决定了所掌握知识点的储存时间。记忆方式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长期记忆需要长时间内的高频率重复学习过程来形成。而短期记忆只需短时间内的低频率学习过程即可形成。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都可以记住大量的知识点,区别在于,长期记忆所掌握的知识点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而短期记忆所掌握的知识点只可保留较短的时间。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同,前者远远大于后者。因此,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方式属于学生自身可控的因素。 第二,老师所出试卷内容的难度由试卷的题量以及所考知识点本身的难度决定。老师在决定试卷题量时,要考虑考试时间的限制。题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题量太少,学生会过早交卷;题量太多,会出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题的情况。老师通过以往多次出卷考试后,会得出最佳的题量。因此,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会以老师的意志改变而有大幅度变动。最能决定试卷内容难度的是老师所考知识点的难度选择上。所考知识点的难度与老师期望的考试通过率直接相关。当老师期望的考试通过率低时,所考知识点的难度就大,最终导致考试内容的难度变高。否则就低。因此,老师所出试卷内容的难度属于老师自身主观可控的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能通过考试,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量、记忆方式,以及老师期望的考试通过率。 2.2学生学习行为决策信息分析 学生作为理性人,在决定采取何种学习行为方案时,会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学生所能选择的学习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该学习行为具有持续时间长(为期一个学期,大量精力投入。)频率高(每周若干次课)、掌握的知识量大(课本内所有知识点)、无针对性(所学知识点对考试内容没有直接的针对性)等特点。第二类是学生在考前突击学习,具有时间短(一周左右,少量精力投入。)频率低(一门考试复习一次即可)、掌握的知识点少(课本内部分知识点)、有针对性(复习的知识点来自老师划定的考试范围)等特点。两类学习方式中,前者在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上明显高于后者,而在实现通过考试这一学习行为目标上,两者差别不大。 第二,在老师期望的考试通过率上,可以通过实际通过率得到体现。据统计,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试通过率在80%以上,很多课程甚至达到100%的通过率。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会把课程通过率信息从高年级学生传递到低年级学生中,这就给低年级学生形成考试容易过,老师不抓人的一种判断。同时,大多数老师在期末考試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内,都会进行课程总复习,而复习内容与考试内容的相关度很高,通常会覆盖到考试内容的50%及以上。事实上大多数老师都不希望太多的学生不通过考试,以免后续补考出卷改卷录分等工作。 2.3学生学习行为决策分析 在掌握了以上两个关键决策信息后,学生在学习行为决策上的可选行为方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通过考试及格即可而不追求高分的学生,会选择期末考试前,认真听取老师的复习内容,然后进行一周左右的突击学习这一短期型学习行为方案。该方案被学生称为临时抱佛脚。从学生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错。第二类是以考试得高分力求拿奖学金的学生,为了拿高分,会选择课堂中长期认真听课学习这一长期型学习行为方案。目前高校奖学金制度限额确定奖学金获得人数,通常比例在20~30%左右,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是无法拿到奖学金的。同时据调查,高校学习奖学金金额普遍在300~1000元之间,对当前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导致以拿奖学金为目标的学生不会很多。 于是,大部分学生选择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的短期型学习行为方案。在当前的教学考核模式与奖学金制度下,理性的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低头族。 3对策 3.1学校制度层面 降低期末考试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增加每章一次的课堂小测试(建议测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把远期大考试分解为近期小测试,由结果式考核转变为过程式考核。同时增加奖学金覆盖面和力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认真学习获得奖励的良性激励。 3.2学生思想层面 老师取消考试前的复习环节,强调平时小测试的重要性,让学生打消临时抱佛脚的念头。宣传养成日常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不把通过考试作为最终学习目标。 3.3老师教学方法层面 运用教学软件辅助平台(对分易、雨课堂等),在课程某个章节教学结束后,立即进行课堂在线测试,限定测试时间和测试范围。测试完成后,马上反馈成绩和答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该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每次测试成绩对课程总成绩的贡献。 4结束语 通过学校制度、学生思想和老师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改变,使学生从以临时复习考试为目标转变为以时刻学习知识为目标,形成课前自主学、课堂认真学的学习行为模式,真正转变学习目的,实现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霞.青少年低头族现象解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 (12):74-76. [2]王高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低头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 (5):81-8 5. [3]何大安.行为理性主体及其决策的理论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 3(7) :5一l7. [4]郑娟娟,范迪,陆翔.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本的高校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 (29):104- 106. [5]田群艳.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及其防范[J].教学与管理,201 5(24):29- 31. [6]沈振华.关于高校学生成绩比重改革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5) : 116. [7]张锦坤,自学军,杨丽娴.记忆方式选择偏向与有效记忆[J].心理科学,2010 (5):1079-1083. 作者简介:陈亮(1976-),男,籍贯:浙江东阳,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