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打通城市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探索
范文

    摘要:社區是社会的单元细胞和稳定根基,立足社区自治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基于6个月亲身参与知音苑小区居委会工作的体会与感悟,阐述遇到的“堵点”,剖析原因,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社区自治:城市治理: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D 669.3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基层工作的特点、做法和成效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创新发展排头兵,社区治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出“上海模式”,近年来上海社区治理的主要成效有五个方面:工作合力基本形成、基层治理改革有序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持续加大、社区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群体化矛盾风险基本可控。但是,上海城市社区治理依然面临着难题,要着力破题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以绣花般的精神疏通治理“堵点”,回应百姓关切问题,体现人本理念、善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大数据技术支撑,解决治理顽症、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

    1.1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的根本属性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而且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长寿路街道知音苑更处于普陀区开放的最前沿,地处于静安、普陀、长宁三区交界处,社区目前呈现出社会治理的复杂化,服务需求多样化,参与群体多元化,管理对象多态化,社会发展法制化等一系列新特点,所以作为基层社区管理者、工作者,时刻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1.2 社会治理工作的整体困境

    当前,社区治理还普遍停留在政府主导阶段,社区自治的水平发展不均衡。老旧小区邻里之间都很熟悉,社区工作的开展和部署,往往以打“亲情牌”为主;新式小区的邻里之间较为陌生,外来流动人口和租赁住房人的比例高,社区人员组成结构复杂,住户多为上班族早出晚归,各项社区治理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高。

    1.3 社区治理工作的实际问题纷繁复杂

    长期以来,居委会在街道的领导下,承担了居民区大量的行政工作,组织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共治,成为联系政府和居民的良好纽带。笔者挂职期间,亲身感受到基层工作面临任务重,事务杂,人手少,群众反映问题多,居民群体结构复杂等诸多问题。所以客观上,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更高。知音苑地处于静安、长宁、普陀三区交界,居民经常会将邻区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来比较,这更加激励基层工作者要奋发有为,实现与普陀区区域定位相符合的跨越式发展。

    2 知音苑社区治理工作概述

    笔者挂职期间,积极参与知音苑社区治理工作,发现社区治理工作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尴尬局面,即居委会干部工作热情高涨,社区老党员、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而占大多数的居民议事程度不高,缺乏“社区属于居民”的公共精神,面对小区物业停车难、维修繁琐等问题,往往习惯性地等待政府给予解决,而自身参与社区治理的信心不足、意愿不强、效果期望不高。“沉默的大多数”给社区治理增加了难度。挂职期间,笔者有幸经历参与了小区业主委员会选举工作、居委会党组织选举工作、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新一届居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以大刀阔斧的改革求新精神,大力推进了小区治理工作引向深处,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

    2.1 推动了“智治楼组”创新项目

    楼组相对社区来说,是因地缘空间关系而形成更为微观的社会单元,正逐步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石,被看作社会建设的“末梢神经”。然而,楼组建设,面临不少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商品房小区人员结构复杂,文化多元,邻里融合困难;公共资源不足,矛盾纠纷难解;楼组自治有限,作用有待提高等。水岸名苑小区楼组在文明创建中表现非常突出,7单元楼组长率先垂范,每天检查楼道,楼道内无一件堆物,已经形成了自我管理楼道卫生状况的长效机制,营造楼组互帮互助的精神风貌,使得楼组自治建设能够有效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社区公共服务,共同打造楼组这一“邻里共同体”。

    2.2 健全了管理自治制度

    居委会辖区内的商品房小区都具有自己的物业公司,各小区都成立自治管理组织,以加强和规范商品房小区自治管理活动。而在售后公房小区,因为没有自己的物业公司,居委会协助小区安装了24小时闭路电视,保障了居民的安全,各小区之间还定期举行消防演习,来增强小区的安防能力。小区倡导“治安自治自管、家园共建共享”举措以来,治安环境日臻好转,居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充满着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3 扩大了社区志愿者队伍

    居委会依托党支部、妇联等组织网络,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会议、黑板报、橱窗、社区出版物、网络等渠道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最大限度地营造社会舆论环境,努力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现己以楼组党支部为单位组建了一支认真、负责、专业的志愿者团队,能真正延伸到群众深处。

    2.4 打造“本领过硬”的专业化社区干部队伍

    小区居委会注重建立健全社区干部培训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以规范管理为途径,不断拓展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由于社区工作的特殊性,社区工作者始终处于工作忙、负荷重的状态。居委会书记的关心关爱,温暖了社区干部的心,鼓励他们在社区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6个月的实习期,笔者也备受鼓舞,深知扎根社区基层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和极强的责任心,更要有敢于吃苦的奉献精神。

    3 加强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实践中,笔者认识到,散落在全市的各个居(村)民区是党员群众的聚集地,加强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工作,更要注重发挥党组织在地方的领导力,以及妇联、志愿者等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通城市基层社区工作“最后一公里”工作盲区,上海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把抓居(村)党建服务站点建设作为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举措。笔者结合挂职经历,提出以下建议:

    3.1 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社区自治体系

    城市社区是一个集“管治”“服务”与“自治”于一体的社会单元。要动员社区成员对居民区工作的全员性介入,都成为居民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工作者和成果共享者。具体来说,在参与途径组织建制上,要形成一个可以互为组合,互动互补的有效参与途径体系,包括团组式、岗位式、项目式、阵地式、主题式、议案式等多元化参与途径形式。此外,居民区“三会”制度(居民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一代理”制度,健全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日常参与机制。

    3.2 完善社区共治议题形成机制

    社区共治议题反映了社区居民切身的利益诉求,也对居民参与管理更具有吸引力,因此社区居民参与自治成功与否取决于社区共治议题形成机制的建立。除已有的和谐楼组、智治楼组外,可针对社区居民的情况,从居民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入手,先建立民间组织,形成价值共同体后,再在此平台上引入社区共治议题的选取,转到社区共治领域。

    3.3 搭建居民自治多媒体平台

    由于诸多客观原因的限制,社区居民自治离不开居委会的沟通协调。为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参与社区管理,居委会除保留传统的面对面沟通途径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通社区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市民云等现代信息沟通平台,畅通居民与居委会的沟通途径,使社区居民可以方便地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之中,也使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地了解居民的呼声和诉求。

    3.4 进一步发展居民区群团组织参与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日益推进,社区涌现出大批群众性社团组织,这些组织覆盖面广,群众喜闻乐见,是将“社会人”“社区人”再组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区自治的重要力量。从工作实践看,居民区群团组织可以包含治理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文化团队三个不同功能的层次,每个层次又有许多名目各异、工作和活动内容各有针对性的组织。当前居民区群团发展面临着新的方向,要特别注重发展更多适应社会新需求的组织和能吸引在职人员参加的新组织,打造更完善的自治参与途径。

    3.5 构建居民参与自治的激励机制

    通过社区群众自治,培养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民主素质,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功能。扩大社区居民参与,激活居民参与活力取决于社区公利与私利的融合。为了规避社区参与的“老面孔”,中青年白领匮乏,在社区议题决策时可多考虑这个群体的利益需求,有针对性设定预先选题。

    参考文献:

    [1]梁莹.困境中的社区“参与式民主”——基层政府信任与居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的困境之思[J].学海,2009 (3) :52-60.

    [2]彭惠青.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的时空变迁与内源性发展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 (3):135- 138.

    [3]李德,于洪生.城市社区无缝隙治理:特征、条件与实践路径——以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为例田.探索,2016 (1):134-139.

    [4]姜晓萍,衡霞.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湖南社会科学,2007 (1):24- 28.

    [5]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J].社会,2005 (5):78- 95.

    [6]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5):124-129.

    [7]夏晓丽.城市杜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8]苏琛子.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困境及其化解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 3.

    [9]焦莉莉,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动力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包头市5社区為个案研究[D].重庆大学,2007.

    [10]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11]周璇.我国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以H市新建住电E社 区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2]杨乐.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研究[D].郑州大学,2011.

    [13]孙清.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参与机制研究——以浦江镇社区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1 2.

    作者简介:张旭卿(1988-),男,汉族,籍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7级M 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