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凉山彝区NGO扶贫基于PDCA理论的思考 |
范文 | 摘要:NGO扶贫是政府扶贫的必要补充。到2015年底,凉山州还有11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是全国贫困最集中、贫困最多、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运用PDCA理论,结合凉山彝区关键环节与NGO实现过程,针对NGO组织架构与选择帮扶对象,提出了两方面思考。 关键词:凉山彝区;NGO扶贫;FDCA理论;组织架构;帮扶对象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据中国社会组织官网截至2019.1.2 ,入库全国社会组织数据共812,394个,其中民政部登记社会组织共2,304个[1],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据中国发展简报官网2018年12月21日统计,目前共4827个NGO机构,按涉及领域分类,教育、老人、能力建设、研究、支持、咨询、社工、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环境保护、残障、社区发展、三农与扶贫、企业社会责任、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文化、艺术、性别与劳工、外来务工、公共卫生、救灾、防艾、动物福利等领域[2]。始于20世纪末的NGO在我国的扶贫、环保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做出巨大贡献。 自政府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仍有部分地区未脱离贫困,而NGO参与贫困地区扶贫能突出自身的优点,部分弥补政府扶贫不足。 1 凉山彝区NGO扶贫 1.1 加强NGO与政府扶贫合作 NGO参与凉山彝区扶贫,与政府建立长效机制。政府需要宣传和传递扶贫政策,协助做好帮扶对象选择,在彝汉双语和办公环境提供便宜,落实NGO扶贫工作具体实施。跟踪、反馈、提高彝区农户参与度。咨询了解,甄选帮扶对象。协助善款、物资与义工工作。根据项目进度,PDCA理论可以解释为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考核)、A-Act(处理)。凉山彝区NGO扶贫采用PDCA循环,具有三个作用:采用计划、执行、检查和完善阶段性步骤;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进行日常事务管理,提高扶贫效率;主导教育、老人、社工、助残等方式,是政府扶贫的必要补充,有助于NGO组织扶贫工作的开展。 1.2 凉山彝区NGO扶贫实现过程 NGO组织架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计划阶段:设立帮扶人群,老弱病残孤,本地区普适还是有代表性的家庭、农户和儿童特例;涉及NGO的扶贫领域,筹集善款,捐赠衣物书包等物资;志愿者的义工服务;技能培养,礼品传递等。设立阶段性标志,是记录访谈、会议记录、专题新闻报道;运用及日常维护,设备添置,人员渠道等。执行阶段:可通过教育、老人、能力建设、研究、支持、咨询、社工、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环境保护、残障、三农与扶贫、社区发展、妇女儿童、救灾、公共卫生、防艾等领域等领域具体实施。检查阶段:一是组织内部检查,财务制度健全,原始记录齐全。原始记录按时间先后顺序归档,分别标注,包括文档、图片、视频等。二是政府部门监管,民政部门下设动态网站公示,信息公开透明,含图片、影音资料等。三是第三方机构检查,不能虚拟名目盗用慈善名义。四是网站公示。修正阶段:修正执行效果,是否落实到帮扶对象身上,总结存在的不足。 1.2.1 合理安排,规范运作 筹资过程和发放过程要规范化运作。筹资过程,目的明确,来源可靠,据实记录,办好资金、物资入账手续。合理途径宣传方式,不含虚假口号和以集资非法幌子,骗取钱财。 发放过程,宣传、普遍调查、重点收集、实施、总结执行。基层村委会推荐,通过公示与群众反映;重点农户走访实地调研基本情况,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发放有实有据,钱财物资有登记造册,有领用签字,有后续跟踪;通过网站有总体报导,有单个项目宣传,公之于众:接受帮扶对象,在网站上有显示。 1.2.2 实现“互联网+NGO”效果 政府部门对NGO涉及项目及时跟踪、指导、考核,并通过政府非营运机构作为第三方,通过媒体等方式(互联网、报刊、电台广播等),综合反映,达到“互联网+NGO”效果。做到公开透明及时,让公众知晓将要有哪些NGO项目,正在进行哪些項目,有哪些项目取得了何种效果;互动交流平台,需要帮扶对象发表实际状况,能够对NGO提出需求要求,留下联系方式,主动争取获得帮助;NGO可以根据需求状况,结合本来的方案,更具有针对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尊重;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等。 2 凉山彝区NGO扶贫关键环节 凉山彝区NGO扶贫,主要表现在社会扶贫资金(非政府组织),筹集与运用。扶贫方式主要有筹集善款、捐赠物资和劳务、礼品传递等。 2.1 政府引导 政府创新扶贫模式[3]。政府对社会宣传,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消除贫困建设。政府部门在引进NGO过程中,明确NGO业务范围;对经营场所进行NGO项目可以低租金,设立孵化中心的可零租赁,免费提供使用;在自筹资金以外,政府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可提供免息低息贷款,每年及时关注:基层政府组织对NGO提供语言翻译、当地风俗习惯培训,帮助扶贫过程尽快到位;宣传法制建设;对NGO办公场所,帮助寻找方便乘车、方便上山下乡、方便项目调查的安全环境;完善政府与NGO、NGO与农户交流渠道;通过基层推荐,网上公示,帮助NGO落实到真正需要群体,能够让NGO落到实处。 2.1.1 责任担当,为人民服务 到2020年“全民脱贫”“无一落下”。针对凉山彝区农户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彝区农户脱贫。 生态环保种植、养殖技能培训。避免蔬菜种植农药超标,保证食物产业链绿色无污染。搞好大棚湿度、温度与光照饱和度控制,拓展小型收割机、播种机、耕地机、剥壳机、蔬菜捆扎机等适用劳动工具使用。 发挥凉山特产品牌优势。分县市地理标志产品共48项。凉山州分县市地理标志产品,凉山州特产介绍。 采用“NGO(Company)+合作社+农户”模式。凉山州政府引导,NGO与公司参与,彝区农户参与基层合作社。搞好订单式农业,稳定市场供应价格,规范种养植,并保障彝区农户收入,减少出现产量过剩,售价低等现象。 区域内一盘棋对口帮扶。凉山州现有成(都)昆(明)铁路和(北)京攀(枝花)高速过境,后期还有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建设,利用区位交通优势与名优特新,利用交通要道,组织德昌、会理等县对口帮扶老凉山地区昭觉、美姑、金阳、雷波等县。 2.1.2 搭建平台,扩大宣传 打造NGO服务平台、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建立规范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共享发展的社会组织协调平台。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界定NGO法律地位、职能角色、组织形式和进入门槛,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并指导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凉山州17县市设立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通过场地提供、资金筹措、能力培训等优惠政策,为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组织提供孵化服务,鼓励社会人士参与公益慈善,为公益慈善提供完整的形成具有更强包容性的公益生态圈[4]。 2.1.3 打造惠农平台,为彝区农户增收 农民手机上网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基层行政和技术人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经纪人等。农产品电商包括:网站、手机APP、在线商店和百度直达号,适合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经纪人等。涉及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超市、食堂、农产品深加工、餐饮连锁公司、B2C卖家、出口贸易公司等。 2.2 NGO内部建设 NGO加强内部制度建设,通过日常运作辅助非政府扶贫。资金筹集与运用;计划、实施、完成、完善阶段,分设阶段性标志;在贫困地区,差旅途中所花费的补助、乡下住宿费报销标准、县(乡)内交通管理办法;日常办公费用開支标准;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形式提升自身与项目知名度,通过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扩大组织影响力,在帮扶地区和当地有针对性广告宣传和网站公示,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公益事业。 加强NGO内部制度建设,外塑公共形象。NGO采用内外兼修原则。组织内部合理、及时、高效。组织外部及时宣传效果,特别是帮扶彝区农户,增加信任,提升参与度。NGO制度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待遇、到彝区偏僻的乡村差旅费报销标准、扶贫对象确认条件与步骤、日常事务管理事宜等。 多层次、多元化筹资。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勇于创新,加大项目合作,筹集资金来源与运用渠道,分阶段按进度投放善款、物资与义工,起到改善贫困效果。 2.3 NGO帮扶对象 NGO扶贫过程,主要包括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备案,筹措资金,拟定项目计划,结合社、村、乡等基层政府组织推荐、比选与公示,通过开展实地调查,确定帮扶对象,发放善款、物资,提供义务技术指导、义务教育等,总结经验,积极在社会和帮扶地区推广应用。 NGO参与民族地区扶贫帮扶对象选择。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采用申请、比选、公示(再公示)、基层政府组织推荐、网络公示,村社乡级群众大会集体讨论,让收入低,无劳动能力的特定人群成为NGO帮扶对象,接收善款、物资衣物等,接受技术指导和义务教育。 持续巩固并扩大脱贫效果。NGO在民族地区扶贫过程中,帮扶对象需要经过普选公示和确定。通过NGO实地调查,落实衣、食、住、行、用等基本条件,确定帮扶对象,让正贫困户得到帮扶,在本村、乡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持续巩固扶贫效果,需要民族地区农户转变思维,利用地利、天时、人和等因素,充分享有国家与组织的扶贫政策和照顾措施。 3 凉山彝区NGO扶贫存在的问题 凉山彝区NGO扶贫中,NGO组织架构与落实帮扶对象是关键。组织架构,涉及NOD扶贫项目开展进程,扶贫资金是否按时到账,扶贫过程是否有序进行。落实帮扶对象,涉及NGO扶贫项目是否能够落到实处,起到脱贫作用。 3.1 组织架构 3.1.1 自身因素 NGO社会组织具有帮扶爱心,帮扶对象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NGO缺乏持续连续性。不能让民众知晓有哪些能够提供帮扶的组织,如何才能获取帮助;也不利于NGO组织掌握情况,重点关注。主要表现在:精力时间限制,很多NGO负责人是企事业单位具有爱心的兼职人士,通过NGO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自筹经费限制;义工,多是兼职大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多半寒暑假);交流方式,有电话、传真、短信、邮件、博客、QQ、微博、微信等,在帮扶地区农户了解得比较少,存在利用先进通信工具培训和使用过程,很多信息收集、传递,是由志愿者与农户共同完成;帮扶对象接触时间短和环境所限,农户以种植、畜牧、渔业等,深度交流培训过程还需要时间;项目进展缓慢,抽调时间多是寒暑假和节假日;缺乏规划;宣传覆盖范围有限,及时性差;法制与企业文化建设。比如中国社会组织近来警示曝光“善心汇”案件,盗用慈善名义[5]。 3.1.2 动态考核 目前了解NGO宣传主要有三种途径:政府机构一部分作为专题报道,NOD机构网站网页,公益性网站,例如:中国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周刊、中国发展简报等。外界对NGO反馈,多从新闻报道传递信息入手,能够宣传有哪些组织,项目本身是什么,是否经过资格年检,是否合格;不能及时反映本地区近阶段扶贫工作全貌,不能反映带动了哪些个案,受益群众,获取了多少金钱和物资帮助;公益性网站少;NGO机构网站网页难以更新;公众通过网站可以了解NGO的发展动态,但对本地区NGO发展动态缺少一个整体评价,缺少跟踪;缺少第三方公信力机构对NGO进行考核。目前在各个地区地方政府网站上有,但不全面,不能进行本区域NGO发展动态反映,对NGO项目缺乏整体报导。 3.2 帮扶对象 NGO扶贫离不开政府引导。针对NOD在民族地区实行扶贫确定帮扶对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2.1 具体落实难持续 NGO民族地区扶贫帮扶对象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交通不畅通,人文环境不好。NGO具体落实难以持续,主要表现在:扶贫资金筹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筹措善款物资受财力、物力的影响;资金花时间限制,从具有爱心的企事业单位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有些NGO由于后续筹不到、负责人工作变动而影响NGO工作的半途而止。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NGO从个人募得的善款和物资,仅能供一时之需要,难以得到持久的援助。NGO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多是业余时间,从事NGO工作常常是假期才有较长时间。根据推荐、公示后的名单,甄别拟评定为帮扶对象情况,需要时间。民族地区语言限制,生活习惯限制,意识形态限制,转变需要一定时间。其他因素的影响。 3.2.2 观念难改变 民族地区农户思想观念的更新需要一定过程,比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步跨千年,彝区农户思想难以跟上新时代的步伐。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等传统思路影响;NGO宣传难以深入到所有特困群众;家庭观、教育观及日常行为习惯没有纠正,需要有一个过程;由于NGO规模与持续性影响,农户对获取帮助扶持的积极性不高;接受市场经济思想慢,不能理解和运用多渠道拓展家庭经济与地方经济;观念决定了改善结果,观念转变尤为重要。 4 凉山彝区NGO扶贫的思考 4.1 组织架构 NGO发展采用“一点两线”策略。“一点”即帮扶贫困,意义深远,要确保过程真实性。NGO把企事业单位、组织(个人)与境外NGO筹备的资金、物资记录到账,有序管理。在扶贫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不乱用滥发、不中饱私囊、不遗失、不克扣。NGO帮助偏远地区农村需要帮扶对象,真正取得金钱与物资实惠,感动其心灵,提升其境界,感受到“社会充满爱”,并且从自我做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两线”,内线指合理安排,规范式运作;综合反映,实现“互联网+NGO”效果。 4.1.1 NGO资质审查 NGO资质审查需要有组织章程、进度计划、资金来源、经费支出、筹资运用、项目实施、经验推广共七个方面,可以在NGO年检和项目实施前提交。其中:资金来源,通过哪些渠道筹集资金;经费支出,包括摄影器材、电脑等设备开支,办公用房屋、办公设备租赁费,纸张、水电等日常办公费用开支,工作人员工资、福利费等;项目实施,具体通过对帮扶对象捐资捐物、接受志愿者的服務、进行技术培训等,体现NGO组织本身社会价值;经验推广,专题报道、图片、视频等。以上要点中,筹资来源和项目实施是主体。 4.1.2 建立并完善动态网站 采用ACCESS建立数据库(或MS SQL SERVER).政府民政部门进行NGO资质审查,并加挂在政府民政局下网站上,可以先选区域试点。逐渐推广NGO网站主要模块,主要包括:会员制用户登录与注册,新闻发布,Iphoto、安卓等第三方智能手机精准扶贫App应用。 登录与注册是NGO前提,新闻发布是展现核心内容,能够及时通过互联网体现出来。会员制用户登录注册前台和后台数据库,既能使NGO进行登录注册,让帮扶对象了解机构情况,也可实施人才招聘,让应聘者发布应聘信息等。 NGO项目平台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项目书;确定帮扶对象;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帮扶结果;效果评估;图片视频展示。通过平台落实具体实施项目,哪些受益群众,获取了金钱和物资多少 (衣物等),过程如何,可以采用日记账签名方式,做到清楚、真实、透明,效果评估可以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多属于组织自评。 4.2 确定帮扶对象 4.2.1 帮扶对象评议标准 2008、2009年绝对贫困线调整为1067元、1196元,贫困线过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将每人每日1美元定义为最低标准的贫困线,中国距此标准尚有一段距离[6]。 在NGO选择扶贫对象过程中,采用重点管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广泛收集贫困状况材料,力求掌握更加详实的记录,多因素、全方面考虑成为拟确定为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事前主要包括:房屋设施简陋,茅草房,没有单独饲养猪、鸡等的场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自然条件恶劣;自身残疾,不能自理;人到中年,中年丧偶:有低保、新农合等保险,但身体缺乏保健调理,患重大的疾病:肺气肿、腰肩盘突出、骨质增生、高血压、腰肌劳损等父母经年在外,缺少“尊老爱幼”氛围,隔代抚养现象严重。老年失子,人口老龄化正日益严重,使得老有所养老、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非常重要;失学儿童问题;日常零用柴米油盐存在问题等,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弱势群体。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参见扶贫对象贫困标准参照方案。事中及时给予帮扶对象实施帮扶到位措施,通过发放善款、物资,提供技术指导、教育等。事后持续关注,跟踪反映,帮扶对象脱贫情况。 4.2.2 带动多数,共同富裕 在NGO扶贫的帮扶对象以外,在帮扶贫困地区大多数,采用大众管理,推广应用本项目扶贫效果,提倡共同富裕,特别是劳动力、老人和儿童。老人问题是贫困地区常见问题。身体不好,有些还失去老伴一个人生活,不管子女是否孝顺,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低保和出售季节性作物,换取一些收入。促进青少年正常成长,是全民族共同职责。扶老携幼,是全民族传统美德,关注民族地区农户儿女养成训练与学习习惯。 帮助少数,带动多数,夯实扶贫效果。2016年全年全国有1165.8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有931.0万人次在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2522.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实现帮助少数,带动多数,带动扶贫地区整体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积极向先进村乡镇学习NGO帮扶经验。帮助帮扶对象,带动区域扶贫。NGO帮扶对象所属贫困地区效果,向优秀项目学习,学习项目成功经验。 5 结束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合法、安全、有效三大原则,规范慈善组织投资活动。NGO高效率与管理创新,对帮扶地区人口素质、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帮助,有利于脱贫。通过会员制管理与新闻发布,能够展现项目发布、互动交流、项目过程与经验推广。通过PDCA理论,实现政府指导下NGO组织架构正常运作,帮助帮扶对象脱贫,摆脱极少数没脱离贫困死角。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组织[EB/OL].http:/www.chinadevebpment brief.org.cn/index.html. [2]中国发展简报[EB/OL].http ://www.chinanpo.gov.cn/index.html. [3]新华社.中国政府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来源[OL].2016-10-17. [4]公益慈善周刊[DB/OL].http://www.ngocn.net/. [5]新华社.“善心汇”案件[OL].2017-9-11. [6]记者刘欢,王建华.世行上调贫困线标准习剖足中国更精准扶贫[OL].中国经济网,2015-10-1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NGO参与凉山彝区扶贫的路径探析”(15SA0072)。 作者简介:陈建军(1972-),男,汉族,籍贯:四川巴中,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区域经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