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范文

    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在这一提倡下,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新模式。思想政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需要结合“互联网+”的特,x,主动进行教学突破和改革,提升思政教育的鲜活性、时代感以及感染力,实现学生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给予相关教育同仁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生产模式,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对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革新。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下,对于信息技术并不陌生,尤其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中,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网络习惯,将思政教育与互联网充分结合,以网络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新方式和新途径,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优势。

    1 “互联网+”下思政教育迎来的机遇

    1.1 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可以及时获取教育资源,丰富以及完善思政教学内容,而网络的共享性还便于教师将教育资源分享给学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撑;其次,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完成自主学习。

    1.2 满足学生诉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地深入和频繁,大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层出不穷,例如慕课、微课以及轻课等,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学生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喜欢的教师和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完成双向互动。将思政教育与互联网充分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定制化以及个性化教学服务,突出思政教育的人文化,为学生素质发展创设优质平台。

    1.3 扩宽教育渠道

    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逐渐呈现个性化以及多元化,教师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爱好,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互联网所具备的共享性和开放性,还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扩宽思政教育渠道。首先,以往的思政教育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融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与束缚,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服务;其次,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传输性,各种文化和思想以网络为依托,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传播,在这种立体式、开放式以及全民式的网络环境下,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 “互联网+”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内容落后

    当前,受到传统固化教学思维的影响,思政教育封闭性较高、教学内容较为落后,教学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但是受到教学课时、教师能力和教材因素的制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加之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和兴趣,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互联网+”下,思政教育呈现开放性以及多元化,对以往的封闭式以及单一式教学内容提出挑战,但网络教育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尤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大量的西方不良文化涌入我国社会,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负面和消极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矛盾。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成为现阶段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2.2 管理体系陈旧

    “互联网+”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为开展教学管理增添了难度,教师在开展教学管理中,依然沿用以往的管理體系,不符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导致思政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和矛盾,缺乏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与导向、没有对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素质教育等,影响了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进程。

    2.3 教学模式单一

    思想政治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其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具有改造学生、升华学生以及塑造学生的价值和作用。“互联网+”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工具均出现了较大变化,对网络资源更加依赖,但是思政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较为单一,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全面落实思政教育。

    3 “互联网+”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相关建议

    3.1 丰富教学内容

    基于“互联网+”下,思政教育需要突破以往的固化模式和传统思想,摒弃封闭式以及单一式的教学内容,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以及完善教学内容。首先,要扩宽思政教学内容的涉及范围,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构建涉及科技、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领域的内容体系,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不断添加和融入新的教学资源,满足大学生丰富自我和提升自我的需求;其次,教师要以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为教学切入点,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充分结合,提升思政教育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行为意识和思维理念进行指导和规范;最后,教师还要利用互联网资源生动直观的特点,将教材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直观性,通过教学扩宽学生文化视野,调动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2 完善管理体系

    “互联网十”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行为意识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思政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对思政教学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与改进,发挥思政教学管理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高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网络舆论控制和引导,在信息时代下,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更为频繁和快速,并且容易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以及热点问题,会在校园中引发大范围的热议,在素质教育下,当代大学生的判断能力、识别能力和个性都所有提升,但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其思维意识和价值理念容易受到影响,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会导致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和言行。因此,高校需要占领校园舆论高地,加强正确舆论引领,帮助学生认识事件真相,防止出现不理性行为,规范其行为和思想。

    第二,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当前我国网络严重缺乏法律和道德约束,网络暴力、道德绑架等行为大量充斥在网络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学生出现观念扭曲,因此,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用网行为和生活习惯,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如果发生危害自身利益的行为,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例如当前不规范的网络信贷盛行,很多学生对其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导致其背负了巨额债务,这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体现。通过思政法治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强化法律意识,防止出现受骗情况。

    第三,高校还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思想动态进行监督,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情况,对思政教育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创新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层出不穷,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基于“互联网+”下,高校需要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为学生开展思政学习提供便捷条件。

    第一,应用慕课开展思政教育,慕课作为当前较为流行和时尚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各个学级和不同学科中实现了广泛应用,并且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慕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而灵活的学习方式,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慕课的教学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慕课学习思政知识,不断丰富以及完善自我。

    第二,应用微课开展思政教育,微课作为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先进教学模式,其具有主题鲜明、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等特点,其以某个关键点和难重点为主题,通过视频的形式将知识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加强理解和接受。在思政教育中应用微课可以弥补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弊端,实现课堂教学的课下延伸,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开展碎片化学习,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以及引入微课模式,发挥其教学价值和作用。

    3.4 优化教师队伍

    在“互联网+”下,思政教育逐渐趋向信息化、网络化方面发展,对思政教师队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和創新意识,同时还要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需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积极构建以及优化教师队伍:一是高校要鼓励思政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知识,提升个人的网络素质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开展信息化思政教学奠定基础;二是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要涉及专业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息素养,通过培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促使其符合“互联网+”下思政学科的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深入,高校思政教育要迎合时代发展趋势,正视“互联网+”背景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满华,吴芳芳,都松.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19(4):22-27.

    [2]刘晓鹏,余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图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2):83-85,89.

    作者简介:李丞(1982-),男,汉族,籍贯:云南昆明,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