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物联网背景的校园精准帮扶模式研究 |
范文 | 张诗雨 刘珮心 王琬棠 摘要:随着国家的日益重视,“互联网+”已上升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统一部署下,高校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生力军,主动承担扶贫任务、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贡献。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将商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以物联网、电商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依托高校及周边社区,创建精准扶贫平台,发挥“物联网+贫困户”经济效应,实现定点定人精准帮扶目标,争取成为高校扶贫新模式的先行者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关键词:高校;物联网;精准帮扶;电商创业 中图分类号:TP39;G647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目的 1.1课题研究的概况 目前,我国已有较完善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大政方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在高校中,扶贫具有更深入的指向性,不仅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在经济上脱贫,更要在精神上致富,带动贫困家庭走出贫困。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理念,许多高校主动承担扶贫任务,定点帮扶,为扶贫工作的发展贡献了力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迅猛发展,高校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脱贫攻坚战“加油助力”。 面对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建议。方黎明和张秀兰认为,目前扶贫问题主要是绝对贫困人口分散、贫困项目的目标可及性较差和因疾病、教育致贫,政府应针对重点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和提升应对致贫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向贫困生提供奖勤助贷等物资帮扶的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但仍不能根本扭转精神脱贫与能力脱贫“双薄弱”局面。如何帮助高校中的寒门学子“安坐”书桌,圆其大学梦,为贫困学子及其家庭“脱贫致富”成为了高校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探索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总数已高达600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左右%。而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子中,仅2018年11月,上报广东省成功进行贫困生建档的贫困生高达3424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6%。本课题以物联网、电商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依托高校及社區,结合高校贫困生及贫困毕业生的实际,注重发挥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创建精准扶贫平台,探索一条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力的大学生扶贫实践之路。发挥“物联网+贫困户”经济效应,实现定点定人精准帮扶目标。 1.2研究目的 在当前精准扶贫脱贫的关键时期,以物联网、电商的高速发展为契机,本项目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及学校附近的社区,结合在校建档贫困生及其家庭的情况,运用高校资源优势,整合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资源力量,研究创建精准扶贫平台,将贫困生家中滞销的农产品等其他特产快速的输送至消费者手中,从而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工艺品等商品的销路难题,发挥“物联网+贫困户”经济效应,实现定点定人精准帮扶目标。 结合当前物联网的普及运用和物联网技术扶贫研究的不足,立足高校强大的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原则创建精准扶贫平台,将贫困生及其家庭、高校师生及周边社区紧密联系,在保障商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将贫困生家中滞销的农产品快速的输送至消费者手中,从而主要解决贫困户农产品、工艺品等商品的销路难题,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费、学费等经济困难。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以华南理工大学贫困生帮扶情况调研考察为基础,从真实高校大学生贫困现状调研中,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汇总出学校贫困生及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客观事实结论,认真分析精准扶贫理论在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的积极作用,并进行深层次分析,由表及里,点面结合,将贫困生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案例进行分类整合,找出精准理论在帮扶困难学生的共性及个性,及时总结有效措施,对存在不足进行深入剖析,立足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实际情况,积极利用该模式促使高校贫困毕业生帮扶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转变,进而建立健全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机制,实现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的常态化工作格局。 2.2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研究从学校贫困生情况和学生、教师的消费习惯的调研考察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汇总我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同时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分类整合;结合市场原理,深层次讨论分析如何将贫困生及其家庭的特产与高校师生及周边社区的消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和微盟公司合作在微信上建立销售平台,通过平台将贫困生家中滞销的农产品快速的输送至消费者手中。在整个销售扶贫的进程中,课题组成员会不断的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和调整该平台的运作方式,更好的发挥“物联网+贫困户”的经济效应,实现分批分类精准扶贫的社会效益,进而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机制。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问卷调查法。在学校通过向贫困生、学生、教师和学校周围社区的人群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其观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方向。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出大学生是主要的消费受众。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微商也逐渐地成为人们购买物品方式的选择之一,并且选择的人们也逐年增多。说明校园邦通过微商的方式进行售卖物品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水果蔬菜、特产是人们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比较少购买的物品,但仍有人们购买。校园邦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主要售卖日用品和特产,可以在满足人们日用品购买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产市场的潜力,让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消费群众都爱上校园邦的特产。各地特产是高校学生自建的电商(微商)平台最希望提供的产品。而校园邦就是在售卖贫困大学生家中特产的过程中,培养贫困大学生家庭的脱贫能力,进而达到经济帮扶的目的,实现互惠互赢。 专家调查法。首先,通过与校内了解贫困生的相关教师及学生团队了解贫困生状况。其次,通过与互联网销售公司相关人士学习了解互联网的销售环境,有效利用互联网的销售途径。 访谈调查法。在学校内,通过采访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和教师,以了解其实际情况及其观点。以化州橘红节为例,我们和当地人及旅客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 实地调查法。本课题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主,辅之以本校贫困生及贫困毕业生进行调研,实地了解精准扶贫理论在贫困生及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运用情况。我们实地考察了化州橘红的生产地,了解化州橘红生产的种类、仓储方式、销售地、品牌、知名程度、销售量、批发价、零售价、市场辐射范围等等。 抽样调查法。对化州橘红产品成色采样调查。对化州橘红种植户的损失进行抽样调查。并了解主要原因和其造成的影响。 文献研究法。参考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一线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借鉴。 信息分析法。注重学术交流与讲座的作用,积极参与现实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贫困生及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为促进信息的收集打好基础。 3研究结论 本课题结合学校的精准扶贫现状,基于物联网的普及与运用,创建公众号和创立公司平台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更有效、安心的合作方式。公众号平台有效的解决了贫困生在校内宣传受阻问题。除此之外,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寻找货源为贫困生解决家庭农产品不足问题,通过提供部分资金扶持,解决运营资金欠缺问题,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经营困难。因此,本项目在有效解决贫困生提出的问题后,具有可行性。在经营过程中,贫困生获得的收入虽然没有预期的高,但是能够满足他们在校内的每月伙食问题,为其家庭减少负担。同时,正确的合作和经营方式,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造了坚实基础,也使他们能够轻松面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本研究活動证明了物联网模式下的校园精准帮扶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尤其是通过对接贫困生进行扶贫项目,证实了本课题在物联网模式下的校园精准帮扶模式的成功。也证实了物联网模式下校园精准帮扶平台为贫困生和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教师解决了一定的生活需求问题,该平台在校园中的恰当运用能提高师生的生活效率,但若背后的制度不够合理,就无法完全实现平台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平台各方面的制度,为“校园扶贫”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4未来研究趋势 在这个技术更新的时代,基于物联网的“销售平台”建设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在技术、成本、市场宣传等方面尚面临一些问题。 网络与隐私安全。本扶贫销售平台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会有大量线上交易,而贫困生家庭大部分缺少安全意识,涉及的网络稳定、安全及贫困生个人隐私容易泄露,同时商品上的电子标签会为产品拥有者造成位置被追踪风险。 投入成本高。随着平台运营规模的扩大,涉及的外界人士、企业单位在增多,平台也需要不断的运营和维护,这无疑会增加人力及运营成本,同时建设成本也在提高。 其他问题。运营过程中涉及政策、法律法规、各相关行业共同努力和消费者认同等问题,需要有一个比较有威信的、官方的单位或部门在其中进行宣传支持。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背景的精准帮扶模式研究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包括安全保障、平台管理维护、身份认证、制度标准、政策支持和官方宣传等,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和家庭充分了解和合理地运用该平台,实现脱贫,从而有效地帮扶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圆大学梦,这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