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广东省技术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
范文 | 邓媚 摘要:通过对近年广东省技术合同交易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广东省技术市场发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从政策管理体系、战略发展布局、市场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促进广东省技术市场优化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省;技术市场;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311;G322.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技术市场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其活跃程度可直接反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态势,同时其快速健康发展也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广东省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要务,着力构建完善的技术市场政策体系,推动建设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管理体系,促进广东省技术交易持续释放,技术合同成交量持续增长。2018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和技术交易额双双在全国排名第2。成绩的背后是广东省持续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所取得的硕果,但通过对广东与全国、与其它省市及广东各地市之间,就一些关键技术合同交易数据的横向对比分析,仍可发现广东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着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市场供给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针对数据分析所反映的问题,对促进广东省技术市场良性发展,优化市场支撑体系,释放市场活力,加快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出系列对策建议。 1数据分析及所反映问题 2019年1月18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18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广东省技术合同数据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和技术交易额双双在全国排名第2。2018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3930项,较2017年增长37.35%;合同成交金额1387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339.41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46.08%、44.24%。 1.1技术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内生动力充足 从时间纵轴上看,近五年广东省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和技术交易额增速十分强劲,历年大幅度递增。其中201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与2016年的同比增长率是20.24%,2018年与2017年的同比增长率就达到了46.08%;2017年技术交易额与2016年的同比增长率是21.15%,2018年与2017年的同比增长率就达到了44.24%。这反映广东技术市场的总体发展势头迅猛,可判断其内生动力和外部促进力量都相对充足。而在外部促进力量方面,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不断加强对技术合同登记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技术市场交易服务体系,这些都大力促进了广东省技术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整体而言,广东省创新环境优越,近年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实现新突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持续保持全国第一;企业实力显著,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带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这些都是促进广东省技术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2014年4018年广东省技术合同成交情况,见图1。 1.2广州深圳“双引擎”作用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各地市横向数据比较,广州和深圳的绝对优势十分明显,作为广东省技术市场“双引擎”的作用强劲,相关指数远远抛离其他地市。尤其是广州2018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达12138项(深圳是9751项),同比增长83.6%,成交额是719.02亿元(深圳是576.93亿元),同比增长101.1%,技术交易额是689.91亿元(深圳市567.11亿元),同比增长96.7%,三项类别指数几乎翻倍增长,均超深圳位居广东各地市第一位。进一步从技术流向的数据分析,广州技术输出总量要略高于技术吸纳,2018年共输出技术合同12058项,成交额为703.69亿元,吸纳技术合同10323项,成交额为444.27亿元;深圳则技术吸纳总量明显高于技术输出,2018年共输出技术合同9777项,成交额为576.67亿元,吸纳技术合同17490项,成交额为922.82亿元。综上可见,广州和深圳的技术交易活动最为活跃,广州的技术输出能力要略高于技术吸纳,可视为广东省主要的技术输出地,这与广州的大院大所及国企较为集中有一定关系;而深圳的技术承接能力(或购买能力)则明显高于技术输出,可以说是技術成果的虹吸地,这与深圳民营经济发达,尤其高科技的民企居多有关。其它地市的技术交易体量则太小,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相关地市,其交易量与其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不相匹配,这当中有技术合同登记工作的不到位,管理及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但关键还是实际产生的技术交易不多,能触发当地技术市场发展壮大的直接动因不足。所以,广东技术市场发展虽然内生动力充足,但动力源只限于广州和深圳,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州与深圳也没发挥出应有的带动作用,对其它地市没有产生足够的技术溢出效应。2018年广东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地市比例,见图2。 1.3横向比较优势不明显,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从与其他省份的横向对比分析,排名第一的北京其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957.82亿元,技术交易额为4069.51亿元,二者金额均为广东的三倍多,差距十分明显。进一步分析,广东2018年的GDP是97278亿元,而北京2018年的GDP是30320亿元,从经济体量上广东反而是北京的三倍多,这凸显的差距更为悬殊。排名第三的上海其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303.20亿元,技术交易额为1034.59亿元,二者金额与广东的差距并不明显,但2018年上海的GDP是32680亿元,广东的GDP同样是上海的近三倍。所以按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的比重,北京是16.35%,上海是3.99%,广东是1.38%,广东不仅低于北京和上海,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数1.97%。与此同时,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千亿元的省份还有江苏、湖北、陕西、四川,并且其增速十分明显。总体而言,广东要赶超第一的北京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保持第二不被其他省份赶超,也极需考验广东省技术市场下一步的发展能力。就目前广东省技术合同交易数据与总体经济数据的不相称,可判断其技术交易市场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动能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技术合同登记服务还有优化提升的空间。 1.4技术市场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不高,放大效应不明显 2018年全国(R&D)经费支出是19657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是17697.42亿元,所以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占R&D经费的比重为90.03%;而2018年广东(R&D)经费支出是2578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是1387亿元,所以广东技术合同成交额占R&D经费的比重仅为55.4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对近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广东虽然每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R&D经费的比重一直在上升,但却一直与全国平均值保持较大的距离,增速与全国同步而未能大幅超越;2018年广东与全国都达到15%左右的增幅,相较历年不到5%的增幅进步非常显著。可见,广东省技术市场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及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都不高,未能充分体现和放大广东省的区域创新效能。换言之,广东省科技投入产出的大量成果并未走入市场,并未形成产业应用。而2018年广东与全国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R&D经费的比重都达到了一个很大的增幅,主要是与近年来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推进力度不断提升,进入一个政策“获利期”有很大关系,广东在这个利好的大环境下同步提升了自身的成果转化效率并反映在技术市场交易上。所以,政策驱动对于广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广东并未能突破全国的平均速度,并未能填补前期的差距。这当中虽然存在着一些各省市合同登记数据统计上的差异(包括应登未登,或过于宽泛的登记范围等),但广东整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是无疑的,而技术市场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20142018年广东与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与R&D经费占比对比数据,见表1;2014年4018年广东与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R&D经费占比对比,见图3。 2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发展技术市场,利用技术市场释放创新效能,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成为支撑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也是广东省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客观要求。但从上文数据分析可知,广东要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促进其快速、健康、良性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对外,广东技术市场发展势头猛,但地位不稳,面临兄弟省市的竞争激烈,这并不是单纯的数据排名,实质是对技术供给资源及创新人才的争夺,尤其在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趋同的形势下,这种对创新资源的争夺甚至会演变为恶性竞争。对内,广东21个地市的技术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广州与深圳几乎占了全省技术交易份额,即便是珠三角其它7地市的技术市场发展也与其经济发展极不匹配。换言之,广东省技术市场其实只是深圳技术市场与广州技术市场的叠加,这对促进全省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是极为不利的;并且在这“单极”市场内还存在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研投入产出比偏低等问题,这些都是广东省技术市场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管理体系、战略发展布局、市场服务体系等多个角度,提出促进广东省技术市场优化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建议。 2.1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型技术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与广卅『两驾马车并未能把全省的技术市场带动起来,这中间有政策力度倾斜和地方经济禀赋的问题,但更多的是由这两地技术市场“内生型”的本质决定。由上文数据分析可知,深圳是一个绝对的技术吸纳地,当地企业对技术的需求量十分旺盛,而作为技术输出源头的高校院所又偏少。大型科技型企业如腾讯、华为等自主创新能力强,存在的技术溢出也几乎为自身所消化,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则需要大量从省内外吸纳技术。整体上深圳不仅有足够的经济体量吸纳自身输出的技术,还要高位对接省外及国外创新资源,虹吸其技术成果以支撑当地的企业快速发展。它实质充当的是一个“买家”的角色,而省内其它地市除广州外,很难找到所需的技术产品,即便存在产业延伸,但往往都是研发总部在深圳,生产基地在别的地市,这中间很难形成对等的交易买卖,技术流动只是一种相对“封闭”的企业内上下游技术延伸。而广州技术输出与吸纳基本持平,输出略高于吸纳,这与其产业结构相较深圳偏重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更为丰富,并且拥有更多高校院所有关。但大型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同样不明显,在早年广东实行的产业“腾笼换鸟”过程中,也只是把低端的企业生产基地往外搬迁,其激发的技术流向甚至不如深圳囿于地理空间不足而主动采取的企业外迁;另外,广州凭借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把高校院所大量的技术成果就地转化,而其它地市则往往难以与其竞争,能吸纳的技术成果有限。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珠三角9地市与香港、澳门共同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提出,要发挥湾区的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9市与粤东西北各地市的生产力布局,促进要素流动加快区域发展。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对广东构建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加速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激发21个地市的技术市场活力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历史机遇。首先在引入粤港两地的技术成果,或通过粤港两地作为“桥头堡”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全省各地市在地缘上的优势差距被缩小,譬如珠海、江门、中山等比广州更靠近澳门,而纳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的地市就更多了。其次,当大湾区内技术市场实现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后,即可整体对粤东西北起辐射带动作用,范围更大动力更足。 所以,建议广东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利用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资源利用及服务体系搭建上,构建全省21个地市及港、澳两地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一是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网络。搭建面向全省及港、澳三地的枢纽型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云服务”的方式集聚科技成果、人才、资金、服务、政策等创新要素,线上引入三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交易的服务资源,同时联通省内外其它技术交易网络,线下连接三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活动。二是以枢纽型信息平台为依托,加快培育发展功能完善、辐射作用强的三地技术交易市场,健全互联互通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平台,加快粤东西北市、区、县技术产权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整体上推动大湾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各类技术转移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最终形成以大湾区为内核,遍及粤东西北地市的多层次技术市场体系。在建设多层次技术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尤其是港澳两地的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载体功能,打造网络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三是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协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用创新平台合作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培育等手段,不断完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風险分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协同创新机制。具体依托三地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一批聚焦细分领域、功能完备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推动全省各地市加强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合作,各地市主动承接港澳优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各地市推动一批面向港澳台创业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服务载体,吸引港澳台高端人才来粤创业;推动三地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联盟建设,以技术交叉许可、建立专利池、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组织等方式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充分发挥三地商会(尤其是国外华人商会)、学会、行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的优势,吸引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在粤落户,并鼓励和支持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来粤设立企业研发机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四是依托大湾区优势资源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向沿线国家转移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广东省优势产业的产品、技术、服务和标准走出去。引导全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建立国际化技术经营公司、海外研发中心,与国外技术转移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2.2以提升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效率为重点扩大成果供给 广东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投入产出回报率低,与其它省市的差距非常大。广东企业的创新产出效率是无容置疑的,那么短板就在于作为创新源头的高校院所,其可应用可转化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相较北京、上海,广东并非一个科研和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但其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是切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广东技术市场要扩大技术成果有效供给必须突破的一个关键环节。 所以,建议广东省从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等多个角度切入,切实提升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效率,释放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活力,扩大广东省技术市场的成果源头供给。一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包括推动科技成果确权方式和技术入股工商登记改革,支持科研人员或研发团队作为知识产权归属人,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即“先转化、后确权”改变为“先确权、后转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给予科研团队或科研人员股权奖励;推动科技成果使用权和处置权改革,支持高校院所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并通过投资协议等形式明确科技成果的权属、作价、折股数量、出资比例等事项,明晰产权,并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收益权改革,支持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并主要对成果完成人作出奖励。二是鼓励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包括市场化的技术转移专业化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和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建立健全促进成果转化及高价值专利培育的工作体系和机制,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市场运营。三是推动高校院所在粤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生力军,通过新型研发机构主动对接高校院所的优质科技成果,并开展中试、熟化等工作;同时柔性引进高校院所的高端人才来粤开展成果转化,探索高校院所派驻人员视同“工作关系在粤”,可享受各类人才及科技政策优惠的管理机制;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战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市场创新资源,加快提升自身的成果转化能力。四是促进高校院所形成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实行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制;同时引导高校开设技术转移相关课程,围绕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技术并购等,培养一批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并与国际技术转移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等联合培养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实施推广型教授(研究员)制度,以高级人才带动技术流动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企业流动。五是加强广东省与国防科工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搭建军民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民口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向军事领域转化应用,支持省内外军队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在广东落地转化;在全省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孵化育成载体,促进军民科技创新主体双向对接、创新资源双向流动、创新成果双向转化。 3小结 广东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肯定不止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转化效率低等,但本文局限于能利用的公开发布数据有限,未能进一步展开全面系統的分析,从而也未能提出全盘性、条理性、互补性的对策建议,这必须待今后更多的统计数据公布后进一步完善。面对全球创新发展的新态势、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国内其他省市带来的新竞争,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行动等国家战略新机遇,广东技术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政策体系仍需完善、服务体系效能亟待提高、管理体系功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待增强等问题。本文希望能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广东省技术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