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水泥行业重组整合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黄秋丽 摘要 根据我国上半年经济的实际情况,中央政府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并加快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水泥行业自2014年已进入下行拐点,6年来处于缓慢下行的平台区,行业形势较为严峻。当前我国水泥行业仍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市场分散、集中度不足的问题。在水泥需求下滑的情况下,企业间竞争加剧,不断强化的环保整治和资源获取难度使其经营风险大幅提高。本文从市场整合、生产成本优化、管理效能提升这3个方面,论述水泥行业重组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经常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引导企业提前布局,夯实资产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应对未来可能恶化的经营环境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水泥行业;重组整合;对策 一、水泥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较低的产能利用率,无法通过市场化主动缩减产能 尽管10年前国家就开始严格限制新增水泥产能,经过多轮兼并重组之后,当前中国仍有多达2800家水泥企业正常生产,总产能超过35亿吨,相比今年上半年的10亿吨产量,产能利用率不足60%。这些企业面临着体制不同、隶属关系不一、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情况异常复杂。水泥生产设施具有高度专业性,如停产只有拆除报废,财产损失大。即使在水泥行业效益极差的2015年,也很少有主动关停的水泥企业,而在当前价格下的大部分企业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水泥产能是行不通的;另外,如果发生长时间的激烈竞争,会严重影响行业利润,使参与其中的所有企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持续优化。2019年是水泥行业效益最好的一年,但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仍低于70%。未来随着水泥产量的下滑,水泥产能利用率还将下降,既造成行业投资的浪费,也给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不够合理的产业布局 由于历史原因及行业特点,水泥行业准入门槛低,经营管理难度不大,产品完全同质化,销售半价小,且没有被其他产品替代的可能,生产装备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换代缓慢。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乡镇企业和个人资本进入该领域,水泥企业遍地开花。但受限于资金、企业规模等因素,新建企业大多没有按照当地资源情况进行规划建设,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多个村镇拥有相同的水泥生产线,且生产所需矿石、熟料等来源相同,销售范围重叠,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惡性竞争不可避免。而一点多面的空间布局,大大提高了各企业的物流成本,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现有的产业格局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经过多轮兼并重组,民营和小型国企大量退出,大型企业集团的市场份额提升较快,但新建项目涉及政府审批、矿山资源获取、土地收储、人员安置等多方面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多部门协同进行,任何一个工作节点出现迟滞,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产业链整合这项工作,当前全国各地的推进速度快慢不一,各地政府对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认识不足,存在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现象,这也严重阻碍了水泥行业的整合以及全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集中度的提升起不到改善区域经营环境、降低行业管理成本的作用 从2000年以来,水泥行业发生了几次以大企业集团主导的企业并购重组,极大提高了行业集中度,2019年CR10已经超过55%,尽管这一数字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还相对较低,但考虑中国水泥的巨大需求量和水泥产品的服务半径,不宜以国外企业作为参照,而应侧重于强调集中度。相反,在浙江、安徽、黑龙江等省份,CR3的熟料产能集中度已超过70%,理应具有极强的市场控制能力,避免恶性竞争。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以黑龙江所在区域为例,东北三省的产能利用率已低至30%,连续3年,大多数企业都在亏损或处于亏损的边缘。集中度的提升并没有真正减少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改善东北区域水泥行业的经营环境,当地企业的管理成本相对固定,不会跟随产量下降同步减少,3项费用连年提高。整体而言,当前的困境已无法通过行业自律和错峰生产加以解决。对于水泥行业而言,东北区域的现状,极有可能是全国未来的一个缩影。所有企业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市场容量和管理规模是否匹配,提前谋划,防止东北区域出现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重演。 二、对水泥行业重组整合的几点建议 (一)严控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指标 我国不断强化依法执政,淘汰落后产能必须依据法律进行,根据环保、质监等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对水泥企业设置了环保、质量、安全、技术、能耗等红线,实行一票否决,凡是有一项不达标的相关产能必须退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技术、新科技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如污染物排放方面,要求所有水泥企业安装烟气颗粒物连续自动监测装置,对现有水泥生产线实行不间断的在线监测,确保所采集数据真实准确。根据国家发布的《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按水泥企业实际能耗水平,实行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迫使企业围绕降低能耗这一目标,主动出击,对生产全流程中的每个耗能环节进行筛查,下足功夫,从一个个耗能点上节约出煤,电、油日积月累,企业就能在持续发展中占得先机,满足行业能耗要求。对不具备和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升级改造,达不到国家技术标准的水泥企业,应依据相关规定,责令停业、关闭。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部分产能和技术相对落后而又达不到关停条件的企业主动关停。在产能退出的过程中,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职工关系,提前制定安置方案和风险处置预案,避免矛盾激化,各方面要尽可能把安置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快区域内企业的重组整合,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水泥生产需大量的石灰石、煤炭、砂岩、页岩等生产原料,以一条5000T熟料生产线为例,生产原料总计超300万吨,物流成本在总费用中占比较大。矿山、熟料、粉磨各环节多点布局的情况下,企业不仅增加了大额的物流成本,也消耗了社会的油气资源,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要充分发挥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一批大企业集团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同一区域内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依托矿山资源,就近布局熟料、粉磨、混凝土企业,优先采用皮带廊道进行物料运输,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部分领先的水泥建材集团已开始整合同一区域内子公司,依托集团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规划建设若干个水泥建材基地。经测算,在5000T熟料产能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一半以上企业数量,降低吨水泥成本20元以上。以矿山资源为核心、市场需求为纽带,实现水泥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统一规划,是水泥生产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加快政府审批速度,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为行业升级换代、提质增效赢得时间。 (三)引导和鼓励企业间产能互换,降低管理成本 我国幅员辽阔,水泥需求巨大,加上水泥产品的特殊性,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难以扩大,除部分沿江沿海可以采用水运的区域外,陆陆运输一般只能覆盖200公里,这就要求企业在有矿山资源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市场设立企业,形成独有的区域竞争格局。完全不同于彩电、空调等全域竞争的行业,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力量完成产能优化。水泥行业尽管经过多轮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快速提高,但水泥企业实际数量减少的并不多。在国家严控新增水泥产能的情况下,合规产能也成了等同于矿山一样的不可再生资源,哪怕行業形势再差,都不会有企业主动关停,集中度的提升并没能改善水泥市场的经营环境。为此,2017年中国水泥协会向政府部门提交了各水泥集团企业产能互换的政策建议,在严格水泥产能减量置换的政策规定下,允许水泥产能的跨区域转移,盘活存量资产。以行政为辅、市场为主的方式,加快企业集团间的合并,中国建材与中材重组,华新水泥整合拉法基瑞安,金隅水泥资产注入冀东,都发生在近3年的时间里,重组整合完成后,都属于同一个企业集团,更有利于产能重叠和产能过剩区域重塑区域格局,推进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企业间的产能互换,可采用等量跨区域交换、不等量交换与货币补偿相结合、产能指标纯货币化交易、交叉持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企业整合和产能互换的顺利实施,使行业自身可以通过研究市场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全行业的产能规划,使之与需求相匹配,以达到切实减少全行业参与主体的数量,提升产能利用率,优化市场经营环境,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为行业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在产能置换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要引起水泥行业管理者和外部监管者的足够重视,要严格界定可参与转换的有效产能,防止部分僵尸产能借政策复活,反而增加市场的供应量,与去产能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结语 中国水泥产业经过近20年来的快速发展,整体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不同于芯片、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非常快。水泥产品自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以来,其形态和功能就未曾经过大幅改变。水泥行业发展的未来在于稳步提高产品品质,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同时要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以技术手段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以兼并整合为契机,重塑行业格局,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浙江南方水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肖萍.关于央企和民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冶金管理,2018(02):43-44. [2] 康磊,石悦红.内蒙古去产能情况及对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2017(10):56-59. [3] 盛昌盛.供给侧改革深化下看水泥行业兼并重组[J].中国建材,2017(02):66-79. [4] 张彦男.低迷行业环境下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7):202. [5] 薛玉雷,刘辰翔.水泥行业企业并购重组模式和绩效研究——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北方经贸,2016(01):74-76+8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