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范文

    李小龙

    【摘 要】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自举办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全球华人在中秋佳节共享的文化盛宴。2014年“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以精心的节目制作、浓厚的地方特色、多样的节目形式等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在晚会中,一些审美元素的运用,对提高节目质量、增强节目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秋晚会;审美体验;意境营造;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09-02

    从1991年到现在,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已有了十几年的历史。和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不同,中秋晚会每一期都会选择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地域风格鲜明、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举办,比如安徽芜湖、山东荣成等地。2014年,晚会选择在江苏苏州举办,分为三个篇章——《问明月》《望故乡》《中国梦》。“苏州月·中华情”成为全球华人互致亲情、遥寄相思的独特文化载体和情感寄托,带给了观众一场全新的审美享受。

    一、全球华人共同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产生情绪的波动,构成我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美学中,这些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被称为审美经验”①。根据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会逐渐形成一些民族习惯和民族心理,凝聚成共同的民族性格。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积淀,一些审美活动将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仪式。而特殊的审美仪式,将带给人们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中秋节,就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赏月祝福、思念亲人的节日。在后工业时代,节日为电视观众提供了团聚在一起的契机,也成为电视的重要表现内容。中秋晚会作为中秋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人团圆美满的诉求,逐渐成为全球华人共同欣赏的电视仪式。

    中秋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更是每一位华人华侨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在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成为人们共同的习俗。同时,这也是海外华人华侨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日子。“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把目标观众对准了全球华人,不仅有广大的内地观众,而且还有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甚至包含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祖国统一是两岸群众共同的呼唤,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声。“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节目组请来了许多著名的港台歌手,比如伍思凯、蔡淳佳、钟汉良等,内地知名民族歌手杨洪基甚至演唱了邓丽君的名作《在水一方》,更是体现出了两岸三地群众之间的深情厚谊。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憧憬、对中国梦的祝福,建构成此时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审美体验,晚会也成为海内外华人交流情感的平台。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都十分注重对“意境”的运用。营造良好的意境,不仅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也可以引起艺术欣赏者的共鸣,有助于艺术接受。在意境中,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交融在一起,彼此相生触发,唤起欣赏者无尽的审美想象,“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②。电视艺术虽然是以视觉符号的呈现能力见长,注重画面的造型性,但同样具备营造意境、烘托气氛的能力。在电视晚会中,导演在舞美、道具等方面,都会根据晚会主题的需要,营造具体的场景,提升节目的感染力和审美性。中秋晚会一直在打造“景观晚会”的概念,就是把晚会舞台同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效果,努力追求电视晚会艺术美的标准。

    “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节目组把舞台选在江南水乡,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把舞台搭建在太湖旁边,更加相得益彰。宁静优美的湖水、色彩绚丽的舞台、皎洁明亮的月亮,使得舞台仿佛漂浮在水面,而月亮又倒映在水中,浓缩在舞台的布景中,互相契合,恰到好处。湖水和月亮宁静自然,舞台上的表演绚烂夺目,彼此融合在中秋月圆、共享欢乐的氛围之中,充满着中秋佳节的喜悦祥和。

    在节目编排中,导演也在进行意境的营造。家庭团圆、幸福美满,是每个家庭在中秋节的共同期许。在周迅表演的节目中,主持人特意把她请到了一个亭子中进行访谈。三人相对而坐,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美食,月饼、菱角、石榴、莲蓬,营造出了浓郁的节日氛围。同时,亭子漂浮在太湖的水中,挂着月亮的剪影,荷花悬浮在亭前,主持人和嘉宾侃侃而谈,带给观众一种家庭的气息,使其沉浸在家庭团圆、幸福美满的氛围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营造出了中秋佳节安静祥和、喜庆欢乐的意境。

    三、精彩纷呈的审美视听盛宴

    电视艺术通过视听元素组合起来的动态画面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冲击。真实的舞台表演、高分辨率的清晰图像、多角度的视觉呈现、即时快捷的传输方式,营造出了真实可感、身临其境的氛围。抑扬顿挫的人物语言、清新明快的音乐节奏、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绚烂夺目的灯光闪耀、错落有致的舞台布局,声音和画面有机组合、相得益彰,表现出宛若天成、浑然一体的艺术感染力。“音画相融的图像呈现,省略了欣赏者的内心模拟和并不稳定的内在联想,而直接的影像呈现给人们的震撼和冲击是非常突出的”③。而电视晚会的表现力则更为突出,它不仅可以将戏曲、歌舞、小品、相声、音乐演奏等多种文艺样式搬上舞台,而且各个节目之间相互串联、有机组合,获得了综合的、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2014年中秋晚会没有像其他晚会那样,去片面地追求明星的数量和绚丽的技术手段,而是通过精心准备的节目内容和形式,来提升晚会质量。“月亮”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视觉符号和象征,也是从古至今无数艺术作品的表现对象。“明月”成为连接节目的重要线索,《问明月》《但愿人长久》《吻月》《还上明月》等,串起了人们对月亮的无限祝福,《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经典老歌的重新演绎,也契合了当下青年人的情感追求和价值理念。“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节目组不仅遵循了传统的中秋主题,同时也积极打破常规,扩展了晚会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而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也在晚会上得到了重现,增添了晚会的时尚元素。当筷子兄弟在台上激情地唱起年度神曲《小苹果》时,台下的观众积极响应,表演者和观众共同跳起欢快的舞蹈,把整台晚会推向了高潮,给观众呈现了一道精彩的视听盛宴。

    四、独具风格的地方审美元素

    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每年都会选取地方城市作为举办场地,2014年,节目组把舞台定在了太湖之滨的苏州。江苏苏州不仅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坐落于江南水乡,环境优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市内河流众多,又有“东方水城”的美称。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使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苏州文化,带给观众独特鲜明的审美体验。苏州不仅是丝绸的故乡,每年产出种类繁多的丝绸品种,而且当地的苏绣更是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的主持人肖楠,出场时身穿具有浓郁苏州地方特色的服饰——苏绣,激起了电视观众无尽的审美想象。

    苏州园林众多,掘政园、留园等私家园林名满天下,因此苏州也被誉为“园林之城”。园林搭配当地的山水,形成小桥流水的氛围,给人小巧精致、匀称和谐的感觉。“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多次借鉴苏州园林的造型元素,在场景选择上,舞台直接搭建在太湖水面上,布景采用苏州园林粉墙黛瓦的样式,不仅形成了整体和谐的造型之美,而且动静结合,带给观众流动之美。舞台亭子两侧,悬挂着“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联,移植沧浪亭的石刻对联,表现出独树一帜的苏州水宅园林景观,让观众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苏州地方文艺表演样式在节目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示。晚会刚开始,就有苏州地方民俗太仓滚灯表演。《梦里吴歌》让观众体味了江南地方音乐旋律的优美,《芦墟山歌》《采红菱》《茉莉花》《苏州好风光》等苏州民谣,给人身临江南水乡、目睹江南风光的感触。而由江苏苏州昆剧院表演的《牡丹亭》,华丽婉转的唱腔、柔曼悠远的念白、细腻生动的表演、飘逸灵动的舞蹈,更是让广大戏迷如痴如醉。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之一,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亭》不仅是中国的古典名著,更是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因此,昆曲也让观众领略到了苏州地方戏曲的魅力,增强了晚会的文化品味,提升了晚会的艺术感染力。

    五、结语

    “苏州月·中华情”2014年中秋晚会已经落下了帷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聂树斌先生说过,“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到现时代所出现的一种高级形式,或曰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把艺术与审美诸原则(超越性、愉悦性以及创造与欣赏相统一等)渗透到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偏枯乃至异化的人性得到了回归”④,审美思维在电视艺术的创作中应起着引领的作用。晚会制作,应该把美学思维内化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将不同的美学元素融入具体的环境中,提升晚会的美学内涵,增强晚会的艺术感染力,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苏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成功地把美学元素与晚会制作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历届晚会中的经典,为我们的研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注释:

    ①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②范晞文.对床夜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③张晶.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J].现代传播,2010(3).

    ④聂树斌等.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530.

    参考文献:

    [1]张晶.娱乐:溶解性的美[J].社会科学,2002(12).

    [2]高鑫.电视艺术概论[A].高鑫文存(第3卷)[C].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