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逃离》中朱丽叶的选择原因解读 |
范文 | 唐玲 【摘 要】《逃离》是艾丽丝·门罗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第二部分《匆匆》、第三部分《沉寂》、第四部分《激情》完整讲述了主人公朱丽叶的故事。通过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对主人公朱丽叶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和爱情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朱丽叶在不同时期的学习、工作和爱情选择都受到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的影响。涉及到学习和工作选择时,主要是自我意识试图在本我意识和外部世界之间保持平衡。涉及到爱情选择时,主要是自我意识努力地想要调和本我意识和超我意识之间的冲突。通过分析朱丽叶学习、工作和爱情选择形成的原因将有助于读者理解《逃离》中朱丽叶的选择。 【关键词】《逃离》;朱丽叶;选择精神分析批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243-02、 《逃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集进行了解读。一部分研究者从女性批评角度对《逃离》进行了解读。Fiona Tolan(2010)通过分析《逃离》中的第一部分,认为这部作品主要强调了女性的需求以及社会对女性反叛传统的不满。李燕(2014)通过分析作品的八个部分后表明这部作品描述了女性的觉醒,女性想要摆脱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从其他的角度对《逃离》进行了解读。周庭华(2014)从文学伦理批评视角对这部作品的八个部分进行分析后表明,《逃离》揭露了传统家庭和非传统家庭之间的冲突。蒋瑛(2013)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对作品的八个部分主题进行分析后认为,主人公逃离之后的回归是一种新的选择。许多研究者较为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Raheleh Bahador和 Esmaeil Zohdi(2014)通过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第一部分主人公卡拉的压抑和欲望。然而很少有研究者关注《逃离》的其他部分。《逃离》共有《匆匆》、《沉寂》、《激情》三个部分,通过主人公朱丽叶的学习、工作和爱情选择,描写了朱丽叶的生活情况。因此,采用精神分析批评视角,对主人公朱丽叶的选择进行解读将有利于读者理解朱丽叶选择形成的原因。一、朱丽叶学业选择形成原因朱丽叶青年和中年时不同的学业选择主要受到了本我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影响。朱丽叶青年时取得了古典文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正准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朱丽叶选择古典文学作为专业是因为她真的热爱她所选的专业,对古典文学的钟爱是她本我意识的体现,她想要学习、谈论与专业相关的事情。但是,她周围的人认为她所学的专业很怪异,她经常被周围的人指责为不合群。甚至,她的父母也期望她能变得社交一些,催促她学习弹钢琴、缝衣服等周围人觉得女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周围人觉得女孩子不应该选择古典文学这样奇怪的专业,他们更期待朱丽叶成为一名已婚妇女,而不是女博士,甚至支持她学业的教授也担心如果朱丽叶不结婚的话,她将会被孤立。来自外部世界对其学业的消极态度与她内心对专业的热爱相矛盾。周围人对其专业的偏见让她决定她不会再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告诉任何一个男人,以免他们立马对她失去兴趣。外部世界对其学业的偏见促使她放弃了追求博士学位,逃离温哥华。由此可见,早年朱丽叶学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影响,极大程度地压制了本我欲望。但是,朱丽叶在中年情人埃里克去世和挚爱的女儿离家出走后,她开始重新撰写博士论文,申请博士学位。朱丽叶重新选择学业是因为她对学业的热爱,她有继续学习的强烈追求,这是她本我意识的表现。同时,女儿离家出走的外部条件,也促使她逃离原本喧闹的生活来等待女儿回家。由此可见,朱丽叶中年学业选择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她的本我意识,同时也在一定从程度上受到了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朱丽叶工作选择形成原因朱丽叶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选择受到了本我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影响。青年时,朱丽叶选择在温哥华私立女子学校教拉丁文是其本我意识与外部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年求学时拮据的经济条件使得她乐意去赚钱,她想要通过教书来赚钱,这是她本我意识的体现。另外,外部世界的人指责她不合群也促使她接受了教书的工作。后来,周围人坚持朱丽叶应该多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也促使她放弃了这份教书的工作。由此可见,早期朱丽叶工作选择主要受到本我意识和外部世界刺激的影响。当他的情人埃里克死于海难事件后,朱丽叶需要寻找一份工作来谋生。最终,她在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工作。朱丽叶急于找工作的原因是情人去世后她失去了依靠。朱丽叶不想失去情人,她想从情人身上得到依靠,这是她本我意识的体现。然而,外部世界显示她永远失去了她的情人,如果没有工作,她将不能养活家庭。外部世界不允许朱丽叶完全遵循本我意识。此时,朱丽叶选择在图书馆工作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外部世界的要求。通过在图书馆工作,朱丽叶结识了省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并且接受了他们提供的工作。朱丽叶接受省级电视台提供的工作,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份工作非常具有吸引力,它引发了朱丽叶内心深处想要被人所知的欲望;第二,这份工作令朱丽叶有机会将她过去的古典文学阅读经历运用于实践之中,这份工作让她有机会向世人证明她过去所学的专业是有用的;第三,外部世界刚好提供了一份工作机会来满足朱丽叶的本我需求。因此,此时朱丽叶选择接受省级电视台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本我欲望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影响。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朱丽叶选择辞去这份工作,继续撰写博士论文。朱丽叶辞职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她依然对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她想要自身的内心世界有一个彻底的改变,这是朱丽叶本我意识的体现;第二,外部世界向她显示,观众更期待看到新面孔,而不是像她一样的老面孔;第三,她的女儿佩内洛普因为父亲的离世以及父亲生前与母亲不和谐的关系而逃离家庭,朱丽叶也因为几乎和女儿失去了联系而变得很悲伤。因此,此时朱丽叶辞去省级电视台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本我需求的驱动,同时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一定刺激。三、朱丽叶爱情选择形成原因朱丽叶在不同阶段的爱情主要受到本我意识和超我意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影响。朱丽叶在火车上与埃里克相遇并一见钟情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朱丽叶在火车上得知曾与她搭讪的男子轻生后只能找到埃里克聊天来缓解内心的不安;第二,朱丽叶发现她能毫无顾忌地与埃里克分享她所热爱的古典文学知识,埃里克不会因为她所学的专业而把她看成是奇怪的生物。埃里克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朱丽叶的本我追求。然而,当朱丽叶得知埃里克已婚,并且他的妻子因为一次事故而处于困境后,朱丽叶克制自己不与埃里克发生关系。这是由于朱丽叶的超我意识提醒她不应该与已婚男人发生关系,她认为埃里克作为丈夫应该照顾好他的妻子。此时,朱丽叶的爱情选择主要受超我意识的影响,超我意识在极大程度上压制了本我意识。后来,朱丽叶在收到埃里克的情书后决心逃离家乡,尽管她知道埃里克是已婚人士,但她的本我意识中对埃里克的爱慕战胜了超我意识。当朱丽叶到达埃里克居住的城市,并得知他的妻子刚刚去世时,原本急切想要与埃里克见面的朱丽叶犹豫是否要前往埃里克家。此时,朱丽叶的本我意识和超我意识再次发生冲突。超我意识提示朱丽叶此刻她不应该出现在埃里克妻子的葬礼上,朱丽叶不应该在此时对埃里克有依赖感。但是本我意识促使她在远离家乡的陌生环境中想要从埃里克身上寻找依靠。最终,朱丽叶的本我意识战胜了超我意识,朱丽叶选择了前往埃里克家。在埃里克家生活一段时间后,朱丽叶得知埃里克同时拥有几个情妇。在朱丽叶的本我意识里,她想成为埃里克唯一的爱人,她依然对埃里克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外部世界表明埃里克只是出于本能地和她发生关系,埃里克根本没想过和她结婚。在朱丽叶的超我意识里,她应该和埃里克结婚,既然他们俩的女儿佩内洛普都已出生。但此时,朱丽叶的自我意识选择在本我意识和超我意识、现实世界之间做出协调,朱丽叶选择继续与埃里克一起生活,不顾埃里克与其他情人之间的联系。此时,朱丽叶的爱情选择主要受外部世界、本我意识的影响,压抑了超我意识。埃里克去世后,朱丽叶的爱情选择主要受本我意识和超我意识的影响。埃里克因为海难事故去世后,尽管朱丽叶知道她不是埃里克唯一的爱人,她还是难以接受埃里克去世的事实,这是由于朱丽叶本我意识里对埃里克的爱慕在起作用。在女儿佩内洛普十四岁到二十一岁期间,朱丽叶曾经有过两个情人。此时,朱丽叶选择这两个男人作为情人很大程度上受本我意识里情欲的影响。朱丽叶的本我意识催促她在埃里克去世后寻找情人来缓解内心的寂寞,但超我意识让朱丽叶因为这两个情人而感到羞愧,超我意识促使朱丽叶压制情欲,拒绝身旁不合适的追求者。后来,朱丽叶选择了一位在中国任教的男朋友。此时,朱丽叶做出这样的爱情选择,一方面是这位男教师满足了朱丽叶本我意识里的的依赖感,同时受本我意识影响朱丽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拥有相似教育背景的男人。超我意识提醒朱丽叶选择符合世人道德的感情,拒绝不靠谱的追求者。此时,朱丽叶的爱情选择结合了本我意识和超我意识的要求。四、结语精神分析批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对《逃离》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中女主人公朱丽叶在不同时期的学业、工作和爱情选择进行分析,发现其选择受到本我意识、超我意识、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三者在不同时期朱丽叶做出学业选择、工作选择、爱情选择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参考文献:[1]Tolan, Fiona. To Leave and to Return: Frustrated Departures and Female Quest in Alice Munros Runaway [J]. 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2010,(3):161-178.[2]李燕.《逃离》——西方女性主义的自我救赎[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6-8.[3]周庭华.逃离抑或回归——门罗的《逃离》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反思[J].国外文学,2014,(3):119-125.[4]蒋瑛.《逃离》主题的认知诗学循迹[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5]Bahador, Raheleh. & Esmaezl Zohdi. Alice Munros “Runaway” in the Mirror of Sigmund Freu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iterature,2015,(2):169-176.作者简介:唐 玲(1992-),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