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师范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对良好师德的形成探究 |
范文 | 【摘 要】校歌,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优良传统、校风、校纪的高度概括,其在师德的要求、作用、内涵、方法上也有明确而深刻的表述。本文通过对广西幼专校歌《大爱》的传唱活动来探究师范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对良好师德的形成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一、建设充满爱的校园文化环境;二、“大爱”在心,增强“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感;三、培养知行合一、见贤思齐的品质;四、形成共识,建设良好的德育体系。 【关键词】师范院校;精神文化;师德;校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15-03 校歌,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外在形象,是学校优良传统、校风、校纪的高度概括,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它不仅展示了教育者的理想和追求,也反映着受教育者的感受和心声。歌曲《大爱》是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歌,该曲简洁明快、情深意浓,既朗朗上口又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幼专的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和优良传统,在催人奋进的同时又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校歌传唱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学校精神文明发扬、传承的有力平台。《大爱》词作者袁旭校长阐述了幼专“大爱精神”,她认为,大爱是教书育人的起点与归宿;大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点;大爱可以串起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大爱精神对师德的要求、作用、内涵、方法上也有明确而深刻的表述。本课题就是结合校歌《大爱》的传唱来探究“大爱精神”的传播对良好师德形成所起到的作用及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大爱》所蕴含的师德思想,师范院校师德培养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如何通过传播“大爱精神”来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 一、校歌《大爱》所蕴含的师德思想 每年新生军训结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会组织刚入学的新生们一起了解校史,学唱校歌,然后组织他们参加校歌歌唱比赛。新生们还没学过歌唱发声方法,歌声自然说不上多么悦耳动听,但是通过学习校歌我们初步让他们了解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学思想,让他们认识幼专,学习大爱精神并最终成为合格的幼专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于1938年创办的北平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广西幼稚师范学校,当时战火纷飞,危机四伏,学校先后数次迁移,最终定校址在南宁。建校78年以来,学校始终秉承张雪门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了大批学前教育人才,78年的历史积淀,也孕育了丰富且特色鲜明的幼专文化,而“大爱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的继承和延伸。 (一)无私奉献大爱无疆。《大爱》中提出三种“爱”,即:本能之爱,理性之爱,有效之爱。袁校长说:“本能之爱,人类亘古有之,并弥漫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沉淀在我们的心中;唤醒本能之爱,就是文化的源泉”。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而这种由心而生的本能之爱更深入人心,社会需要爱作为枢纽来维系,师范院校更要用爱感动为人师者,爱就是文化,就是力量,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真诚待人,更是师者道德之本,这也是“大爱精神”的精髓所在。 (二)教书育人爱在理性。“理性之爱,分为科学和价值理性之爱,科学理性注重教育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使教师成为“专业人士”、成为“专家”,使学生成“才”;价值理性注重教育全过程的道德、文化意义,与科学理性交融,使教师成为“人师”、成为“大师”,使学生成“人”。爱可以随心所欲但不可逾矩,在教书育人方面,师者更要把握分寸。教书必然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才能、知识,让学生成长成才,但是不可把长者对幼者的慈爱用于教育,两者相辅相成,这也是教师不同于家长的理性之爱。师爱应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当老师把情感投入教育,才能与学生沟通理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只单一地投入情感与父母的溺爱有何区别,又怎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所以,爱应该是明智的,特别之于师者。 (三)知行合一见贤思齐。我国古代哲学对认识和实践的命题主要都是关于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方面的,古人认为,对事不仅要认识尤其要实践,知行统一才称得上“善”,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常说行胜于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告诫我们不可虚谈要付诸行动,在学习生活中有多少人道理都明白,但是不去做,最后落得半途而废,所以,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思想上搞懂以后就要行动,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思想上明白的人,而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心动不如行动,道理很简单。校歌提出知行合一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成为行动派,不要做一个空想家,在道德上更是如此。 (四)尊师爱生谦和向上。现在国家提倡建设“温馨校园”“温馨教室”,希望师生共同创建文明和谐的教学和生活环境,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团结,积极向上,大气谦和,形成道德共识,注重精神培育,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尊重信赖,团结互助,不仅为师生共同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更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智慧,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尊师爱生,谦和向上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特色,发扬传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更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校歌所要传递的师德思想。 二、高等师范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的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师范院校师德建设又面临着不同的新情况,其现状和问题分析如下: (一)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尤为严重,校园文化不是孤立的“围墙”文化,它时刻反映着社会风气的变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都把目光聚集到了经济建设上,却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这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标准的降低。如今,大众媒体利益至上,网络资源空前开放,电视电影宣传露骨,凶杀色情泛滥,贪婪享受之风横流。还有社会不良事件频发,“官二代”、“富二代”横行霸道,高调炫富;“房叔”、“房姐”不劳而获;贪官污吏只手遮天,贪得无厌……社会负面影响给学生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给校园师德文化建设筑起了层层阻碍。 (二)师范德育的教育需要加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院校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但是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德政治理论课,但师德课堂教学大多是为教而教,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为完成考试任务,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德育的真正内涵,更不会运用到生活中。二是,其他课堂上对师德教育只字不提,教书与育人分离,学生学到知识但不会“德才兼备”。三是,师德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师范院校的师德课程应该是核心课程,但实际上课程安排时间短,内容开设少且不全,盲目随意,没有针对性。 (三)道德上“知行”不一。我们一直强调“知行合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并做不到,特别是在道德层面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德育课程,了解道德规范和要求,然而在遇到实际事件的时候总有一部分人要么犹豫不决或者干脆背弃道德标准,而真正把道德付诸行动的能有多少?有学者认为,受利益驱动,有的人开始为之倾斜人生价值坐标,甚至可以背弃道德而不顾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导致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完全分离,道德再也无力束缚价值行为,是非判断与价值取向也完全脱节。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先后关系上,我们必须承认“知”是起点,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无法形成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习惯,但是,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行为的,所以在道德教育上一定要坚守知行合一的观点。 (四)师德思想认识不足。师范院校提倡的师德思想是师范教育与其他综合性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突出的“师范性”,这种特点也导致了师范院校不可与综合性院校比“学术性”,但事实上,这种比较正在进行,很多师范院校脱离自己的特点发展学术,最终导致师范院校德育教育的浅显甚至缺失。另外,盲目地向综合性院校看齐也导致了培养目标的错位,我们本应培养出具有师范特色、师德特点的优秀师范生,但结果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失去自己的特点和定位,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师德思想的认识,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特色的师范性院校。 三、借助校歌传唱活动发扬校歌师德思想,促进师德教育工作 (一)建设充满爱的校园文化环境。“爱”是校歌大爱精神的支柱,爱是一切美好的集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师德教育的情感基础。现在的校园受社会不良风气干扰严重,道德标准下降,校园文化环境遭到污染,怎么重新建设良性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校园环境来说,要及时整顿校风、学风、教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培养学生师德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自身做起摒弃社会的负面影响。2.从社会环境来说,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抓不良社会之风,改变社会道德风尚,大力弘扬主流道德价值。新闻媒体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宣传道德精神,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净化道德风气,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非道德行为的惩罚力度,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3.从教育者来说,要安排学生多参加道德实践,给学生更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知识的机会和渠道;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不良现象,认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不能消除的客观因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认识到社会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充满爱的校园才能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二)“大爱”在心,增强“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感。“大爱”精神鼓励我们以“理性之爱”“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一直是师范院校的宗旨,那什么才是“合格”呢?不仅知识教育成才,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师德,不仅仅是一门知识,也是教育教学、为人处世中高尚的行为规范。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职业要求、职业规范。而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去影响学生,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师德。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教师不仅要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还要加强自我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三)培养知行合一、见贤思齐的道德品质。师范院校师德课程要求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见贤思齐,这不仅仅是对师范生的要求,更是大学生完善人格的需要,促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想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见贤思齐的道德品质,首先,要營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变化迅速,与学校联系日益紧密,社会风气对学生影响巨大,所以,社会各方面力量都要参与社会空气净化,维护良好的道德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舆论。其次,要加强高校师德教育。不仅要优化师德课程内容,更要把师德教育和现实要求相结合,把道德理论用于实践,脱离社会现实的道德教育只是空想。最后,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教授师德理论知识,但是如果不亲身实践就没有说服力,学生也不会接受,所以,高校教育者知行合一,师德教育才有意义。加强教师师德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3.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一个既有渊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做好知行合一的榜样。 (四)形成共识,建设良好的德育体系。师范院校不同于综合院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也是教师,可谓人人皆是教师,所以我们的德育培养要达成一个共识,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人人都要互相监督约束,让德育存在于校园每一个角落,逐渐形成方向明确、目标一致、架构立体的德育体系。师范院校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人类文化传承奉献力量。那么构建立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就需要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首先,教师要合作,包括各学科专任教师,各部门管理、教辅老师,后勤服务部门的老师等等;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合作,包括校长、院长、各部门领导等等;最后,各党委、党支部、团委、团支部要通力合作。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师德教育有所依托。教师发挥课堂师德教育的优势,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后勤管理注重人性化服务,寓教于管理。领导在大方向上把握好道德标准,把控各级师德建设,层层严格约束。党委落实党建工作,积极宣传师德精神。万众一心,高等师范院校师德文化建设一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单文慧.浅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2]曹子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3]张雪门.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园教育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杜成宪,王伦信.中国幼儿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王伦信.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杨春锋(1981-),广西南宁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声乐文化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师范院校师德文化建设探究(编号2012SZ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